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天然气亚洲溢价看国际合作与国内改革

2014-01-13 09:34:20 中国石油报

有大需求无话语权,这是亚洲天然气市场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

油气进口的亚洲溢价反映的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在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缺失。然而,增强话语权绝不仅是一个国际问题,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同样与其息息相关。专家认为,解决亚洲溢价问题绝非朝夕之功,有赖于亚洲地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国内民众对即将启动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本期专家:

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李中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庞昌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然气亚洲溢价的成因

王震:最近,有关中美天然气贸易的讨论比较多。我个人认为,能否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这个问题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从液化天然气(LNG)航运距离来讲,中国与美国的距离同与中东的距离相差不多,运输时间都在8天至10天。中美LNG贸易合作的核心问题其实在于能否推动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

美国进口LNG价格主要与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期货合约挂钩,再加上一个适当的基础差价。由于北美地区拥有非常发达的天然气管网,市场成熟,贸易以管道气为主,因此天然气是独立于石油而单独定价的。受“页岩气革命”和美国经济影响,美国天然气市场在2012年供大于求,曾出现不到2美元/MBtu(百万英热单位)的价格。

亚洲天然气贸易以LNG为主,其进口价格则是与原油价格挂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与日本一揽子进口原油(JCC)价格挂钩。原油价格走高意味着天然气价格也随之上涨,与北美市场相比,就形成了显著的亚洲溢价。

亚洲LNG进口价格与油价挂钩的实质是亚洲天然气市场的不成熟。目前,亚洲天然气贸易除了通过中亚管道和中缅管道(刚刚开通)的管道气之外,绝大部分是LNG贸易形式。

亚洲天然气市场尽管不成熟,但发展迅速,原因有三。一是高油价推动了气价的上涨,进而推动了LNG贸易规模化发展。二是2011年日本“3·11”地震后,对核能发展的极大限制使日本对天然气的短期需求急剧增加。中国也是天然气消费大户。亚洲市场的大规模需求使其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进一步拉动了LNG贸易增长。三是天然气液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LNG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正是由于亚洲在世界天然气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我们才要讨论未来是否有可能形成一种更为国际化的天然气独立定价机制。随着LNG在国际市场上的供应越来越重要,原本相互独立的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天然气市场体系间的价格互动逐渐建立起来,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全球天然气价格互动新体系的形成是未来大势所趋。

借力中俄合作

庞昌伟:能否降低甚至消除亚洲溢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方数量的增加。亚洲地区是天然气出口国最为重要的市场。未来能否在这一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卡塔尔等天然气生产国意义重大。

对世界第一大LNG出口国卡塔尔来说,美国是其早期最重要的LNG出口市场。“页岩气革命”以前,美国国内旺盛的天然气需求与未来可预见的天然气投资增长,使其毫无争议地成为卡塔尔的LNG大客户和重要的目标销售市场。

2011年,世界LNG贸易量达3300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的1/3。2012年,由于美国增加了本土天然气供应,英法两国增加了管道气进口,欧洲大量进口煤炭,世界LNG贸易量略有下降。但同期东亚地区增加了LNG进口,中日韩三国购买了世界LNG销量的60%。卡塔尔LNG则占世界总供给的32%。

然而,美国页岩气产量激增大大挤占了卡塔尔在美国的市场空间。卡塔尔不得不调整其天然气出口战略,转向价格更高、地缘政治优势更为显著的亚欧市场。而卡塔尔销往欧洲的LNG进入现货市场压低了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挤占了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欧洲的管道气市场,迫使中亚国家增加销往中国的天然气量。俄罗斯为平衡亚欧市场,加大了对东北亚特别是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可以说,中俄天然气就价格问题达成协议已进入最佳时间窗口。

李中海:前苏联解体以来,在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平稳快速发展,当前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国高层往来不断,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能源合作也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从当前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及中国天然气进口布局来看,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大趋势有利于中方,俄罗斯应该能感觉到这一变化。第一,“页岩气革命”改变了世界天然气供应格局,天然气供给可能将大幅增加。第二,欧洲天然气需求将维持在目前水平,很难大幅提高。第三,中国天然气进口渠道多元化布局取得重大进展,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将不断增加对华天然气出口。第四,中国可以通过海上进口LNG。

上述因素将改变俄罗斯对天然气出口“待价而沽”的心态,促使其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更加主动积极地看待天然气管道问题。

据我的观察与了解,俄罗斯学界大多支持中俄油气合作,但也存在一种担心,即俄罗斯对华大量的能源出口有可能使其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因此,未来中俄两国的油气合作可能将更多停留在贸易层面。

目前,两国企业和学界对合作现状的认识存在偏差。有观点认为,中俄既然是战略协作伙伴,就应该对对方给予特殊照顾。但经过多年的沟通接触,双方的利益意识都进一步增强。因此,我认为,未来中俄合作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作为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应重视、照顾彼此的重大关切问题。另一方面,在诸如能源合作等问题上,应考虑到利益因素和市场因素,不要因为两国政治关系好,就要求对方在经济上做出更多让步。双边经贸合作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尊重彼此利益,尊重市场规律,这应该是双方包括油气合作在内的经贸合作的出发点。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