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是必然的。这将使中国的石油供给安全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必须做出应对预案。
近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推向了舆论浪尖。报告称,9月中国的日净进口量达到了630万桶,超过了美国的624万桶,而且中美之间的进口量差异将越来越大。
其实,单凭美国能源信息署2013年9月公布的初步石油数据就断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存在站不住脚的成分,姑且不说不到6万桶/天的差异非常小,况且这只是一个月的初步数据,还有调整修正的可能,而且中美两国官方公布数据单位不一致,单位转换系数亦是不确定因素。当然,也不排除美国向下修正消费、向上修正产量,最后实际结果是中国的供需缺口可能在此前某个月已经超过了美国。
按照中美两国过去一段时期和当前的水平保持石油产量、消费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是必然的,而且不可逆转。这种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和美国乃至整个石油市场的影响必然是潜在的、久远的、深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能没有充分的应对预案。
石油进口地位轮替是必然
此种轮替是中美两国石油供需变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影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基本显现。
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的石油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大多数年度的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美国却不同,得益于页岩油开发技术的突破,石油产量大幅增长,消费触顶回落,净进口大幅下降。迄今为止,我国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波折的石油供需缺口单一变化趋势已经被国际市场所默认。世界石油市场用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高位运行回应了我国与美国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走向。这种影响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也是相对比较温和、易于预见的,不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中东地区或存更大风险
美国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安全供给将面临巨大的地缘政治挑战。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国际原油价格阶段性的大幅上涨都与全球经济泡沫、地缘政治密切相关。1860年,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高涨,产生新的投资泡沫,之后又爆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于1864年创出长期高点。该高点直至1974年才得以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生产高涨刺激信用膨胀,推动油价大幅上涨并于1920年创出中期高点,直至1973年历时53年才被突破。1973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实施石油禁运,驱动油价大涨。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接着于1978年发生政变,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持续大幅上涨,于1980年创出中期高点,直至2004年历时24年才被突破。
过去很多年,美国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无论是出于石油供给安全,还是出于政治控制目的,维护中东、非洲等石油输出地区的安全稳定,是美国保障石油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中美石油进口地位的轮替,尤其是美国已经大幅削减了中东、非洲的石油进口,将使中国的石油供给安全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即使美国不在地缘政治敏感的石油主要出口地区兴风作浪,中国可能也难以短时间内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甚至根本就是一道无解的题。
美国一旦从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中摆脱出来,难保不会为了打压他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而在该地区兴风作浪,扰乱我国的石油供应源头和运输通道。这将使得我国的石油供给安全保障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