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山东新矿“以矸换煤”能“换”来多大价值?

2009-11-30 13:00:03 新华网   作者: 王淑萍 韩广臣 胡 燕   

近几年,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在新疆伊犁、内蒙上海庙等建设的“三大煤炭基地”,如果看成是“战略性工程”的话,该公司在新汶老区创新推行的“以矸换煤”工程就是一项“战术性工程”。“以矸换煤”能“换”来多大价值呢?在新矿集团不仅每年可以“换”出200万多吨的煤炭产量,经济价值达10亿元以上,还可让新汶老区继续保持十几年千万吨的煤炭产量。

就像很多科技发明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一样,“以矸换煤”技术是来自于新矿集团一个“矿破”矿井—盛泉矿业公司“生死”之间的压力。

2003年10月,由于资源枯竭,年产45万吨的泉沟矿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进入了破产程序,重组为盛泉矿业公司,仅靠残采维持着生产。今后盛泉公司走向何方?8000职工家属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就像哈默雷特那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一样,成了公司领导班子的依靠一块“心病”。

一天,总工程师付振峰碰到一位退休老伙计,聊天中这位老煤炭感慨地说:“我在矿上干了一辈子,眼看矿井快没煤采了,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矿职工食堂、工业广场、办公楼下还压着不少煤,如果能开采出来,矿井还能维持几年啊!”看着老伙计期待的眼睛,付振峰心里豁然开朗:开采这些“三下压煤”,不就是矿井生存的“有米之炊”吗?于是作为总工程师的付振峰开始了“三下采煤”的探索。在矿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付振峰和他的技术团队经过调查研究,参考资料,现场实验,逐步摸索出了一种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巷道、采矿区,支撑采区顶板,减少避免地面下沉,从而置换开采出煤柱、建筑物下、路、桥下的煤炭的技术方案。他们给这项技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以矸换煤”。

2005年9月,他们在二采进行矸石充填、以矸换煤试验,经过10个月的试运行,达到日消化矸石180车,基本上做到了矸石不上井,保证了地面无变形。为了完善“以矸换煤”技术,付振峰和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围绕“以矸换煤”的开采工艺、充填方式、抛矸设备、沉降测量等,进井下巷道、采面进行实验,跑地面工厂、工地进行观察,得出了一套完备的“以矸换煤”作业方式与技术参数,形成了《井下原生矸石充填与开采一体化技术》。该矿21103工作面就在矿办公楼、工业广场之下,他们采用“矸石充填与开采一体化技术”进行无煤柱开采,每月矸石充填量达到5500立方米,地面沉降在0-200毫米之间,基本达到了零沉降;其回采率达到90%,增加煤炭资源300万吨。

“以矸换煤”技术犹如一剂灵丹妙药,使盛泉公司返老还童,应用该技术可以解决该矿1000万吨的“三下”压煤,延长矿井十几年的服务年限。

盛泉公司“以矸换煤”的实验,引起了新矿集团公司董事长郎庆田的注意,他称赞说:“‘以矸换煤’是一项‘绿色开采’技术,将带来煤矿开采的一场革命。”从2007年起,郎庆田在新矿集团会议上、下矿中,就大力倡导“以矸换煤”技术。于是“以矸换煤”技术在新汶矿区遍地开花,孙村、翟镇、华泰、良庄、华恒、协庄等矿“以矸换煤”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一些矿在推广“以矸换煤”中又有了创新,孙村矿开发了似膏体充填“以矸换煤”工艺,翟镇矿开发了综采工作面机械化矸石充填“以矸换煤”技术。至此,全集团公司“以矸换煤”产量,每年可超过200万吨,创经济效益10亿余元,相当于增加一座大型煤矿的产能,同时还可以使新汶老区千万吨产量保持十几年。

由于“以矸换煤”技术可以解决“三下采煤”、煤矸石地面排放、污染与占地等问题,经山东省科技厅鉴定,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之一。今年新矿集团继续推进“以矸换煤“工程,确定全年完成“以矸换煤”产量200万吨以上,老区生产矿井全部实现“井下矸石不升井、洗选矸石不上山、停运地面矸石山”的目标,并在新开发建设的龙固矿井等煤矿研究实施煤矸石充填、以矸换煤技术。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新汶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