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境之肩承重几何

2010-12-28 08:59:08 中国煤炭报   作者: 苏日娜  

11月初,新疆乌鲁木齐。

在一个名为“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的会议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和企业代表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从渤海提送海水支援新疆,改善荒漠生态。

结果,设想中的海水掉进了现实的油锅。消息一出,网上“板砖”齐飞;舆论“一边倒”质疑;十余名工程院院士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直斥其为“伪科学”……

漫天“口水”声中,论坛的参与者选择了集体封口。他们也纳闷,同一主题“海水西调”的论坛举办过多次,怎么就这次“炸了锅”。

事实上,同一设想,在内蒙古,被提出的时间更早,目的更直接。这个设想的版本叫“引渤济锡”,即从渤海取水通过管道,西送600多公里,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为开发那里丰富的褐煤资源提供水资源保障。不同于新疆的设想,“引渤济锡”是一种商业行为,由一家民营企业操作。但项目的实施,最终卡在了环境评价和工程方案上。

新疆、内蒙古,这都是近年来煤炭产业“西移”的主战场。两个自治区拥有的煤炭储量加在一起,超过全国总储量的一半。“十一五”期间,在两个自治区的版图上,神华集团、大唐集团等国内能源巨头,纷纷插上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标签。然而,在以千亿元计的投资竞相进入这些煤炭“后备区”后,能源巨头却不得不面对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此时,每一个能够供水的方案,都会受到极大的关注,哪怕设想中的水源地是数百、上千公里外的大海。

环境,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煤炭工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究竟出多少煤,可以在维系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恐怕没人说得清。中国环境规划院做过一项研究,根据目前各地的能源使用比例,在煤炭消费结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2010年相同的条件下,2015年全国煤炭最大允许消耗量为28.6亿吨。而2010年这一数字就将超过36亿吨。

区域经济布局在空间上的严重失衡,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的主因。在我国,大城市群、产业群集中在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的东部和沿海地区,能耗总量却占到全国的70%以上。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总量偏低,但煤炭储量和产量却占全国的70%左右。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定约”。一边大规模开采,一边无止境地“粗暴”消耗,而大跨度、长距离的运输又造成了能源的“二次损耗”,反过来显示为供应“不足”,导致恶性循环。

要知道,采煤本身对水土资源的破坏是永久性的。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和企业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但生态一旦被破坏,很多情况下无法复原。而在煤炭及下游能源的运输和消耗过程中,往往造成更大的浪费和污染,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

以煤炭运输为例,1吨原煤从山西装车送上大秦铁路,卸至秦皇岛煤码头,然后装船运往电厂,其运输成本已超过出矿价。有人测算,按这样的运煤方式,每运输1吨原煤,就要消耗0.25吨以上的标煤(运输工具的耗能)。在使用环节,1吨原煤直接燃烧平均产生2.7吨的二氧化碳,如果煤炭含硫成分高,污染会更大。

因此,“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加大采煤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以硬指标降低东部能源消耗总量,加快发展西部煤炭洗选加工步伐,吸引东部及沿海地区已有的企业进行产业和产能西迁,就地转化当地的能源,是实现能源区域平衡的可行之举。

实际上,有关部门已开始酝酿行动。今年5月26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委出台的文件首次提出,我国将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

5个月后,环境保护部透露,此试点将自2012年开始,地点是“三区六群”地区,即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

有业内人士指出,“三区六群”地区涵盖我国经济的核心动力区域,在能源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限制这些区域用煤总量,意味着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十二五”期间,能不能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评价体系,将成为节能政策成败的关键。

这也给近年来全力以赴加快发展的西部产煤大省提了一个醒。控总量、调结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抛开单纯在产量上打转的思想,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上下功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赢是双赢,输也同输。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环境 煤炭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