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环境保护网站Earth911.com评选出了2011年与新能源相关的25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月12日已经发布了其中一部分,现将其余部分与大家分享。
风能汽车横穿澳大利亚
2011年2月风能汽车“风行者”(Wind Explorer)完成了行程近5000公里、历时18天横穿澳大利亚的艰苦旅程,成为第一辆横穿大陆的风能汽车,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德国冒险家斯凡特·西默尔和德克·吉恩制造的这辆电动汽车自身重量为200公斤,依靠自身携带的便携式风能发电机充电,最高速度达每小时80公里。
使光电太阳能效率倍增的重大发现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化学教授朱晓阳(音译)和他的研究团队发明制造了一种有机塑料半导体材料。在阳光照射下,它比传统光电材料收获的电子数量多一倍,也就是可以获得两倍于常规材料的能量,从而开启了太阳能能量转换的新途径。朱晓阳团队的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2011年12月16日出版的美国权威刊物《科学》杂志上。
日本用旧胸罩制作燃料
日本两个内衣生产商——华歌尔和黛安芬日本公司——正在把旧胸罩变为可再生能源,既消除了许多日本女性对废弃内衣另行他用的顾虑,也保护了环境。到目前为止,这两家公司已经用收集的旧胸罩生产了32吨以上的固体燃料供锅炉和供电设备燃烧。[page]
托克劳群岛利用椰子和阳光供电
托克劳群岛是新西兰的领地,由三个环状珊瑚小岛组成。2011年这个小群岛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电力完全来自群岛最丰富的两种资源:椰子和阳光。在政府部门2011年9月份公布的发电计划中,93%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剩下的7%来自椰子油。托克劳群岛的实例证明,可再生能源的乌托邦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咖啡汽车打破世界纪录
2011年9月,一辆由英格兰北部城市达拉谟的志愿者打造、依靠咖啡提供动力的汽车以107公里每小时的最高速度改写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速度打破了去年由一辆依靠木质燃烧供能的汽车创下的71.9公里每小时的纪录,这也是有机废料供能汽车的最快速度纪录。
Facebook与绿色和平组织化解恩怨
2011年12月,绿色和平组织和社交网络公司巨头Facebook结束了长达两年的不合,成为“朋友”。绿色和平组织过去曾公开批评社交网站巨头不环保,其庞大的数据中心耗费大量的非环保能源。今后双方将在数据中心供电领域加强合作。去年11月Facebook已经为自己的新能源发展铺平了道路,在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新总部安装了一个光伏与太阳热能相结合的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欧洲高铁用上太阳能
2011年6月,从巴黎到阿姆斯特丹的高速火车向绿色能源靠近了一大步。负责运营比利时全国铁路交通网的Infrable公司在一个3.4公里的隧道顶部安装太阳能板,给穿过隧道的火车直接供电。这个太阳能隧道每年能产生330万度的电能。
夏威夷一蒸汽发电机100%采用生物燃料
夏威夷电力公司在2011年1月宣布,该公司已成功利用100%的生物燃料驱动一台通常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轮发电机发电。这次实验标志着首次完全采用生物燃料实现90兆瓦级实用规模蒸汽汽轮发电机组100%全负载运行。[page]
日本承诺新建筑都将采用太阳能
2011年伊始日本便已经站在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前列,3月11日发生的大地震以及发生在福岛核设施周围的事件,更促使日本加速兑现之前对可再生能源的承诺。在6月的G8峰会上,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在2030年前政府将要求所有新建筑上都装上太阳能板。能否实现?时间会告诉我们。
马萨诸塞州海上风力发电站获准建设
2011年4月,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法局批准了马萨诸塞州海岸“鳕鱼岬海上风电场项目(Cape Wind)”的建造和运行计划,为美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的建设扫清了道路。虽然这项计划仍然存在争议,而且可能还会有新的障碍,但是工程建设有望在2012年动工。
小公司发明微小太阳能电池
当绝大多数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消费者购买体积庞大的光伏电池的时候,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拉谟的一家成立不久的Semprius公司却别出花样,研制了一款只有笔尖那么大的太阳能电池。该公司2011年12月公开的这款电池可以把41%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微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可能意味着不久将生产出性能更好的发光二极管、更好的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和更先进的医学传感器。
法国为海上风电投入100亿欧元
2011年2月,法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资助计划,决定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投入100亿欧元(约合818.3亿元人民币)。虽然有些人把这一举措看做是法国从太阳能领域的撤退,但是另外一些人则为相关海上风电项目至少能够提供3吉瓦的清洁能源而感到高兴。
荷兰公司研制细菌灯泡
2011年晚些时候,荷兰的电子公司飞利浦开始研发一种未来的照明技术,完全依靠回收生活垃圾和活细菌培养来提供能源。这种科幻小说般的只用细菌而不用电的灯管是“微生物学家家庭计划”的一部分。但是,把细菌引进家里的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的。这是一种令人恶心的技术还是环保的技术,请读者自己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