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安全警钟敲响 能源企业需内外兼修

2014-02-28 08:18:46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郭航  

近期,政府部门及多家机构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对外依存度延续了之前的攀升态势。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快要逼近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61%的“红线”。

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由2012年的25.5%,上升6个百分点至31.6%。据了解,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剩余可采储量不足世界总量的2%。从2006年开始,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07年至2013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从40亿立方米增加到530亿立方米,7年增加12倍,进口依存度也一路飙升。

煤炭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但煤炭进口量却在去年创出新高。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达3.2亿吨,比2012年增加4000万吨,再次刷新煤炭进口量的新高。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则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对外依存度为8.13%,较2012年的7.11%上升明显。

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攀升,人们自然也对对能源安全的恐慌加重。也不禁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

“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长年保持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量日益攀升,而富煤、少气、贫油的基本能源状况使得国内能源自给能力明显不足,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能源安全问题日渐严重。该问题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人为因素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了能解决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中国能源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并且把目光已经放在国外市场,实行“走出去”战略。去年以“三桶油”为主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油气市场跑马圈地,以222亿美元的并购总金额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最大买家。同时,中国能源企业并购海外矿产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

对此,周修杰认为,龙头企业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能源巨头都有此动作,中国能源企业以国企为主,海外扩张之时除了追求企业效益外,产业政策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海外扩张对于拓宽油气进口渠道、保障能源供给能力有一定作用,这也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倘若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可以看做是“开源”。那么在对内,就国内市场而言,也需要开发更多的替代能源,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目前,我国对页岩气的开采有了实质性突破,全年产量接近两亿立方米,商业性开采已经成为可能。页岩气也被认为是清洁高效的未来能源,是石油和常规天然气很好的替代品。

除了“开源”之外,国内能源市场更需要“节流”。要通过推动能源行业的市场化,尤其是价格改革,在保证民生的同时来纠正目前偏低的能源资源品定价。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在今年1月22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今年发改委将加快完善资源品价格的形成机制,积极推动电力、天然气、水、铁路、航空等领域的改革,完善民用水、电、气等阶梯价格制度。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力波认为,近期种种政策举措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能源资源品定价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不断提速。总体的方向是正在修正以往偏低、失真的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科学、市场化定价,更加真实地体现能源资源产品的稀缺性,促进企业和公众来节约、节能。

周修杰指出,市场化改革并不能解决能源行业的核心问题,垄断也并非阻碍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保障国企、央企、民企有序发展、核心竞争才是问题所在,尤其是政策方面的过度倾斜人为打压了民企的健康发展,更遏制了技术革新、设备升级的原动力。若要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向国企“动刀”是第一要务。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安全,能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