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炭“十二五”规划启幕

2009-09-14 08:54:01 能源杂志   作者: 张娜  

刚主持完8月19日的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煤炭专业委员工作会议,第二天,濮洪九就要去参加西南片区的座谈会,会议主要内容依旧是总结“十一五”煤炭发展状况,提出“十二五”煤炭规划的建议。

濮洪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由于20年前曾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所以,煤炭行业的人始终习惯性尊称这位73岁的煤炭专家为“老部长”。

据悉,2009年8月10日至30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对煤炭工业开展调研,为煤炭“十二五”规划做准备。本次调研工作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地区。东北地区座谈会已于8月13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能源》杂志记者了解到,此次调研共有七个专题研究和两个重点调研。这七个专题研究包括煤炭需求预测、煤炭生产开发研究、煤炭勘探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研究、小煤矿发展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煤炭发展和重大技术开发研究,重点调研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开发现状。这些也是煤炭“十二五”规划中将涉及到的重点内容。

然而,煤炭“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也就表示着“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期即将结束。根据规划,组建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而大型煤炭企业研究依旧是“十二五”规划的课题,那么,煤炭“十二五”规划将作出怎样的调整?又将有哪些新的借鉴?

规划之惑:30亿吨总量是否突破

对于煤炭“十二五”规划,最令煤炭企业关心的是“十二五”末全国的煤炭产量。

按照“十一五”的规划,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26亿吨,新增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年新增长率仅约2%。

然而,2008年的生产总量已经达到27.93亿吨,接近28亿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教授自“八五”规划开始已经参与了四届煤炭规划,对此,他说:“2003年当时做煤炭规划时,我们提出2010年是22亿吨,2020年是28亿吨,最多不会超过30亿吨。但是,实际上2008年就达到了28亿吨,提前了12年。”

显然目前已经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那么“十二五”将做出怎样的总量规划?

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介绍说:“近30年我国煤炭产量平均增长速度是5.5%,最近9年的速度已超过10%。现在已经翻了一番多了,对以后产量增速怎么判断,这个数字要仔细考虑。”

对于煤炭产能超过规划26亿吨的问题,濮洪九称之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以前建设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矿井我们都觉得很难,但现在年产600万吨、800万吨的都相继实现了,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煤炭生产建设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彭苏萍说。

但是,对于总量的规划,濮洪九认为,要详细分析“十一五”的状况,重点注意煤炭开发的节奏,防止出现大规模建设、产能大规模释放,防止出现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尤其对于新矿井的建设,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有关规划的衔接,即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运输建设开发、煤炭加工的运输规划、煤炭的治理规划、煤炭污染物与减排规划、加强建筑管理等,防止相关规划之间的脱节。”濮洪九说。

“做大”之难

根据规划,“十二五”将继续鼓励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加强整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融合。这一条沿袭了“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和促进大企业的发展。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的确,煤炭企业也在加紧运作,《能源》杂志记者从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获悉,他们历时几个月的调研刚刚结束,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是煤炭行业异常活跃的一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重要的并购重组活动。

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对《能源》杂志记者说:“在2009年和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两年中,煤炭行业并购重组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其整合程度将不断深入。在这两年中,各主要产煤省区会出现一批亿吨级的煤炭企业集团,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将会主导未来一段时间的整合重组进程。”
对于省级亿吨级过渡的提法,王吉鹏说重点区域将会集中在晋、陕、蒙、宁和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

并且,2008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再一次向主要产煤省份的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确定的兼并重组目标为:新组建1至2个以优势煤矿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并再次重申组建6—8个亿吨级企业的目标。

于是,从那一年起,一批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组建完成并进入实质性整合。先是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联合组建冀中能源集团;再是平煤、神马强强联合组建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组建了龙煤集团,山西组建了焦煤集团和新大同煤矿集团,宁夏组建了宁煤集团;还有河南煤化集团(永煤集团、省煤气集团)、中原煤化集团(鹤煤集团、中原大化)、焦煤集团创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等。

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重组,但是离6—8个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除了神华和中煤2家中央企业外,亿吨级还空缺4席。可见重组之难。

“在并购重组中,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还存在诸多问题。矿业权的不合理配置、整合成本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文化融合困难、税赋负担过重、基础设施差等情况都对重组整合造成了障碍,使得政府和企业对重组整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还不够,深度不够。一些并购只有重组没有整合,只停留在表面化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使得协同效应无法体现。”王吉鹏说正是这些原因成为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重组的绊脚石。

“关小”之困

除了“做大”,“关小”也是从“十一五”延续下来的两大重点工作之一。

提出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限制小煤矿建设,发展大中型煤矿。在产业准入上还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年产能30万吨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在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等方面一系列标准得到严格规范。这将抑制小煤矿的发展,同时鼓励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

其实,关停小煤矿最初的动因无非是为了遏制频频发生的矿难。

对此,山西省深有体会,最近,山西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年底,全省的矿井数量由原来的1500座减少到1000座,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而且不久前,山西省又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关闭小煤矿。四川和云南等地也步其后尘,开始着手执行“关小”政策。

根据“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在1万个以下,相当于现在的一半,煤炭生产矿井将在2万个以下。

但是,关停小煤矿一直以来都是煤炭行业的难题,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亿吨级煤炭企业的整合。而且两者间还有一定的联系。

“一些大型的规模化企业除了可以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之外,并购地区性中小型煤炭企业将成为未来几年煤炭行业的趋势。”王吉鹏说。

然而,“关小”并非通用,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煤矿资源稀缺,在山西等产煤大省眼中的小煤矿在那里已经算是最大的了,而且这些煤矿还要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服务,这种小煤矿就不适合关闭,而需要另外的手段解决其安全问题。所以,小煤矿的盘查和关闭都困难重重。

清洁之机:煤企也呼吁清洁立法

“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煤炭污染大,不是清洁能源,但是煤本身是可以实现清洁利用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洗煤等一些方式做到清洁化,但是煤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源自煤炭使用的环节。使用洗精煤也的确可以起到清洁作用,但下游的发电企业不愿意买洗精煤。所以,责任并不在煤炭企业。”濮洪九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责任归咎到煤炭上是不客观的。

濮洪九算了这样一笔账:2008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5亿吨,平均运距630公里。其中原煤中含有15%左右的矸石,据估算相当于每年增加铁路运量2.25亿吨,浪费了大量的铁路运输资源。

“煤矸石被回填煤矿,节省了运力,减缓地表下沉,特别是减少污染,保护了环境,提高了煤炭燃烧效率,这对煤电双方都有益。”濮洪九说,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强制规定洗煤环节,这以便控制原煤直接燃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从技术层面说,中煤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表示:“超临界发电机组应该用洗精煤。”

面对洗精煤的难以推广,王金华深有体会:“我们新研制了洁净锅炉,与民用锅炉相比节能率达到20%—30%。技术已经出来,但推广不下去,渠道不畅通。如何引导用户用洁净煤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一直是个难题。”

“必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及加快地区的环境治理,提高煤炭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张玉卓说生态环境是煤炭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科技之亟

对于煤炭“十二五”规划,彭苏萍教授说,科技进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开发的主体是在东部和中部。东部地区煤炭开采已经超过1000米深,地压、瓦斯灾害很大,煤炭开采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又必须采,所以技术难题就必须解决。”彭苏萍说。

然而,对于煤炭的科技问题,彭苏萍说国家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同为能源领域的石油、天然气、核电等。彭苏萍参加了科技部的“973”项目,但是他发现,相对于石油领域的18个课题而言,煤炭的3个课题显得更加柔弱。

目前,西部煤炭开发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煤矿安全的监控、煤矿装备的制造、煤炭机械化技术和煤炭高效利用。彭苏萍认为,煤矿要做到安全、可持续发展,机械化是必须要做的,所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增长和装备的合成。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国内煤炭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国家也鼓励煤炭企业引进研发机制。制造企业和高新企业一定要提升中国国内煤矿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技术。

“没有国家的支持,科技瓶颈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彭苏萍说,“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地质储量的核准、生态问题、洁净方面进行科学的布局。”

上天难,入地更难。彭苏萍说一定要认识到占我国一次能源储量94%的煤炭的重要性才能更准确地制定出煤炭“十二五”规划。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规划 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