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山西“煤改”-国营大矿巨大的安全投入

2009-12-14 12:44:54 山西青年报

  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投入能力,国营大矿都已肩负起煤矿开采安全生产的主力重任。
  “每年‘一号文件’的内容都是关于安全生产的。”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相关负责人从资料柜内拿出集团2009年的“一号红头文件”。“安全生产成为每年工作的重点,早已成为国营大矿的惯例。”这位负责人表示。
  与“一号红头文件”相对应,每年国营大矿对于安全生产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可以用奢华来形容。国营大矿每年的资金投入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吨煤安全基金”,再加上每年的技术研发,国营大矿的投入巨大。
  数据显示,国营大矿在安全生产领域大规模的投入,已经换来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国营大矿与小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的比例为1∶11。
  曾经搁浅的“联营改造”
  实际上,通过整合实现安全生产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提法。
  毋庸置疑,国有大型煤矿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比例和规模要远远大于小煤矿,这使得前者在安全生产方面在整体上远远领先于后者。
  数据显示,国营大矿与小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的比例为1∶11。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有水快流”的初期,山西省的煤炭管理部门就希望通过类似于整合小煤矿的方式,将比例中的分母变小。
  据了解,其实从“有水快流”的上世纪80年代,安全问题就一直伴随着小煤矿的开采。业内人士对记者回忆说,当时经常会有南方一些省份的负责人来晋商讨“能否多运些煤”,“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每年都在攀升的煤炭产量上,忽视了安全问 题。”“上世纪80年代,为了能够尽量减少煤矿的安全事故,就曾经有人提出‘联营改造’的观点。”夏冰介绍说。
  联营没有实现,小煤矿的规模却成倍放大。小煤矿数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基数。
  需要说明的是,煤矿行业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业,一位国营大矿的 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煤炭开采的特殊性,很难完全避免安全事故,“对于大矿来说,大部分情况下安全设施已经十分完善,许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上述人士介绍,国营煤矿的井下工人经常会因为长期工作导致麻痹大意,在井下出现安全事故,“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小煤矿规模限制安全投入
  煤炭资源厅厅长王守祯曾经表示,即便山西省关闭三分之一的矿井,依然还有三千多座存在,“对于一个矿井来讲,四年发生一次事故,对山西省来说等于是天天有事故,所以煤矿安全生产对我们来说确实压力很大。”除了目前一部分小煤矿老板的思想依然是“有钱快赚”,忽视煤矿安全外,大部分小煤矿则认为投入安全设施其实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采访中一位圈内人士对《山西青年报》记者介绍说,在他接触的煤老板中,大部分都很注意安全生产问题,但是受限煤矿本身规模,“安全投入的性价比较低,是大部分煤老板减少或者放弃安全投入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得到了夏冰的赞同。据了解,由于小煤矿基本都不成规模,而全套的安全设备往往价值不菲,并且基本都是为大矿“量身定做”的,这样的一笔投入可能并不划算。
  由于小煤矿的规模成为限制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保证安全生产也就成为上世纪80年代煤矿“联营改造”的直接原因,上述人士介绍说。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当初的“联营改造”则已经升级为现在的煤炭资源整合。
  国营大矿“超额投入”
  无论是主观忽视安全生产投入,还是客观上的因为规模较小无法投入,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小煤矿整体上在安全生产方面令人担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营大矿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甚至可以用“奢华”来形容。
  以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为例,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以每吨煤提取12元的安全基金为标准的话,西山煤电的年产量为3000万吨,那么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就为3亿6千万—— —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座年产500万吨煤矿的年净利润。
  而实际情况是,国有大型煤矿每年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从吨煤中抽取的安全基金。“抽取的安全基金只是大矿投入安全生产资金中的一部分。”夏冰介绍说,据她了解,许多企业还需要从抽取安全基金之后的利润中再拿出一部分,用于安全投入。
  “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不仅仅是安全设备采购。”夏冰表示,安全设备采购也只是安全投入的一部分,这其中还包括其他如采购更为先进的综采设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安全生产投入是个综合性的大规模投入,这就决定了现阶段小煤矿很难在安全生产上有所突破。”另外,除了国营大矿本身的投入外,安全生产投入资金还来自于每年征收的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据了解,征收的基金将以5∶3∶2比例分配使用,即:50%基金用于跨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30%用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20%用于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安全生产资金。
  来自省财政厅公布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支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0月份,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8.5亿元,月征收量跌破10亿元关口。从基金来源看,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缴纳基金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
  科研绝对优势
  相比较小煤矿,国营大矿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优势还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更重要的是,国营大矿在安全生产方面技术投入的绝对地位。
  目前山西省的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基本都具备自主研发用于安全生产设备的能力。
  今年11月5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有四项科研成果和一个新产品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经信委组织的鉴定。上述成果中就包括安全生产领域的“矿井通风智 能决策支持系统”。
  今年年初的屯兰矿难就是井下瓦斯爆炸所致—— — 尽管国营大矿的瓦斯利用已经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平,但瓦斯仍然是安全生产的头号敌人。
  西山煤电相关负责人介绍,矿井通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正是西山煤电汲取屯兰矿难教训,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科研结果。
  西山煤电集团介绍,矿井通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一套针对瓦斯灾害后果严重性、生产矿井通风系统复杂等问题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应用系统。
  据了解,系统以矿井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通风系统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矿井通风系统结构合理性评价,协助管理人员优化通风系统,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实现矿井通风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集团开始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科研领域,希望通过在相关领域的科研突破,最大限度的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对于小煤矿来说,是不会有资金和技术实力进行该领域的技术研究。”
  构建集约高效生产格局
  在安全生产领域,国营大矿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不光局限于煤矿本身。截至9月26日24时,西山煤电古交发电厂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500天。该电厂是西山煤电的瓦斯发电项目。
  可喜的是,受益于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国营大矿不仅仅是西山煤电。
  潞安官方数据显示,随着2008年集团再次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这已经是潞安集团第四个安全生产事故为零年。近些年潞安集团的煤炭产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预计2009年的产量将突破5000万吨。
  潞安集团成立于2000年,有数据显示,较集团成立之初,去年集团的煤炭产量增长了将近4倍,然而井下人员的数量却减少了一半—— — 潞安集团包括整合矿井、新建矿井在内的所有矿井,基本都通过技术升级,构建起了集约高效生产格局。在这期间的一系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2008年,集团全员工效达到每工15.37吨。
  这期间的一个典型案例是,2007年潞安集团曾经控股郭庄矿。郭庄矿之前只是一个地方煤矿,国营大矿在安全生产的投入立刻在该矿发酵。技术改造后郭庄矿井生产能力由年产85万吨提升到180万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供电、瓦斯、传感器等的自动更新和切换,整个生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监控。
  尽管国有煤矿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不过相关人士认为,由于全国70%的基础能源依然是煤炭,相较于已经将基础能源过渡至油气的国家,以山西为代表的中国煤矿依然是保持在一个“大规模开采”的快速上升阶段,很难像国外发达国家的煤矿一样,长期将煤矿产量控制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
  “而不断快速扩大的煤炭单井产量,无形中给煤矿安全生产增加了威胁。”上述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山西 煤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