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渤海之漏 补牢未晚

2011-09-13 12:20:09 中国能源网   作者: 韩晓平  

8月30日,康菲公司在国家海洋局设限的最后一刻提交了一个书面报告,尽管渤海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的油花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冒出,但康菲却非常技巧地说:“康菲石油相信,我们通过下述努力,完成了‘两个彻底’。”然而,渤海的油仍在泄漏,污染的区域仍在扩大,连康菲的员工都告诉在海上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就是骗你们的,骗你的。” 忍无可忍的国家海洋局最终决定,停止康菲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的全部作业。

康菲何以敢骗人

康菲几番撤销对媒体的说明会,公然挑战中国公众对污染的知情权;几次声明说漏油已经控制,可大家在海上继续看着油花源源不断从海下冒出;在漏油仍不断大面积污染渤海时竟说 “自6月19日至今,溢油总量不足1桶”;康菲员工最后明确告诉央视记者“就是骗你们”,公然戏弄国人。尽管康菲事后否认是其员工说过此言,说是海上其他船上的人接的话茬,但是康菲在渤海漏油问题上却是一再骗人。康菲何以如此猖獗,把污染中国海洋当成儿戏,把戏弄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形同娱乐,使中国民众大为愤慨不以。

究其根本,康菲就是看到了中国在环保的问题上的态度不重视,法律不疏密,机制不健全,处罚不严厉。违法怠慢的实际成本实在很低,即犯不上为这区区代价血本堵漏,也犯不上为此投入资金进行危机公关。康菲在蓬莱19-3油田这边因为注水增压压裂了海底的地下岩层,使石油源源不断泄漏;那边还在继续注水增压,继续采油榨取剩余价值。直到海洋局勒令,才不得不停止作业。

去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美国总统奥巴马几番召见BP总裁斥责,不仅对堵漏严厉施压,要求BP完全公开泄漏事故真相;还在补偿问题上进行强势威逼,迫使BP设立了一个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尽管渤海的石油泄漏量与BP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量不在同一量级,但是,中国行政主管机构和主要合作伙伴中海油的一把手至今都未出现在污染现场督促和指导清污,没有对康菲形成有效压力。

墨西哥湾漏油之后,很多专家都建议中国应及时借鉴,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完善海洋环境的法律框架。很多专家都特别担心的就是渤海湾的海上石油开采出现相同事故,当时我就在中央电视台提及此事,因为渤海是一个封闭度极高的内海,与外海大洋海水交换量非常少,自净化能力十分薄弱,且沿岸大量养殖水产,捕鱼业支撑了周边经济,渤海鱼类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一旦污染对沿岸影响将极为巨大。

但由于我国立法机制的复杂性,条块分割,矛盾交错,以及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填补相关的法律空白和处罚漏洞。而根据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目前能够依法追究的处罚仅为"处三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他索赔缺乏法条支撑。

国家海洋局由于经验、技术和手段的限制,在康菲和中海油报告渤海漏油之后,竟莫名其妙地消息发布滞后了一个月,直到微博上传的铺天盖地才被动发布。也正是这宝贵的一个月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沿岸蒙受损失的渔民养殖户失去了最佳取证时机。而此后,海洋局的主要工作就是证明渤海污染主要是燃料油,与康菲漏油无关。其实,想一想就知道,6月初的漏油造成大量海产品死亡,7月下旬8月初再去取样,自然已经时过境迁,这样没谱的采样结论公布出来只能达到为康菲开罪的效果。况且,现在国际油价如此高昂,大家为什么将这么贵的燃料油纷纷倒入渤海?

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预案,海洋局没,环保部没有,农业部没有,地方政府也没有及时帮助沿海受损养殖户进行证据收集,反倒是经验丰富的康菲公司非但不忙着堵漏,仍一边继续向底层注水维持生产,一边派人在沿海走了5000公里采样为自己开脱。法律都是“谁主张,谁举证”,渤海沿岸的渔民和养殖户根本不懂这些,而没有足够合法证据,很难在未来索赔中打赢官司。

海洋局表示不惜动用“刑法”,但是直至今日也未听说对康菲中国公司主要肇事人进行限制出境或监事居住等措施的消息,很多肇事者可能早就溜之大吉。国家海洋局并没有独立采取这类措施的权限,只能等到启动诉讼程序时要求司法机关采取措施,那时恐怕早就人去楼空了。

亡羊只能再补牢

1989年3月23日,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公司的超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aldez)”号船长约瑟夫·哈泽尔伍德(Joseph Hazelwood)喝醉了,掌舵的三副又未能及时转向,这艘305米的超级油轮撞上了阿拉斯加州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威廉王子湾的礁石。约3.5万吨的重油流入威廉王子峡湾冰冷的海水中,像沥青一样粘稠的黑色漂浮物,在海面上形成一条宽1公里、长达800公里的厚厚污染带。造成这一海区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鲸鱼、海豹、鱼类、海鸟和海洋植物等大批海洋生物死亡,环境影响难以全面消除。由于石油泄漏量太大,至今仍然残留在阿拉斯加水域中继续污染环境。

尽管这次事故在人类十几次重大漏油事故中是最轻的一次,但是事件唤醒了美国人的海洋环境意识。美国从此之后极为关注石油对海洋污染的环境问题,完善了相关法律、应急机制,也明确了责任。2010年4月BP在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后,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及郡市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反应机制,迅速反应,井井有条,动员了大量人员及时清污,不仅对BP构成极大压力,也为各地有效应对和清理污染提供了有效保障。

渤海康菲石油泄漏对于中国也应该是"吃一堑,长一智"的契机,之初我们准备不足、经验不够,而事后我们必须亡羊补牢,实现法律落实、组织落实、机制落实和观念落实,避免再次手忙脚乱,自相矛盾。

法律落实--要尽快完善海洋环境的综合法律体系。参照发达国家积累的经验和已经完善的法条,制定和修订符合国际规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实现多层次的法律框架。过去,在中国的海洋上勘探开发石油的都是央企,主要中海油或与中海油有关的国内外公司,我们长期以来将央企视为“共和国长子“或”执政基础”,针对这样的责任主体来制定针对性、约束性的法规和行政规章确实对各级行政部门是一个艰巨挑战。但是,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对央企放任,对其他企业就难有规制。而康菲事件恰恰形成了很好的舆论压力,为完善法律创造的积极氛围和广泛共识。

组织落实--整合强化海洋监管队伍。渤海漏油事故还暴露了海洋监管队伍的力量不足,反映了我们对三百万海洋国土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国家海洋局的船只飞机装备有限,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监管监控手段不够,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使他们在应对渤海漏油这类事故上显得力不从心。国家海洋局执法权利有限,很多肇事者根本就不怕他们,不买他们的账,他们的执法权力和他们应承担的责任不匹配。

中国目前是“群龙治海”,但没有一条龙能有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执法权的不仅是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一家,还要农业部的“中国渔政”,海关总署的“海关缉私”,武警边防部队和公安部边防局的“中国海警”,交通部海事局的“中国海事”等。此外,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安监管理部门等也在不同程度参与对海域资源和环境的监管。管理体系过于多元分散,造成每一只执法队伍都存在力量不足,执法投入过低,执法漏洞太多,执法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马上整合沿海执法监管资源,组建一支完整统一的“海岸警卫队”,负责所有沿海执法监管,并赋予它足够的职权。由于整合了海关、公安等权利,可以对造成污染危害的当事人及时采取行政执法措施,不仅可以震摄污染者,而且及时控制当事人避免事后成为无头案。

整合建立“海岸警卫队”,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在与周边国家的海洋纠纷中实现国际的一致性和对等性。在钓鱼岛和南沙群岛,日本和菲律宾都是出动“海岸警卫队”,而中国派出的是“中国渔政”,不仅船小船少受人欺负,而且在争议中显得中国“心虚”,似乎那里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而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渔场。这一问题是大多数海洋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建议的,希望康菲事件可以推进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

机制落实--完善海洋污染应急应对机制。各个与海洋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和沿海各省及地市县政府,都应该建立海洋污染灾害应对意识,必须未雨绸缪制定应急预案和应对机制,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逐级逐层启动。实现迅速、有组织、分工明确的分层分级应对,各司其责,根据不同的污染调动不同的资源。特别是要及时帮助受损失的渔民和养殖户依法收集证据,将应对清理污染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资源等建立成本核算统计机制,最终让污染者造成的一切损失都得以清算。还要明确谁指挥、谁负责、谁执行的分工组织机制,避免混战一场,避免责任不清,避免群龙无首。

观念落实--树立海洋意识。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大陆民族,千百年农耕文化和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一直对海洋不重视,今天康菲污染事件造成的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重陆轻海”。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是我们对海洋的重视和投入太少,海洋教育非常薄弱,海洋意识基本没有。沿海城市肆意向海域排污的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处罚极其轻微。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中华民族就必须走向海洋,就必须从上到下根深蒂固地树立海洋意识,将保护海洋与保护国土一样给予重视。

保护海洋环境不是要放弃海洋开发,只有更多更好的坚持海洋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知识和技术来避免污染。中海油今天已经创造了"零排放"海上钻井采油技术,如果中海油当初没有跟随国外企业通过合作,如何能够走向海洋,如何能够积累财富,如何能不断在海洋勘探开发技术上不断进步。亡羊补牢是为了继续养羊,而不是我们就此吃草。渤海漏油事件不应成为我们在海洋上停滞不前的绊脚石,而应成为我们在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另一个新起点。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渤海 康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