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衡量油价高低要用事实说话

2012-09-18 08:47:30 长江商报   作者: 吴睿鸫  

近日,国内某权威杂志负责人在题为《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引用2012年5月美国彭博新闻社列出的一份数据,全球55个国家的油价排名中中国的油价排名第42位,指出中国是油价较低的国家。对于“油价低”的原因,文章认为,“很难想象,如果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都是私企,还能保持目前较低的油价吗?”

对于舆论质疑国内油价高于国外,总不时有些专家站出来辩护。可是,笔者觉得,衡量油价高低离不开微观考量,更须用事实说话。据测算,我国居民平均日收入16美元,但购买一加仑汽油的花费占到一天收入的34%。在美国彭博新闻社这份名单里,挪威的油价全球最高,但挪威人每天人均收入270美元,一加仑汽油成本只占到挪威人一天工资的3.6%。显然,由于国内民众与国外收入的巨大差距,如果硬说中国石油价格低,难以服众。  

实际上,正是因为三大石油巨头效率低下,流动环节成本过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按照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在几个价格要素中,我国的石油行业因特殊行业垄断背景,在流动环节费用过高。譬如,美国零售和输送环节成本一般占零售价格的12%左右,在中国这一比例为20%。按绝对价计算,比美国每升高1元。如果在这环节,石油企业下点硬功夫,我国石油价格每升下降一元,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提,那就是油品的质量。9月10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涨价的同一天,湖南省工商局公布了二季度全省流通领域成品油抽检结果:抽检样品来自全省14个市州,共抽取各牌号车用汽油、柴油168批次,其中合格82批次,不合格86批次,合格率仅为48.8%,柴油的不合格率更是高达62.4%。成品油合格率不足五成,这样的检测结果,不仅令人错愕,也让公众难以信任石油巨头。  

近年来,关于中国油品质量不高的质疑很多,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柴油不能满足现代柴油轿车的需要,而且会加重尾气排放污染。对此,中石化内部人士透露,中石油和石化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和欧洲一样标准的柴油,但国内柴油车市场还没形成规模,高品质柴油的市场需求太少,利润不大,石油公司没有动力。这等于默认了中国油品质量不如欧美。  

所以,与其在油价高低上,喋喋不休地争论,不如抓紧补齐油价体制的“短板”,尽快把消费者的负担降至最低限度。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