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全球布局低碳经济 中国如何将舶来产业本土化

2009-10-16 10:58:15 中国金融网

 对于中国来说,低碳经济是一个典型的舶来产业。如何将这一舶来产业本土化,避免因为水土不服而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举,走出符合国情的“低碳”之路,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布局已在全球展开,从修订中的可再生能源法到碳排放强度的提出,种种政策迹象显示,我国也正在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

对于中国来说,低碳经济是一个典型的舶来产业。如何将这一舶来产业本土化,避免因为水土不服而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举,走出符合国情的“低碳”之路,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趋势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有着未雨绸缪的认识。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厘岛召开,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这对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的金融危机催生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和动力。

  2009年年底将在瑞典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为了兑现两年前巴厘岛的承诺,之前三轮谈判的预热让“低碳经济”再次成为瞩目的话题。

  其实,全球各国也早已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实践上做出了行动。奥巴马上任初始即为能源部2010年申请263亿美元资金的预算,侧重开发新一代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再生和替代能源,从而帮助美国转型为低碳能源经济。英国政府7月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英国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这意味着英国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行“低碳经济”。此外,日本、德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危机后的重点发展日程。

  中国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国际社会已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也积极加入了这个国际化的队伍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尝试,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中国政府正将低碳经济作为一大发展重点,甚至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政府层面首次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2006年底,当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在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同年,我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

  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净值,基金吧)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以期在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在拉动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介绍,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今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左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据介绍,目前“十二五”的减排计划也正在酝酿制定中。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而针对低碳经济的试点工程,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准备制定《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于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国际非赢利性机构“气候组织”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们在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中指出,在短时间内,中国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赶超了很多发达国家。

  碳关税或或成贸易保护主义工具

  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已逐渐减退,中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伴随着经济复苏而来的是外贸出口的复苏。而正是在全球各经济体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中国,竟毫不意外地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矛头对准的首要目标。然而,正如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一样,正当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再一次遇到了国际社会的“刁难”。这一“刁难”的工具便是发达国家正在计划征收的碳关税。

  今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将“碳关税”正式纳入世人视野。10月底,美国参议院将对《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进行审议。该法案制定了“碳关税”制度,从2020年开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目前,法国政府已经决定将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碳税,以改变消费模式,此外,还将对高污染汽车加大罚款力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开征碳关税一定会对中国出口贸易形成极大冲击。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川指出,如果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导致我国出口总额下降0.715%。如果碳关税率提高一倍,即60美元/吨碳,自然对我国出口总额的负面影响会相应增加,将下降1.244%。在两种情况下,出口下滑将进一步拖累我国GDP分别下降0.021%和0.037%。

  针对发展低碳经济而开征的碳关税,似乎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而这一“绿色壁垒”则成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一个“绿色幌子”。

  值得注意的是,碳关税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不仅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更想通过这一绿色保护获取更多的生态利益。

  碳交易或是符合国情的可行之路

  针对发达国家这一变相贸易保护的做法,有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先下手为强”,与发达国家针锋相对地开征碳税。不过对此,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明确表示,征收碳税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征收碳税的条件,征收时机尚不成熟。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表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但是发展低碳无疑很昂贵。

  在黄杰夫看来,发展低碳不可能仅依靠政府投资,“这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他表示,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中国的碳价格信号,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即通过市场手段形成碳价,一方面诱导企业向低碳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吸引社会投资进入,缓解资金短缺难题。

  黄杰夫坦言,在推进低碳经济方面,实行碳交易其实比征收碳税更具有优越性。一方面,税率一旦形成,不可能随意更改,但税率的确定很复杂,而碳价格随时在变动,相比征税其定价机制更灵活;另一方面,碳交易具有总量控制的确定性,但碳税不一定能够达到碳总量控制的效果,可能被企业转嫁给终端消费者。

  其实,碳交易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发展得如火如荼。碳交易市场的运作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监管等一系列前提要素的支撑,这些要件是否具备,对碳交易市场运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就目前国内环境而言,这一体系的基础环境还尚需完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