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火电
  • 甘肃火电企业为新能源让路牺牲很大

甘肃火电企业为新能源让路牺牲很大

2013-12-18 14:31:38 工人日报

西出兰州,茫茫戈壁,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和一座座挺立的银色风车,矗立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狂飙般崛起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正让这里变身为新能源的“富矿”。

但是,在世人惊叹新能源奇迹的同时,甘肃却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滞涨”包袱。截至今年10月底,甘肃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3174万千瓦,而预计今年最大负荷只有1450万千瓦,电力富裕,供需倒挂。

从昔日热火朝天的投资,到如今部分投资企业光伏弃电、风车停摆,甘肃正在通过外送内销,为新能源产能“滞涨”探路。

火电企业饱受拖累

“不要只盯着新能源鸣冤叫屈,其实甘肃的火电企业为新能源做出了很大牺牲。”作为电力调度管理者,甘肃省电力调度中心主任景乾明语出惊人。

截止到10月底,甘肃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5.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2%。在外送电量86.18亿千瓦时的情况下,甘肃省常规火电机组运行小时数只有3127小时,开机率不足36%。

这样低的运行小时数,意味着甘肃火电厂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各家火电厂的采购煤价、财务成本、运行工况各不相同,但是普遍开机不足四成的现实让许多火电企业难以承受。

由于火电深度参与新能源的调峰,甘肃2012年常规火电机组运行小时数全国倒数第二,西北倒数第一。

能不能把省内大量耗煤的火电厂关闭,只让作为清洁能源的风电、光伏发电?

现实却并非如此。景乾明指出,电力系统是发、供、用瞬间完成体系,新能源间歇性、不稳定性的致命弱点,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冲击。如果没有火电、水电等传统电源的调峰,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仅仅依靠新能源是无法满足电力系统正常运转和安全供电的。

狂飙突进的新能源产业不仅对传统火电企业构成了威胁,而且发展下去自身也将无以为继。

截止到2013年10月底,甘肃酒泉、嘉峪关、张掖等河西五市新能源装机797万千瓦,火电和小水电装机559万千瓦,而当地的负荷仅仅约有510万千瓦。

预计到今年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5年,若已发“路条”的238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甘肃省内电力装机大量富余,后续建成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将面临“建成即限电”的尴尬局面。

“甘肃的新能源正在陷入一个怪圈。”甘肃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王赟中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预计2015年以后,随着新能源爆发式的增长,势必会对甘肃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电网追风赶不上爆发式增长

2009年8月8日,国内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奠基。早在此之前,酒泉地区风电渐成规模,甘肃电网为了风电外送从电网建设、技术研发、调度运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0年之前的河西电网长1000公里,串联7个330千伏变电站,是当时国内距离最长、串联变电站最多的330千伏电网。受电网结构所限,输电能力较弱,西电东送能力仅为70万千瓦。

为了配合酒泉风电场开发建设及送出,甘肃电网建设投资逐年加大,甘肃省电力公司先后投资约86亿元,建设风电配套电网项目。2011年11月3日,河西750千伏联网工程与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同一天竣工。

河西750工程承担两个使命,一是新疆与西北联网,二是酒泉风电送出。河西750的设计输送能力330万千瓦,基本满足了包括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在内总计516万千瓦风电的并网及送出需要。

尽管电网建设的投资不断追加,但还是赶不上风电发展速度,弃风限电不可避免。

相比电网建设来说,风电项目批复速度快,建设周期短。2012年底,甘肃省内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分别较“十一五”初期增长72倍和95倍。爆发式增长的风电,正在倒逼着电网建设紧追新能源发展。

在西北联网一通道之后,国家电网又建设了新疆至西北主网750千伏第二通道,酒泉四回750千伏线路最大输电能力提高到750万千瓦,有效缓解了甘肃新能源出路受限。

王赟中指出,对于酒泉一期风电,甘肃省内可以勉强消纳,二期风电机组的相继投产,甘肃省及西北电网内目前都难以消纳,跨区外送和扩大载能是必然选择。

高载能企业应时而生

一方面新能源弃风限电,一方面传统电源经营困难。为了确保甘肃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甘肃省电力公司一面“修路”,一面找市场。

2012年外送电量125亿千瓦时,间接提高省内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2013年,多方走访争取,预计全年外送电量将达120亿千瓦时以上,有效缓解常规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的矛盾。

这些电量外送主要借助宁夏至山东直流,陕西至四川、河南直流通道。这些通道主送宁夏、陕西电力,在两省送电能力不够时,才送甘肃电力。王赟中说:“走别人的路有诸多不便”。

建设特高压专属通道,风、光、火电打捆外送,是甘肃省政府和甘肃电力系统的共同愿望。

2011年4月11日,甘肃、湖南两省在长沙举行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交流会,签署了《甘肃湖南两省送电框架协议》,甘肃风电有望远送湖南。2013年9月,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与此同时,甘肃还在矛盾困难中摸索风电消纳的市场道路。

近年来,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一些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开始主动加快向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高载能产业已经成为很多西部省份的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甘肃抓住机遇,强推项目建设,在近两年开工新建的100多个重点项目中,高载能项目占八成以上。

“以前,高载能产业也可视为高耗能产业,即能源成本在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甘肃省统计局的专家指出,“现在的高载能,绝不是过去的高‘耗’能,而是通过先进技术,推行一种能源利用率高、环保型的现代工业项目,是一种环保型的高载‘电能’的工业项目。”

甘肃高载能项目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持续扩大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产业规模,并把这种“超富裕”的电能就地吸纳。

相对于外送,就地消纳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贡献更大。新能源就地消纳需要有灵活的电价机制吸引企业来投资,甘肃省近年来也一直在向有关方面呼吁:支持并同意进行新能源就地消纳和电价补贴试点,希望借此跨越新能源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挫折。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甘肃,火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