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08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李济军吕福明何丰伦)近年来,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小水电、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决策。
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其中正大力发展的分布式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有效降低电力行业PM2.5污染、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机遇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6.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66.4%,可再生能源占比为10.31%。煤炭等化石能源占比过大,使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今年以来,严重雾霾在我国多个城市肆虐,全国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点曾监测到PM2.5浓度超过300微克/立方米,个别城市出现PM2.5“爆表”,北京PM2.5浓度一度高达950微克/立方米。为避免当“人肉吸尘器”,政府要求学校停止户外体育锻炼,通知市民减少户外活动。
雾霾天气连续大面积出现,为我国粗放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根本出路。为此,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被列入重点规划。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小水电、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开发利用。以城市、工业园区等能源消费中心为重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尽快提高分布式供能比重。到2015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建成100个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此前,国家能源局第一批批复建设的“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分别是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和山东德州;第二批获批城市分别是湖南湘潭和安徽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