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碳化生存 中国企业发动碳革命

2009-09-03 10:09:20 时代周报

为应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一场以低碳经济为特征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新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兴起,中国,也在这场碳革命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国企业要作出哪些选择?将给广东企业带来哪些“危”与“机”?广东如何将自身的经济转型与低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稿件进行探讨。——编者按

全球范围内,一场低碳化运动方兴未艾。2020年左右,低碳经济将会形成大气候,这已成业界的共识。中国加速推进低碳经济,已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中国企业如何跻身这“第四次浪潮”而不错失良机,更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碳”世界

“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所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后果是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气候的变迁证实,“碳”的高排放需要支付极高的社会成本,经济意涵显著。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经济由“高碳”走向“低碳”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低碳化”成为引领新时代的时尚。

时尚是一种需求,机会就在其中。这些看似遥远的宏观景象,将与企业的微观市场行为越来越紧密关联。正如世界各国的碳减排目标里孕育了“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经济支撑的零碳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业已成为基于制度安排的激励措施的“宠儿”。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当其成为与经济增长并不冲突的目标时,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也就成为经济繁荣的机会。

不言而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低碳技术由于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更加备受瞩目。回顾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乃至21世纪后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常滞后于发达国家。而在这一轮商业文明的更替中,中国与他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低碳竞争力

早在2007年,我国政府就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区域性挑战,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企业的机遇已经逐渐显现,低碳发展作为企业拓展全球性广阔发展空间意义深远。

不过,在中国,“低碳”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人们习惯的相近词是“节能减排”。而后者有更多的成本联想。企业永远是在追求利润的,不可否认,成本投入是企业低碳发展无可回避的难点。低碳思维和观念能否在企业落地生根,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但是,大量的企业实践说明大部分低碳技术和措施可以产生额外经济效益,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一个例子是,自2001年来,莱钢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共获得83亿元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0%。

按照世界气候组织对84家企业、36个城市、17家地方政府(这些样本的排放总量占全球的8%)的统计,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后,这些样本的企业和地区平均减排超过14%。同时,经营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没有一例是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阻碍增长的。这也跟麦肯锡公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的研究结论一致:在已经发布的200多种低碳技术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技术是“负成本”的,采用这些技术的收益大于投入。

低碳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促进能耗的减少,成本的降低。但是,低碳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其提高产能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要远大于减少能耗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从长远来说,低碳化必将成为主导未来世界的新思维。其核心就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最关键点还是低碳思维的导入。只有这样,其形成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举措,才是符合低碳经济的制度和技术创新。

而且,低碳技术有全球应用价值,收益效应明显。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这意味着一项有效的低碳技术可以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将获得较高盈利。

“高碳”中国的转型机遇

8月20日,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发布了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Ⅱ低碳商机》的报告。据此报告,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机、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

不过,“高碳”依然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另外,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正是低碳企业的巨大机会。据预测,低碳仅在新能源领域,10年内中国新增投资就将高达4.5万亿元人民币。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或限排义务。中国没有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对中国形成了新的贸易技术壁垒或贸易限制。中国和中国企业只有早日跻身这场低碳化的竞赛,才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免得成为“局外人”。

同时,低碳化也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行当开辟了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学处处长赵刚说:“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围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服务产业发展很快。这些围绕如何节能、怎样进行节能改造等做咨询服务的产业也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低碳化还是政府主导,政府推出的四万亿元(约合5850亿美元)刺激经济政策中,清洁发展得到了着重强调,同时,政府还出台了许多支持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和法规。但是,看到这种行政化带来的短期效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可能出现的长期动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持续的低碳金融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和能源转型以及低碳化的全球性,都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遇。同时,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如能成功达成协议,必将为更多的合作机会打开大门。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低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