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美“能源独立”促中东海湾能源富集国“向东看”

2013-05-07 15:22:18 光明日报   作者: 伍亚飞  

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取得突破,带动天然气产量井喷,2011年超过俄罗斯居世界首位。美国不但基本实现了天然气的自给自足,而且从1949年以来首次成为了世界成品油净出口国。页岩油气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的“能源独立”,对全球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自2010年以来,美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已连续三年维持在50%以下,其中对中东海湾的石油依赖持续减少,引起中东海湾产油国的高度关注。根据统计,中东石油占美国海外原油进口的比重已降至21%。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20年美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届时美国对中东原油需求可能降至零。

长期以来,美国和中东海湾产油国形成了“以石油换安全”的关系架构,海湾产油国承诺向美国稳定供油,换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中东海湾石油和石油美元更是为美国建立全球霸权提供了重要支撑。美国推进“能源独立”政策,着实对中东海湾在全球能源供应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产生不小震动。特别是面对美国实力下滑、甘居“幕后领导”的现实,中东海湾产油国对美疑虑心态上升,不得不思忖能源战略安全转型,把目光更多投向东方。

从全球看,中东拥有世界20大油田的三分之二,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52%和31%,储产比高居首位,剩余产能空间大,是应对重大地缘政治事件、防止国际能源秩序失控的“稳定器”。无论美国“能源独立”政策如何发展,中东海湾在世界石油版图和能源权力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仍难被取代。正是这种硬优势成为中东海湾产油国重塑能源战略格局的有力杠杆。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建立更紧密的能源战略依存关系,“以石油换稳定”,越来越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由于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许多中东海湾国家开始尝试走经济多元化道路。但总体看,这些国家依然主要依赖优势能源产业做大做强。这几年,为消化美国“能源独立”政策的冲击,中东海湾产油国开始调整思路,联系消费国打造上中下游一体的能源产业合作链,更加广泛地寻求能源消费的战略市场。

2012年1月,阿联酋在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和高官云集的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宣布,将对大量油田实行国际招标,而以往这些油田都是由西方石油集团经营的。就在峰会同期,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阿联酋,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关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崛起,全球主要能源需求正在加速向东转移。以20世纪90年代日本从中东的进口量超过欧洲为标志,东亚和南亚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其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猛升。2000-2010年,世界基础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电,未计入新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增长率为2.67%,其中,北美、欧洲和独联体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20%,而亚太年均增长率则为6.34%。

中、印、日、韩等国一直是中东石油的大买家。2012年,亚太市场占中东海湾石油出口总量的74.5%。据IEA预计,到2035年,中东90%的原油出口将输往亚洲。东亚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费地,而欧洲受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空间有限。中东海湾的能源富集国,已敏锐地捕捉到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这一新特点,实行“向东看”政策,期望以此应对美国“能源独立”对他们的冲击,并为持续改善民生、增强政权的抗风险能力找到不竭的财政支撑。位于亚洲东西两端的国家今后把对方视为主要合作对象,供应安全与消费安全进一步对接,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双方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58%左右,远超美国。尽管中国从陆上方向的俄罗斯、中亚进口油气,但从中东海上方向输入油气仍占据较大份额。2012年中国从中东海湾进口原油1.48亿吨,占进口总量的54.6%。中东海湾地区作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地和重要能源合作伙伴,这一地位在短期内仍难以撼动,其他地区和国家尚难与其比肩。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