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天然气价改上下游联动尴尬

2009-10-14 10:08:17 能源杂志   作者: 巢新蕊  

9月中旬,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中石油”、“中石化”均指集团)在天然气公司系统内下发文件,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价格以基准价格上浮10%执行,即出厂价格为1.408元/立方米。
此价格已达到了上游企业中石化自主调价的上限。
川气东送工程预计从今年10月左右开始分段投产。同时由于由中石油直接负责运营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也将于2010年开始引入中亚管道气,至此,国内天然气上游三大企业中的两家都迫切表达出了其提价愿望。
而在另一侧,国家发展改革委早在今年初就草拟了一套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供各部门讨论。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天然气下游价格改革首先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
由于中石化尚未与川气东送全部下游燃气公司签订购销协议,业界关注的焦点已由“何时提”,转为“怎样提”。
“政府有时也比较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对《能源》杂志记者称,上、下游如何联动是难点之一。
向左走 燃气公司要利润
“左右为难”,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这样形容目前地方政府在天然气涨价上的状态。
他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目前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是由出厂价加上管输价格形成城市门站价,然后加上输配费后,最终形成终端用户价格。出厂价、管输价、配气价均由政府定价,不过上、中游国家发展改革委介入较多,而配气价由地方发展改革委决定。
地方发展改革委需要协调的企业主体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布局相关。我国天然气上游勘探、生产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上述三大央企占据(中石油占到全国管道建设的70%以上),下游城市及工业燃气的输配业务则是国有和私营公司共存。
在政府管制的出厂价环节,天然气生产商可以在中准价上下浮动10%。在川气东送管线上,由于增加了脱硫装置,成本较以前增加,中石化已在基准价格上上浮了10%。
而在中游,四川省政府已经公布,川气东送全线的管道平均运输价格暂定为0.55元/立方米,到四川、重庆、湖北、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管输价格为每立方米0.06元、0.16元、0.32元、0.76元、0.81元和0.84元。
中石化虽属国有公司,但更是重利润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石化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中石化外输管线3575km,占全国9%。公司市场主要在川西、西北 、东北区域。
2008年中石化天然气销量70.7亿立方米,其中炼化企业用气11.6亿立方米,跨区销量20亿立方米(由陕京二线向山东、河南代输17亿立方米,西气东输3亿立方米),均价1046元/千立方米。
出于企业利润考虑,上中游企业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燃气公司理所应当。
然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方政府需要兼顾的还有地方燃气公司利益。
目前我国60%以上的城市燃气已经由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经营。而从目前各燃气公司披露的数据看,这些公司利润似乎并不高。
一方面,业内人士建议,“不要轻信这些数字。”董秀成称,虽然60%以上下游市场由外资和民企进入,但下游市场几乎仍未实现竞争。
由于国内天然气几大管道之间并未互通,各城市管网相对而言并不如其他国家密集,因此目前在某些城市里,只有一家或两家天然气燃气经营公司,这些公司实际享受着单个城市市场的垄断。这些公司向地方政府汇报自己的成本和利润时,“多少会有水分”。
而与此同时,下游燃气行业也在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就曾给国务院“上书”,列举城市燃气价格与上游天然气价格不能联动的弊端。
“相对于上、中游巨头,下游燃气公司的议价能力确实不是很强。以福州燃气为例,该城市燃气每年消费2亿立方米,如果上游气源每立方米涨价0.4元,下游一年不调价就亏损8000万元。企业为自身利益争取政策支持是自然之举。” 相关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但站在国家管理的角度,当上、中、下游都未出现充分竞争时,下游趁上游涨价之机顺势要求提价的声音就会令政府不得不考虑。
于是,国务院法制办8月下旬召开了《燃气管理条例》专家讨论会,就上、下游价格联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如果上下联动只打雷不下雨,政府部门可能会更加棘手”,上述相关人士称。这是因为,随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向下游渗透,我国天然气行业下游的力量不会逐渐减弱,而只会越来越强。
向右走 消费者对提价敏感
从新疆到上海,居民与下游燃气公司之间都在为价格博弈。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秘书长李原曾在乌鲁木齐呆过14年,并在当地做过区长。他告诉《能源》杂志记者,按国家西气东输线路,新疆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虽然乌鲁木齐用的不是该线上的天然气,但他“当政”时,乌鲁木齐民用天然气的价格比上海还高。
作为区人大代表,李原曾向乌鲁木齐市领导反映过此情况。相关部门后来做出的解释是,乌鲁木齐冬、夏用气量不平衡。夏天乌鲁木齐用气少,天然气公司要亏损,冬天燃气公司供气又不够用。国家环保部一位在新疆挂职的领导曾建议当地政府牵头建一个储气罐,但这需要投资几千万元。
李原的经历真实地反应了我国天然气供应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供方进行天然气上中游规划,由需方(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燃气公司)进行天然气下游利用规划的局面,两方面的规划没有进行科学协调。
随着我国天然气用气结构的变革,这种规划上的差距更加显现。1958年,我国四川盆地天然气管线仅有27.7公里。“八五”计划之后,国家开始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涩宁兰等长输管线的建成投产,我国用气区域迅速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市场转移。
在用气结构上,200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中,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占78.3%,城市燃气仅占17.6 %,燃气发电占4.1%。
而来自中石化的数据显示,城市燃气正在成为第一大用气领域,2007年在天然气消费中的比例为39%,发电用气比例也有明显增加,化工和工业燃料用气同比则有较大幅度下降。
中石油2008年的数据虽然与中石化略有不同,但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
由于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规划不协调、前后政策制定者对能源紧缺性的认识不同等因素,我国天然气被居民接受晚于其他传统能源。但对提价,个人消费者早就从其他传统能源价格改革中锻炼出了“不提为好”的心理。
“化工和工业燃料企业虽然占比仍很大,但企业对上游市场价格变化相对习惯。个人或家庭消费者不赞成天然气涨价,也不是在乎那几分钱,而是因为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一开始就定低了,在其他民生服务仍待改善的时刻,百姓习惯性认为涨价就是对自己不好,在加上部分媒体跟风炒作,反对声音就大了。”董秀成称。
他也赞同,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症结在于它是一种民用消费者普遍使用的清洁能源,价格调整涉及民生问题。按我国现行体制,下游城市燃气调价,需燃气公司提出涨价申请,经过听证会和地方政府审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对《能源》杂志记者称,供需双方价格能否达成一致与双方在量上能否匹配密切相关。但总的价格规律是,价格越低,用户应该就越多。
按邓郁松的判断,我国天然气新增用户更多是愿意选择能源转换的人。他们原来是用煤或者用油,这些人能否转用天然气,一是取决于政府政策,比如北京市就是政府强制使用天然气。二是用户对使用哪种能源有一个最基本的成本判断。“天然气的价格太高我就会使用煤炭。”
向前进 由地区到全国
据邓郁松介绍,在比较成熟的国家,上游价格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管道部分也是由政府监管,下游价格与上游之间是联动关系。国外的天然气价格很多是按照热值来计量的,而目前我国按照体积计价。
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石化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中国石化副总裁雷典武表示,政府部门正在研究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趋势是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可替代能源采取比价关系。
实际上,对于如何改革,今年3月国内已有加权平均定价、一气一价、上下联动以及区域定价等几套方案。
董秀成认为,即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底出台改革方案,改革内容也不会太过具体。“目前政府只能规定一个目标,然后一步步推进解决”。
加权平均是眼下比较现实的一步棋。“只能是每个城市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形成统一气价”,董秀成称。比如一个城市的上游气源和管输价格各有三种,到达城市门站后,按不同的门站价加权平均,再加上城市管网的固定成本和利润,形成到用户终端的统一价格。
而由于各大天然气管道仍是“各干各的”,形成全国统一气价现在仍不现实。
对于非常规天然气的替补作用,则相对更是遥远。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张玉清对《能源》杂志记者称,国内非常规天然气何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其技术进展。
据中国天然气战略研究中心顾问李良介绍,目前中联煤层气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但与此同时,中联煤层气公司董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孙茂远近日撰文指出,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国达到2010年地面开采煤层气的规划目标,非常艰难。
“呼吁提高国家财政对煤层气的补贴,加大对煤层气风险勘探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进一步解决矿权重叠问题”,孙茂远称。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天然气 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