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四川气荒之因:一次能源消费比超发达国家

2009-12-08 09:30:59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汪孝宗  

私家车加气排起长龙,出租车天然气加气站全面挂停气牌,工商业用气大面积停供,居民用气紧张……

乍看上去,这次突如其来的天然气紧张,只是源于“雪一直下”。

“11月以来,我国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华北、两湖、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使用量增长迅速,普遍超出供应计划,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11月18日,发自新华社的消息如是说。

相比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状况,数日之后,来自国家发改委的表态则激起了市场的紧张:国内天然气短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天然气将长期供不应求”的巨大利好令股市供气板块全线飘红;半个月内,中国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每吨暴涨500元~700元,涨幅近两成……

同时,“气价过低”的行业判断愈发坚定,天然气价格改革提速传言越传越真。

触发市场连锁反应的背后因素,显然不独在价格。解决供需短缺根本问题的手段,也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控即可谋定全局。

近年来,并非产气大国的中国,已逐渐成为用气大国,且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由于过于迅猛的市场开发,尽管前方不时传来发现大储量气田的喜讯,但很快又被后方激增的消费量所淹没。本世纪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3倍多,与当年国内产量相比,供应缺口近50亿立方米。今年预计国内天然气产量为890亿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达110亿立方米左右。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未来的天然气供需缺口还将继续扩大。

相对于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市场开发(工商业用气),用于公共应急保障服务的储气设施投入则因花费巨大而乏人关切,全局性的供气调配捉襟见肘。以至于一有突发情况,便引发整区域的短缺局面。此次危机中,尽管国家发改委已经通过进口天然气增加国内供应,中石油、中石化等天然气生产商也表态增加产量, 但也只能是亡羊补牢。

同时,国内油气生产企业“先有资源,后找市场”的传统气田开发模式,也正在承受突然“爆棚”的需求所造成的倒逼,气田开发周期难以契合消费节奏,增产艰难。

……2009年的这场大雪,只是落在天平上的一粒沙,把若干暗流涌动的潜在矛盾,骤然变成了现实问题。

四川“气短”

前几年曾有人说,即使全国都缺天然气,四川也不会缺天然气,因为四川是“产气大省”。而如今,四川也开始“气短”了,而且还异常厉害。

“找气运动”:今年缺口达30亿方

四川近来越来越严重的“气短”现象,让任文海寝食难安,很是“上火”。

作为四川中海天然气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任文海先后分别和阿坝、甘孜、凉山及攀枝花这“三州一市”的部分县区签署了日常生活天然气供应协议,但事实上他却“无气可供”,反倒自己为“找气”落下“一肚子气”。

为解决“燃眉之急”,他只得不远万里从新疆购买天然气,以满足部分县区的生活用气。

其实,在四川省“找气”的公司不止任文海一个,四川省境内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液化气站、化工厂、供暖站、发电站等都在“找气”,他们有的甚至早已“停产待气”。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找气运动”就此展开。

据了解,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为71851亿方(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同时,四川盆地也是全国天然气重点产区之一,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4.7%。

然而,四川却又很“缺气”。数据显示,今年四川天然气缺口达30亿方,仅去年缺口就达20亿方。而实际上,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彭渝早在5月份就曾透露,“今年省内天然气的缺口量将激增至50亿方左右”。而近期大范围、提前到来的雨雪天气,让四川这个“产气大省”显得格外“气短”。

“每天光为加气起码要排5个小时,还能挣多少钱。”成都的哥老张向记者抱怨说,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在加气站外排队,而这些天越来越长的排队时间,不禁让他心生“怨恨”。因为等待加气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他“挣钱”的时间会越短。

为解“燃眉之急”,成都市有关职能部门正积极与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衔接沟通,请求两大集团给予倾斜支持,尽可能从源头上增加供气量,以缓解当前和今冬明春供需紧张状况。市能源办负责人还呼吁各公交车、出租车应尽量错峰、避峰加气和避开民用气高峰时段交接班,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气短”之因:一次能源消费比超发达国家

面对产气大省“缺气”的一片质疑之声,有关人士表示,天然气的使用全国“统一调配”,四川很多的天然气开采后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城市,及沿海地区,还要考虑整个西南地区燃气供应,“就好比娃儿个个都喊饿,手头的饼子太小,根本分不均。”

面对此种说法,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油气销售处处长余焰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在四川盆地,今年天然气产量大约是175亿,但四川省去年本省的用气量就突破100亿方,占去了整个产量的一多半,今年肯定会超过去年。”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天然气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当中所占比例仅为5%左右,而四川省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16%以上,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这几年整个四川盆地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对能源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天然气供求一直有缺口,不是现在才紧张。最近几年好多新增的用气都排不上,原有的计划也满足不了。”长期关注天然气生产、消费状况的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盛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多年来,四川盆地更多呈现的是“气短”的局面。

对于四川“气短”的原因,盛毅分析认为有四:第一是原本就有缺口;第二是最近发展比较快,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多;第三是现有一部分天然气外输。

他指出,前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生产不是很景气,用需量相对比较平缓,最近几个月工业生产回升很快,四川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20%左右,基本上快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需求量的增长非常快。

“第四是一个技术性的因素,即天然气不便于储存。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用气具有季节性,需求量小的时候供过于求,当高峰的时候又明显供不应求。在天然气输送设施上应该有一些储气的设备,以便来调节波峰波谷。”盛毅表示,四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就造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的持续。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除了上述四大原因之外,导致气源“紧缺”的还有开发问题。

“老气源的衰减很厉害,也是气源紧张的原因之一,每年衰减的幅度在15%左右。”四川省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李明騄认为,还有一些气源刚开始产量很大、很乐观,但是经过这两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勘探开发,发现稳定性比较差,储量和产量没有以前那么乐观。另外,“现在气源勘探的钻井特别深,可达7千米,使天然气生产的周期延长,新井投产的时间也相应推迟了。而需求还在大幅增长,此消彼涨使得供应缺口增大。”

“其实最本质原因是价格调控的问题。天然气产业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说到底就是天然气便宜,居民、公交、工厂等都喜欢大量用气。尽管现在公交车、出租车有很多都是双燃料的,但是它们更愿意消费天然气,因为天然气更便宜、成本更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陈明泉解释说。

陈明泉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调节能力很差。比如化工厂,就应该有意识的把设备检修期调到冬季,错过“用气高峰期”来,这样就可以缓解用气紧张状况。

气源不足:“全国最大天然气化工基地”的“致命伤”

10月10日,四川省经委发布的《四川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动规划(2009-2011年)》称,以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为龙头,投入资金约825亿元发展相关产业链,实施项目137个,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

对此,盛毅指出,“天然气化工基地一直是四川建设的目标,而且四川现在本来就是天然气化工基地,从开采的历史和对天然气的利用都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区域。最近两年我们要加快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因为第一有基础;第二有资源条件;第三有市场。”

据媒体报道称,这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包括,在四川天然气富集区用3年时间,着力打造6大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园区:即泸州西部化工城、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自贡新材料基地、德阳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眉山金象工业园和乐山盐磷化工集中发展区。

而四川一些天然气并不富集的地区也在“赶趟儿”。如绵阳把天然气化工作为优势产业之一,发展精细化工;凉山州也在筹备“积极上马”天然气化工项目。

尽管李明騄将这些称之为“媒体炒作”,表示“我们那不是加快,而是优化发展,建成化工基地”。但他也坦陈,“现在各地都要建天然气化工基地,由于是分级考核,他们就各自为政。如某个市要建天然气化工厂,招商引资,给很多优惠条件,投资者来了;另一个市也要建,规模都很小,也是同样的产品,结果规模效益没有了,重复建设,成本就增加了。”

“达州等一些地方都在搞天然气项目,到处招商引资,规模弄得很大,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气源,比如只有500亿的项目,却非要弄个1000亿的,那肯定吃不饱。”陈明泉直言。

余焰无奈地表示,“各地的行政首长要考核招商引资的政绩,一部分地区的行政长官,比如市长、县长对企业拍胸脯:你的企业到我这来,我给你优惠的电价、气价,在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了主,也不告诉你,直接把土地给别人,几年时间就建了一群中小项目在那摆着,建完以后就找企业要气。”

“我们拿不出气来。为什么?现在一个企业的建厂周期是设计一年、建两年,差不多三年时间一个厂就完成了。那我们的建厂周期呢?我们从勘探开发,一直到建成规模气田,至少需要12年。你没气给他,这舆论就出来了:中石油、中石化供气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余焰对此显然“颇有微词”。

为解决气源不足,李明騄表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而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5年,我们将超过新疆塔里木盆地,建成最大的天然气产地。”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利用基地。四川的很多工业经济是跟天然气有关系的,如果天然气这一块没有了,四川经济是很大的影响,因为四川有6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用天然气。”李明騄强调。

事实上,四川在布局全国最大天然气化工基地的另外一面,这个被称“中国气盆”的地方,一时还无法绕开气源不足的“致命伤”。

“以产定需”:解决矛盾的理想选择

尽管我国天然气工业目前仍面临着一些关键因素的制约,如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干线管网建设不足、尚未形成地区和城市间管网体系等,但天然气价格偏低问题,一直都是一道无法迈过的“坎”。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对天然气价格实行严格监管,天然气井口价格和管输价格采用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主要定价方法为成本加合理利润,配气价格则由地方物价部门制定。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正确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

“大家广泛使用CNG(压缩天然气)不光是因为它节能环保又是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一辆出租车每天使用天然气大约可以节省70%的燃料费。”余焰表示,“现在国内油价和国际接轨了,但是天然气价格还是没有接轨,这是不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势在必行,从而引导资源合理使用,促进资源节约与开发。”

盛毅也颇有同感,“天然气按照热值和其它能源相比,价格相对偏低,这种偏低的价格就进一步鼓励并刺激了人们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供不应求矛盾的加剧。而适当调整天然气价格,是缓解供求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

同时,盛毅指出,国家在能源的配置上要有一个更长远的战略布局。随着国内经济的调整,下一阶段中西部地区加工制造业是发展的重点,相应的能源配置也要作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在调整,原来对能源大量需求的产业也要调整,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离气源更近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天然气的外输数量可能要适当压缩,应该留出更多的气就地转化,我认为这是由产业区域分工变化后的一个必然趋势。”

“以产定需”也成为理想的选择。李明騄认为,应提前制定规划,以上游公司的产量增加情况,来发展市场;余焰表示,“开源节流”仍然是解决天然气供需矛盾的根本之策,简单地说就是两大集团加大开发力度或者加大进口,还有该上的项目上、不该上的就别上。

“整个中西部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处在加快发展的时期,长时间来看能源都偏紧,但在偏紧的情况下,我们也要通过价格机制、节约利用和节能措施,还有通过其它能源的相互替代来平衡这种关系。”盛毅强调,“天然气使用应先保证最急需的行业,几种能源很好的搭配起来,我认为这才是个大的方向。”

“气化全川”:环保遭遇“气短”

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重要保证之一,四川省政府早在“十五”期间就确定使天然气的使用普及率从65%提高到80%,从而实现“气化全川”的初步目标。而且将天然气气化工作纳入了“民生工程”,省政府对各级政府实行目标考核,还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按照规划,65个丘陵县全县规划用气的乡镇通气率达70%以上,县级城市居民用户气化率达80%以上;32个盆周山地县全县规划的乡镇通气率达60%以上,县级城市居民用户气化率达75%以上。

“‘气化全川’实施的背景是1998、1999年在四川天然气产量刚刚上了个台阶的时候,由于上的比较猛,中石油要扩大市场,正好和四川省政府提出的优化大气环境的‘气化全川’措施相吻合。当时全省提出有条件的县城居民生活燃料‘煤改气’,城市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风景名胜区的锅炉全部改造成天然气。”李明騄介绍说。

盛毅指出,省政府提出“气化全川”的方针是对的,不是所有方面都用上气,主要是居民用气,以此代替煤炭和木柴的使用,从而改善和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

据陈明泉介绍,“30年前他刚来四川的时候,一个月都难得看到太阳,哪天看见太阳了能乐得跟什么似的。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太阳。因为整个成都市基本上不烧煤了,空气质量也变好了。”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升,天然气在四川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加大,这些年成都的阳光也逐渐多起来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说明空气质量在改善。而四川正处长江上游,国家提出保护长江上游的自然生态屏障,现在广泛使用天然气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就很好的实施了保护措施。”余焰对此也颇有同感。

盛毅建议,“现在没气化到的主要是‘三州一市’和四川一些边沿地区,这些地区的问题主要在于居民居住很分散,气化有难度。但按环保的要求,应该尽量多用天然气,因为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环境污染比较小,‘三州一市’应尽快实现气化。”

“我们支持中海天然气公司在‘三州一市’发展天然气项目。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就提倡发展非管网天然气,实现山区气化。无论是鼓励民间投资也好,中石油、中石化投资也好,这些企业到‘三州一市’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地区发展非管网天然气,通过压缩或者液化进去了,我们是鼓励和支持的。”李明騄明确表态。

或许,正在为“找气”忙得“焦头烂额”的任文海们听到这些专家、官员的明确表态,心里多少会有少许安慰。

中国有多少“底气”

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美国《油气杂志》发表的年度统计,2007年,世界天然气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23.8%,而我国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看,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0年-200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仅为2.07%,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却高达12.32%。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及海域天然气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一大批大中型气田相继被发现,2001年-2007年累计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1.7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

我国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3.61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6.39%,远低于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6.18%。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集中分布在西部、中部和海域三大区。西部区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但远离东部经济中心。

中部区以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为主,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勘探开发基础好,离经济中心较近,是近期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基础和主战场。

近年来,中部区天然气勘探形势喜人,特别是四川盆地相继发现了普光、龙岗等千亿吨级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产量逐年增长,为川气出川、川气东送奠定了资源基础。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四川 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