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江西治水请来大管家 工业园污水处理交给中节能

2012-10-08 15:02:58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江滨  

从9月5日开始,江西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将在全新模式下进行——省政府采取“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资本运作”的模式,将全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打包交给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后者以BOT模式承担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协议运营时间30年。 

在9月5日举行的“江西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大会暨第二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仪式”上,双方共签约28个项目,预计明年9月建成试运营。

央企和地方政府如此大规模的合作,在国内水务领域尚属首例。如何操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怎样解决?外部环境怎样配套?政府、园区、环保企业合作三方有什么改变?这种合作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的潜质?对环保产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园区治污为何越来越重要?

工业园区集聚了全省近2/3的工业产出;工业废水治理时间紧、任务重,急需有实力环保企业在资金技术运营上提供专业支持经过10年发展,江西省工业项目实现了集聚式、板块式布局,目前,工业园区集聚了全省近2/3的工业产出。据统计,2011年,全省94个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实现利润836.6亿元,税收占全省的34.5%。

与此同时,全省工业园区污水日排放量约180万吨,其中,工业污水日排放量120万吨,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仅有约20%。

“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仍然是江西省发展的主要战略,据测算,到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污水日排放量将达到250万吨,全省7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70%的工业污水都将产生于工业园区。江西省面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形势。

与此同时,国务院把环鄱阳湖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明确了江西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随着中部崛起,江西省将承接众多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必须有足够的治污能力,来应对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江西省常务副省长凌成兴要求,根据省政府总体部署,在2015年底要争取实现全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集中处理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工业园区超标废水零排放的目标。

需求产生市场,市场催生合作。江西省政府希望通过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对全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而中节能作为节能环保领域的大型央企,综合实力毋庸置疑。

2011年11月,中节能与江西省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成为双方战略合作的切入点。2012年3月,中节能与江西省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共同投资10亿元成立了中国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在江西省的节能环保业务。在半年时间内,对全省94个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规划,并先期签约28个项目。

江西省计划3年内分批完成102个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日处理规模达到250万吨。除部分已建或自建项目外,根据合作协议,中节能将对其余69个项目打包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双方将合作投资146亿元,如此大的总处理规模在全国尚属首例。据介绍,中节能在战略合作协议中承诺,在江西的投资额不低于200亿元。

打包模式能带来什么?

为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让环保企业向纵横两个维度拓展中节能副总经理余红辉认为,与江西合作采取打包模式,迈出了中节能在当地开展环境服务业的第一步。

“打包的模式可以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创新的原动力,降低前期工作的成本。”余红辉认为,大项目也打破了环保产业此前沉闷的局面。

“怎样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环保产业最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中节能发展中的短板。”余红辉说。这个合作模式正好为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大项目还带来了环保企业产业链向纵横两个维度拓展的空间。

从横向看,中节能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希望尽快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由于这个项目,在水处理领域的世界知名企业,如杜邦、三菱化学及瑞士、德国企业,都在寻求与他们的合作。“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很热闹的技术交流平台。”

同时,不少国内企业也纷纷上门要求合作。拿到订单的中节能有计划整合国内环保产业资源和先进技术力量,进行技术联盟和产业联合。中节能在南昌市高新区投资兴建的占地500亩的节能环保产业园,3年内即将建成,用来孵化先进的环境技术,可以与民营、中小环保企业探讨各种合作的可能。

江西省下决心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交给中节能,看中的是它作为央企的实力。下一步江西省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也将同样交给中节能,并同样采用打包的方式。

而从行业的纵向领域来看,从对废水的识别、检测、确定工艺、采购设备,到运营、维护、资源化循环利用,从废水中回收有价资源,景观中水回用……产业价值链已经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在湖南、广西,中节能都有类似的项目。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这类合作模式的不断涌现未来值得期待。余红辉认为,“目前,环保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技术满足于模仿,缺乏创新;同时,地方壁垒比较严格,因此,还不能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余红辉表示,环保产业是一个政策驱动型产业,国家的环保要求创造了市场需求,有实力的企业就会跟进。他表示,国家需要培育一批重要骨干企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科技创新力度,才有可能在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世界产业分工的格局中获得先发优势。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