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水电
  • 王亚欣:从鄱阳湖水利工程思考环境伦理

王亚欣:从鄱阳湖水利工程思考环境伦理

2011-06-27 13:33:57 长江日报   作者: 王亚欣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再次受到社会关注,新一期《瞭望》杂志发表文章:鄱阳湖工程上不上马。在接受《瞭望》记者采访时,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主任、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就三峡等上游水库的影响、是否影响生态以及当地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回应。

江西考虑在鄱阳湖建水利枢纽工程,一则可以发电,再则能减缓鄱阳湖蓄水量的剧烈变化。从以上两个因素来看,在鄱阳湖上建水利工程,在于为当地发展留住水资源。此前,有专家就担忧,此举会对下游省份用水造成影响,继而引发长江流域各省“抢水大战”的升级。事实上,2009年,湖南长沙就提出建设湘江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流域各省份对水资源的争夺,只是各地对自然资源争夺的一个缩影。一地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不正常减少带来的影响,也往往由当地承担。可以说,地区间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争夺是基于地方生存与发展利益的需求,这种内发性冲动很难说就一定不合理。从更宽广的视野看,这也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类向自然要生存与发展资源,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话题,事实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就是一个改变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比如说在一种定义里,经济发展能力就是将自然资源变成社会产品的能力。在古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受到自身技术条件的限制,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上述事例来看,自然水域之所以成为博弈的场所,是因为自然环境已经资源化,水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事物,水多水少、水位高低不仅仅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作为一种资源,其经济价值被特别地凸显出来,处于压倒其他价值的地位。在历史上,水或土地这些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被赋予了某种神圣感,比如水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土地则被认为栖居了神灵而被崇拜。这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环境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经济价值,也包括审美价值、宗教价值、文化价值等等。

人类必须从自然环境里获取发展资源,不论人类社会如何进步,山川土地河流从古至今都是生存的资源基础。然而,人类发展与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愿望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类改造自然环境、获取资源的限度在哪里,却是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或者缓解大型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科技并非万能,科技是否可控也是一个同样复杂的问题。

在今天,一些比如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型工程,被当做一个政治经济问题,以及一个科学问题,因而一个工程在修建之前,需要经过专业论证、政府审批等程序。这些程序以及态度上的审慎都是必须的,我们认为,这类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环境伦理问题、文化问题,根本上关系到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

并不是说人类社会要拾起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怀,回到前现代化去,甚至是不能对自然环境作出任何改变,而是说,自然环境既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它又是人类安身立命、生存繁衍的根本所在。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遇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硬约束,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看待自然等等,并不是一些陈旧而古老的问题。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王亚欣 鄱阳湖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