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科学救援创造生命奇迹

2010-11-23 12:55:28 四川日报

 

11月21日11时,威远县小河镇和往常一样平静,八田煤矿矿工胡文玉和工友们一起下到矿井里,进行排危治理隐患。

11时40分,胡文玉突然闻到一股像东西被烧焦了的怪味,“轰隆”一声巨响后,一股大水像决堤般汹涌而至。“透水了!快跑!”当他听到工友的呼叫时,奔涌的水已将他包围,堵住了通向出口的路。

靠近出口的13名工友升井了,而胡文玉和其他矿工则被困在漆黑的煤井里。

煤矿透水!29名矿工被困!一时间,这一消息传遍乡里,传遍四川,传遍全国。

29名矿工,经历着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29名矿工的命运,牵动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科学制定方案,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矿工。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救援在小河镇展开。次日12时25分,第一名被困矿工成功升井;13时19分,最后一名被困矿工脱离险境。29名被困矿工全部成功获救!“我们成功了!”人群中发出欢呼。

科学救援:不走弯路不浪费宝贵时间

这是一次严重的透水事故,南翼采煤作业面11支巷和12支巷之间发生透水,预测垂直水深6米多、水量约5000立方米。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9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不明,命悬一线。情况令人揪心!

怎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将他们救援出来? 救援最耽误不起的就是时间。不耽误时间,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救援方法。

在方案设计上,指挥部成员深入井下,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思路:煤矿透水,要从根本上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只有及时地从井下排水,同时进行通风。

思路一确定,各种先进设备立即入场。21日晚7时20分左右,现场1台小水泵开始从井下往外抽水。当晚10时30分,2台大功率抽水机从成都运抵现场开始安装。22日凌晨1时25分,其中1台抽水机开始抽水作业,每小时排水量增加约150立方米。水位持续下降,16厘米、26厘米、45厘米……希望就在眼前。

一边抽水通风,救援人员一边考虑是否可从渗水的老窑井处寻找突破口。参与井下救援的眉山救援队队员夏刚告诉记者:“我们首先到老窑井那头去勘查情况。因为那里淤泥太深,瓦斯浓度太大,遂放弃了从老窑井突破开展救援的方案,继续采用抽水救援式方案。”

22日上午9时43分,9名内江市应急救援队队员担任第一支突击队,负责下井摸排情况和搜救被困矿工。

上午10时28分,省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侯建明通过与井下人员联系,激动地向现场宣布:“已经和下面联系上了,被困的29名矿工都还活着!”现场一片欢呼声。在现场指挥抢险救援的副省长李成云顿时热泪盈眶。至10时44分,经过16分钟持续抽水、两次确认水位后,两批救援队员共24人下井参与救援。

在井口负责与井下联系的,是威远县煤矿救援队53岁的曾长生。其掌握的“生命热线”,是便携式灾区电话,具有防爆功能,适用于瓦斯容易突出的煤矿作业。

科学的救援方案,不走弯路,为救援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多方协作:应急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21日下午6时,相邻的眉山矿山救援队紧急赶至救援现场。据省安监局局长林书成介绍,来自眉山市、内江市等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抢险的救援队伍迅速赶到了现场,附近几座煤矿的200多名矿山救护队员也迅速到位,武警、消防官兵、交通公安干警也在第一时间抵达煤矿现场,全力参与救援和现场秩序的维护协调,省、市县各级医疗队伍也在现场做好了紧急救治的准备。

这是应急机制联动发挥的效应。各路力量迅速向大山里的煤矿集结。电力公司,负责排除机电故障,抢修电力设备;消防队,排水、救人;急救中心,时刻等待抢治出井矿工……参与救援的队伍近千人,救援工作有序展开。省、市、县三级及时建立事故现场救援工作指挥部,设现场施救、医疗救护、新闻宣传、安全保卫、后勤保障、交通通讯、善后处置等7个工作组分工负责,全面展开救援。大型水泵、电力、通讯保障也同步到位,来自上海的水泵专家也连夜飞赴成都赶到了现场,为这次成功的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井下,日常的安全保障机制也在发挥作用。被困矿工胡歧华在升井后说,在井下,虽然水很深,但他们都迅速爬上就近的通风口,加上大家刚吃过午饭,体力尚好,彼此相互鼓励“一定要挺住,会有人来救我们的”。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帮助他们挺过了漫漫长夜。“我们平常经常接受这些安全知识教育,所以心里不慌!”胡歧华说,“我们说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谁也不能落下。”

“此次救援成功,得力于四川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组织有力,得力于救援人员的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国家煤监局副局长付建华表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四川 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