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看点】
据悉,全球最大中子通量的多用途钠冷快中子研究反应堆-MBIR(Mnogotselevoi Bistrii Issledovatelskii Reaktor)项目拟于2028年在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迪米特罗夫格勒的原子反应堆科学研究所正式运行。
MBIR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项目,还将成为一个国际研究中心,它将由相关国际联盟框架下的成员共同参与实施。该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为全球科学家搭建一个共享经验和知识的平台,并通过开展独家或联合研究计划,应对创新核技术领域的挑战。
【人物简介】
Artem Goncharuk博士曾获得莫斯科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国际经济与国际关系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自2011年起就职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其间有5年分别在俄罗斯驻印度大使馆和驻中国大使馆担任外交官。2024年起任职于俄原子东亚公司。
【访谈实录】
日前,中国能源网《能源大家谈》栏目拜访了俄原子东亚公司总经理(Rosatom East Asia)Artem Goncharuk博士,让我们从该项目发起的初心、愿景、现阶段的进展以及对中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不同角度,更加立体地对项目全貌进行分析与解读。
《能源大家谈》:请您介绍一下中俄两国共同推进核能领域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的进展? 中俄双方在技术标准融合上有哪些突破?
Artem Goncharuk:中俄两国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专家合作历史悠久,可以说源远流长。这一合作始于1955年1月20日签署的关于苏联参与中国铀矿开发的双边文件。 苏联专家为新中国原子能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恰逢该工业创建70周年。众所周知,此后双方的协作模式经历了重大变迁。技术交流时而紧密,时而疏缓。
数十年来,中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与内涵,大体可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代苏联专家对中国核工业建设的援助;第二阶段始于1990年代,俄罗斯核专家主导在华建设高科技核设施;第三阶段(2010年代)主要是基于商业利益的互利合作;而第四阶段的形成,源于中国已成长为国际核能技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能够自主生产核燃料循环几乎所有环节的设备,其显著特征是中国机构在核能技术研发中日益增强的自主性。
在此期间,我们见证了众多成功的项目范例:其中技术规模最宏大的当属汉中市和兰州市的铀浓缩工厂四期工程、中国实验快堆(CEFR),以及田湾核电站四台热中子反应堆机组。目前,采用俄罗斯技术的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工程进展已进入高级阶段——用中国话说,在现场正是"热火朝天"。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评价中俄双边关系时,将田湾核电站称为国际核电合作的典范项目。我认为,习主席的表达精准诠释了两国专家之间已达成的互信高度与合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核电站设计、设备供应、调试运行和项目监理等核心工作外,俄方在上述项目中持续系统地推进技术本地化进程。田湾二期工程的汽轮岛和主厂房就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设计,这再次彰显了中俄专家在重大技术项目中群策群力的合作典范。
《能源大家谈》:中国科研机构参与MBIR快中子反应堆项目的具体角色是什么?该平台如何促进中俄在第四代核能技术(如快堆、核燃料循环闭合)上的联合创新?
Artem Goncharuk:多用途快中子研究堆(MBIR)绝非普通的科研装置,就其能力与技术参数(包括最关键的中子通量指标)而言,MBIR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正因如此,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决定向所有感兴趣的合作伙伴机构开放该反应堆的准入权限——基于MBIR正在组建国际研究中心,项目本身则以国际联合体形式推进。简言之,任何感兴趣的组织现在即可加入"MBIR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体,通过获得所谓"反应堆机时"权益成为反应堆资源的全权主体。更重要的是,在反应堆建设主要阶段加入的参与者还将获得大量技术性和经济性优惠。
包括中国多家机构在内,已有众多组织对参与合作表现出实质兴趣。2022年7月MBIR国际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首次会议期间,就有来自14个外国及国际组织的80余名专家参与。第二届咨询委员会会议拟于2025年9月召开。目前正对中国等各国机构的反应堆资源长期需求进行评估,以确保未来为所有参与者分配充足的实验机时。
通过MBIR反应堆的合作,中国专家将能与各国同行交流最佳实践与前沿理念,既可验证热中子反应堆新技术方案与结构材料,更能开展第四代反应堆关键技术攻关。中俄两国同样确立了"双组分核能体系"发展战略,若没有现代化科研平台的技术验证,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MBIR国际研究中心正是中国专家进一步巩固先进核科学领域优势的战略支点。
《能源大家谈》:俄方认为快中子反应堆在安全性、核废料处理方面相比传统堆型有哪些优势?中国市场的应用潜力如何?
Artem Goncharuk:谈及快中子反应堆,这首先标志着核电发展迈入了全新的技术阶段。此类反应堆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其一,通过利用铀-238同位素,大幅扩展了核燃料资源基础;其二,通过燃烧长寿命高放射性裂变产物,有效解决乏燃料累积难题;其三,依托反应堆固有物理特性,将安全标准提升至全新高度;其四,全面提高核燃料循环经济性。
最后这点对于发展"双元核能体系"(即热中子堆与快堆协同运行)尤为重要——简单来说,这种体系下,热堆卸出的乏燃料经过特定放射化学处理后,可作为新燃料重新投入快堆循环。目前全球仅俄中两国确立了这一核能发展战略。通过快堆技术与放射化学工业的融合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正是迈向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源大家谈》:到2030年前,Rosatom在华合作的重点领域是否会从核电项目建设转向核燃料循环、小型堆等多元化方向?
Artem Goncharuk:俄中两国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合作版图正在持续拓展。可以挖掘的合作潜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同时,传统合作项目仍保持着对话活力。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的产品线极为宽广,既涵盖核能主业,也包含"新兴业务板块"。中方合作伙伴已就其中诸多非热中子堆核电机组建设领域展开了务实合作。
若论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方向,当属第四代反应堆技术。2023年3月,Rosatom与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签署了《快中子反应堆及核燃料闭式循环长期合作综合规划》,并于去年底进一步制定了路线图,其中明确列入了包括MBIR国际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联合研究项目。
这种合作蕴含着近乎无限的发展潜力——正如谚语所云:"独行快,众行远"。俄中机构在新阶段的合作既互利共赢又优势互补,正通过多样化合作模式深入推进。MBIR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体正是这种新型协作关系的典范,它以平等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方式,共同推动两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能源大家谈》:您对中俄共建“MBIR的国际平台”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Artem Goncharuk:俄罗斯和中国专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共同努力在MBIR反应堆基础上创建的国际科学平台,为整合不同学派的实践经验提供了独特架构。该联合体将为参与者提供在反应堆上进行自主实验的机会,以及与其他项目参与者开展联合研究并共享知识产权的能力。在这方面,此类活动为中俄专家开启的机会范围相当广阔。
全球对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日益重视。但若没有现代化科研基础,前进将无从谈起。众所周知,世界上大量研究反应堆建成已久,近期许多将面临退役。对多数国家而言,自主建造多用途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是一项艰巨任务。在这方面,我认为MBIR国际研究中心能真正发挥整合作用,成为所有有意愿国家研发未来反应堆技术的支撑平台。
MBIR国际研究中心已纳入金砖国家全球研究基础设施网络(BRICS GRAIN)。去年底还启动了建立金砖国家核能专业平台的倡议。我认为MBIR国际研究中心首先可能引起金砖国家许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工作兴趣。用中国话说,在解决科研任务时"我们同舟共济"。此外,在我看来这种合作也符合习近平主席经常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MBIR国际研究中心不仅是解决当前核技术发展紧迫问题的平台,还将为中长期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未来50年内,MBIR反应堆都将是全球最先进的科研装置之一。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在MBIR国际研究中心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确立若干趋势并团结广大合作伙伴国家的组织。
现在加入联合体的合作伙伴将立即获得研究平台的使用权,并能积极参与制定MBIR实验计划。三年后他们就能充分利用这一独特实验设施的全部潜力,实现从测试第四代先进核技术到开发硅掺杂创新方法和生产贵重同位素等国家科研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