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GE、中国节能、中国石油分别签署协议

2012-11-14 09:51:48 中国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讯】GE油气集团与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强在余热发电业务上的合作;

GE负责“绿色创想”的全球副总裁Mark Vachon先生致辞

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签署协议,推动先进的余热回收解决方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应用;

GE专有的ORegen余热回收系统将帮助中国的工业客户--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管道客户--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1月13日,北京--隶属于全球最大多元化企业通用电气(GE)公司的GE油气集团今天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节能)下属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推动双方在工业余热回收与发电业务上的合作。

中国节能是中国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长期致力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命健康,致力于清洁技术和新能源。目前在节能减排服务、垃圾发电、污水处理、新能源等业务板块规模和实力均居全国前列,承担着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协助政府研究制订和推行相关产业政策的社会责任。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旗下专门从事工业领域节能项目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的平台公司,目前已为世界500强拉法基集团、台湾玻璃、中国玻璃等大型工业企业投资建设多个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此次中国节能和GE的合作,旨在满足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客户的余热利用需求,把来自包括燃气机、发电机和泵等各种工业热源的余热转化为电力,从而提高客户运营的环保及经济效益。这项合作结合了以ORegen余热回收系统为核心GE相关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和中国节能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专业能力,将为国内余热回收发电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GE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ORegen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基于一种热力过热循环,可回收燃气轮机排出的余热,将其转化成为电力,同时又不产生任何额外的燃料及水消耗。ORegen余热回收系统已经应用于北美洲的一些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压缩站运营中。石油天然气管道领域也是GE与中国节能在中国进行余热回收发电业务合作的重点应用领域。

与此同时,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今天也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下属的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签署了提供余热发电解决方案的协议,帮助中国石油提高其旗下所属的国内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营能效。

GE油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刘波表示:“随着中国环保监管标准的日益提高,石油天然气等高能耗行业越来越重视运营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这为中国的余热回收发电业务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与此同时,此类环保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更多的认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需要业内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也需要引进和开发更多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这两点都在今天签署的这些协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节能董事长王小康说:,“中国节能是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作为中央政府投资的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为能源重化型工业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在国内投资、建设、运营了数十个余热利用项目,是法国拉法基、中国建材、中国南车、中化集团、新兴际华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今天的签约为起点,我们将很荣幸地牵手GE和中石油,从”西气东输“加压站余热利用开始,进入石油石化节能减排这个新领域。这不仅预示着我国将成功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余热利用技术,还标志着石油石化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全新进展。”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先生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先生亲切交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副总经理廖永远说:“公司目前正在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尤其力争用绿色的方式输送天然气这种绿色的能源,在加快推进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的同时,要保证这些管网的运营能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效。因此,下一步公司将围绕节能减排,优先开发新型环保低碳排放技术,推广应用高效成熟节能节水技术,开发利用先进节能装备,建立有利于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技术序列。”

GE负责“绿色创想”的全球副总裁傅翔(Mark Vachon)也参加了签约仪式。“绿色创想”是GE在2005年发布的业务战略,旨在开发并推广清洁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满足工业客户对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ORegen余热回收系统是GE拥有的140多个绿色创想认证产品之一。该认证要求产品必须显著且可量化地提高客户的环保和运营绩效。

傅翔表示:“基于其为客户带来的经济和环保效益,ORegen余热回收系统是典型的符合‘绿色创想'标准的GE产品。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主要的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促进余热回收和发电技术解决方案的大规模应用也符合其提升工业能效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