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民营油企海外并购且慢喝彩

2010-02-25 13:37:53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萧楚  



对海外收购提出一系列风险预警并不是阻止民营企业“走出去”,而是提醒民营油企在“走出去”时要将冲动的头脑冷静下来,提前做足功课,进而提高收购的成功率。唯有这样,才能既实现收购的初衷做大企业,又间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冲动现下又有了石油石化领域的新例证。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青岛金王集团董事长陈索斌透露,该公司去年成功收购了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奥克拉哈马州的两个油田。这则新闻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金王集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收购国外油田的民营企业。
金王集团此举意欲何为?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出手收购原油资产既是公司抄底投资的一个举动,也有为主导产品提供低成本原材料的原因。金王集团的主导产品为蜡烛制品,而其原料一大部分是原油炼制和裂解的产物。收购这两处油田,可以保证金王集团充足的原料供应。
同时,即便只将此次收购看成投资,金王集团也认为十分划算。陈索斌本人就这样算过一笔账,这两个油田的储量有2亿多桶,按照30%的采出率计算,能采出6000多万桶,即便按每桶50美元计算,公司也有30亿美元的收入。
怎么看这都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不过,看起来很美不表示结果就一定很好。细究起来,至少有以下几重风险值得当局者青岛金王以及准备出去并购油田的后来者注意。
首先,持续经营的风险。虽然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互为关联,但同时亦相对独立,各有各的技术和管理体系。青岛金王以蜡烛为主要产品,如果说投资收购炼油企业利津森化40%股权还可以说是与主营业务有关联的话,那么此番收购美国油田则是进入了相对陌生的领域。青岛金王接手这两处油田以后能否迅速调整策略,使其走出经营困境,目前来说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其次,政治风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需求逐步增加,各种版本的“中国能源威胁论”广为流传。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资源国被迫放松了外国资本进入的门槛,但多年的敌意并不能马上消除。一旦形势好转,这种敌意有可能转化成变本加厉的报复行动。如何消除被并购方及所在国的敌意和误解,是包括青岛金王在内的所有民营企业必须破解的难题。
第三,油价波动风险。众所周知,国际油价最难预测,高峰低谷有时如过山车般令人目瞪口呆,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低至40美元/桶以下,这时美国的一些中小油田主就有些撑不住了,这一价格与50美元/桶相比,也不过每桶低了十几美元,因此,用50美元/桶为基准油价计算收购收入并不十分牢靠。此外,此次青岛金王涉足的油田属于大石油公司无暇开采的边缘区块,而这样的区块一般开采成本很高。未来油价一旦再度触底,成本劣势就会凸显,那么前东家的困境就有可能被“复制”到青岛金王身上。
除此之外,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讲,将海外资产并购到手后如何进行文化融合同样是个不小的挑战。一旦没有融合好,那么损失的将不仅是国外的资源,还将对国内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造成影响。前几年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几经波折,交易好不容易成功后,到现在也没有走出整合的困境。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并购失败,70%多由于文化融合。
另外,融资风险、资产定价风险等同样是民营企业不可忽视的“软肋”。以上风险任意出现一种,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打击,所以,四川腾工能否“驯服”捍马,吉利能否“消化”沃尔沃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质疑。联想公司负责并购投资业务的副总裁赵令欢说:“海外并购永远都是把双刃剑,做好了可以让企业名利双收,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会尾大不掉,造成大量资产流失。”
2009年,海外并购方面还是大型国企唱主角,它们完成的交易金额占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九成多,民营企业所占不足一成。但“走出去”发展是一种趋势,所以,对海外并购提出一系列风险预警并不是阻止民营企业“走出去”,而是提醒民营油企在“走出去”时要将冲动的头脑冷静下来,提前做足功课,进而提高收购的成功率。唯有这样,才能既实现收购的初衷做大企业,又间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重保障。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民营油企 海外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