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加速升级 前途无量

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加速升级 前途无量

2010-02-03 15:00:15 中国能源网   作者: 代松阳  

中国能源网讯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以中国为坐标的自贸区时代元年开始。这一由11个国家、60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额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落定,会对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甚至对亚洲乃至世界的贸易格局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回顾中国-东盟近年来活力不断迸发的贸易往来史,能源合作,绝对是中国-东盟贸易十大重点合作领域中位高权重的大项。从最初合作时的蜻蜓点水偶尔为之到近年来的多管齐下四面开花,中国-东盟能源合作的渐入佳境愈演愈热的发展历程,折射着中国-东盟贸易来往不断突破逐渐深入的美妙轨迹,也勾画出了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历史的灿烂图景。

合作升级之路

中国与东盟在能源领域的正式合作最早开始于2O世纪7O年代末。1978年7月,中国与菲律宾签订原油长期贸易协议,协议规定自1979年至1983年中国共向菲律宾出口胜利原油120万吨,这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第一份能源贸易协议。其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经贸关系的逐步恢复,中国开始与文莱、印尼、缅甸等东盟成员国进行一定的能源贸易接触,但从总体看,双方间当时的能源合作范围十分狭窄,能源贸易规模很小。

2O世纪7O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基于资源条件,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唱主角(约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5%左右),石油消费约占18%,天然气消费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尚不到3%,对油气能源的需求增长也相当缓慢。这可以从石油需求弹性系数的历史数据看出,1979-1982年中国连续4年石油消费负增长,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为负数,1981-1990年石油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也只有0.18。国内能源生产基本上能满足生产消费对能源的需要,对外还是一个能源产品的净出口国。而东盟的石油天然气出口也主要是面向北美、日本、韩国以及欧盟市场,在能源勘探、开发上,东盟各成员国的合作伙伴也基本上是诸如英荷壳牌、美国埃索、日本三菱石油之类的西方大型石油企业。

直到2O世纪9O年代中期,再精确一点,直到1993年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之后,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变得日趋强烈,亚太能源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日韩等传统市场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转移,中国在全球能源供求市场中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在这种国内外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才真正苏醒,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93年3月,中国石油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也成为标志着中国-东盟能源合作驶入快车道的排头代表项目。尤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能源战略的逐渐转变,加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逐渐契合的能源互补需求,中国东盟之间的能源往来合作再次升级,进入一个新的加速推进期。

2005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了近1000万吨的原油和600万余吨的成品油,占同期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总量的7.5%和22%。目前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已经成为我国在东南亚的三大石油进口国,成品油进口主要来自新加坡,成品油出口则主要面向越南。此外,我国从2001年开始与文莱签订了采购石油的长期合同。目前泰国每年向我国出口35万吨液化石油气,占泰国液化石油气总出口量的一半。印尼天然气出口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已在珠江三角洲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段建设招标中获胜,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也计划把它的首个液化天然气项目定址上海。

基于经济发展的不断需求和地理位置临近带来的运输优势,东盟国家也激起了中国能源企业的巨大投资热情。最近两年,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国能源企业掀起了一股能源投资合作的东盟高潮。

在印尼,中国海油拥有9个区块的权益,中国石油拥有7个合同区块的权益,中国石化在印尼也拥有1个勘探区块。此前中印合作的福建LNG(液化天然气)项目2009年也迎来了印尼东固气田项目第一船LNG,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尼两国就福建LNG一期项目长达25年液化天然气资源供用合作关系进入实质性阶段。07年,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与印尼达隆煤炭公司签订一项五年煤炭购买合同,从2008年到2012年五年内购买印尼3280万吨煤炭。就在近期,随着山西煤炭整合提速,昔日煤老板也开始积极走出国门,跻入到印尼这块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市场淘金。

在缅甸,中国石化获得了6个沿海地区区块的勘探开采权,总开采面积已经超过我国渤海油田。而近期开建的中缅油气管道,更是成为中石油与缅甸未来几年能源合作中的龙头焦点关注工程。

在新加坡,华能集团2008年以42.35亿新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的巨资,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手中成功收购大士能源100%股权,从而获得了新加坡约1/4的电力市场份额,以及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裕廊岛登布苏工业区的热电多联产项目开发权,成为我国发电企业最大一宗海外并购案。中石油也在2009年与新加坡吉宝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吉宝油气服务公司订立一份有条件买卖协议,收购新加坡石油45.51%的股份。

在泰国,中国石化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已签订了一份长期液化石油气及成品油贸易买卖合同。中国海油也正在泰国境内寻求合作勘探开发生产油气田的机会。

在越南,中国石化与越南最大国有石油贸易公司Petrolimex共同斥资45亿美元,在越南中部地区兴建一家包括炼油厂在内的合资企业。这将极大解决作为亚洲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越南因为炼厂缺乏而引起的油荒局面。

单就石油项目来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出口成品油374.3万吨,增长1.9倍,增速是同期中国向其他地区出口增速的最高;同期,中国自东盟进口成品油629.1万吨,增长26.2%,而同期其他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则明显下降。商务部资料显示,中国三大油企在全球范围内初步建成的四个重点能源开发区,其中以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为主的东南亚区即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双边能源合作渐入佳境,东盟地区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能源战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合作区域。

“必然的光明”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东盟双方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乃至世界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的资本、勘探开发技术和市场资源上各有优势,互补性强。

东盟各国所处的东南亚为世界油气资源的密集区域,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开采成本也相对较低,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是传统的产油国和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的输出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石油可储采量均超过1亿吨石油当量,文莱则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 越南、泰国、缅甸有很大的油气勘探开采潜力,新加坡则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在资源的远景方面,东南亚地区能源储量也极为可观。

而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O,但在国内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积累了大量能源资金和油气勘探地质理论、油气勘探开发工艺上的技术基础,并有广阔的能源需求,因而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方面存在相对优势。

一个具有技术优势,一个具有资源优势,中国与东盟在能源领域存在要素禀赋的战略互补关系,也成为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最现实的基本条件和最直接的内在动力。

其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对能源需求的扩大和对能源攻击安全的隐忧是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不断深入的根本原因。

亚太地区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增长尤为迅速。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中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我国油气能源消费量年均以5.6%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油气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体只能维持在1.6%一1.7%,导致能源供需缺口由最初1993年的4934万吨标准煤扩大到2001年的11000万吨标准煤,而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增无减,源缺口日益扩大,由此带来关于能源安全的担忧。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的估计警戒线,有预计现实这一数字在2020将达到80%,为了避免单一能源供应渠道带来系统性能源安全风险,中国近年开展了一系列以能源合作为载体的能源外交,而扼守我国国土南门窗口,囊括海运交通要塞马六甲海峡的东盟地区国家也就成为了我国重点加强战略合作的关键区域。

回顾近年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历程,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也存在提升合作层次的问题。现阶段双方的能源合作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以企业为桥梁的能源勘探开发,政府间的能源对话与协作机制还有待加强。双方也都在积极努力提升各层次能源合作水平。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东盟与中日韩的“10+3能源部长会议”,这为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参与彼此的能源计划、加强能源对话与协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机制。

而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更显重大。自贸易区的建立必将为中国-东盟能源合作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层次的巨大合作平台,从而在能源合作贸易规模、能源合作项目数量、能源合作所涉领域,给中国-东盟能源合作带来更大程度和级别的加速升级,随着自贸区合作的不断开展,未来中国-东盟能源合作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和广阔。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东盟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