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进入下跌通道以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连续两个多月下降,累计降幅达13.2%,市场实际成交价的降幅比这个数更大。近期,市场出现一些有利因素,煤价也有望阶段性企稳,有人问,煤价企稳后会不会反弹回升呢?
想要更好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近两年国内动力煤价格走势。
从2012年开始,煤炭市场进入熊市,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总共出现过三次快速下跌。第一次是2012年6月、7月,第二次是2013年7月至9月,第三次是今年这次。
前两次煤价快速下跌过后,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反弹。分析前两次反弹的原因,有助于判断今后的煤价走势。
2012年煤价快速下跌之后的反弹,出现在9月和10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利好因素。
一是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代表性事件是当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25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资本市场和能源原材料市场均得到极大提振。
二是市场对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的预期。当时,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市场对美联储推出QE3的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回升。
年的煤价反弹出现在国庆节之后,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电厂集中补库存。去年7月、8月,受高温天气影响,华东和华中燃煤电厂耗煤量创历史新高,但由于当时国内煤价仍处于下行阶段,多数用户并未加大补库存力度,这直接导致电厂煤炭库存快速下降。9月之后,电厂补库需求快速释放。
二是国际煤价9月快速回升。
从今年的情形来看,3月和4月,进口煤需求会阶段性回落,大秦线例行检修之前,用煤企业短期补库需求将增加,在前期煤价经历较大幅度下跌之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止跌企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一系列相关因素并不支持煤价持续反弹。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今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仍然很大,已经公布的前两个月的数据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点。1月、2月汇丰制造业经理指数(PMI)分别为49.5%和48.5%,均处于荣枯分界线以下,经济处于收缩状态;1月至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8%,其中进口总值增长10%,出口总值下降1.6%,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外贸形势的严峻;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9%,回落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电力、钢材、水泥等主要耗煤行业的增长势必受到影响,最终对煤炭市场形成压力。
二是政策难以倾向于“救煤”,反而是“去煤”。2012年煤价反弹回升,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今年,虽然批复一些基建项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但多数高耗能行业面临的都是压缩产能、淘汰落后、治理污染的形势,很难期待政策“救煤”。
三是动力煤需求难以启动。2013年,动力煤需求有小幅增长,但绝大部分增量出现在下半年,原因除了经济增速回升之外,还有夏季多数地区遭遇罕见高温及水电出力连续下降这样的因素。今年经济增速虽说不一定会进一步放缓,但很难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势必受到制约。剩下的,就只能“看天色”了。
四是电厂煤炭库存偏高。电厂煤炭库存及由补库引发的采购需求是影响煤价走势的关键因素。2012年以来,煤价之所以持续走弱,就是因为电厂的煤炭库存始终偏高。2013年四季度,煤价的快速反弹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电厂集中补库。眼下,电厂的煤炭库存可不低。2月末,全国重点电厂电煤库存高达7185万吨,较去年8月末的低点高835万吨,平均可用20天,较去年8月末高5天。3月是气温回升、取暖用煤需求逐步下降的时段,4月、5月也都是用电淡季。这期间,库存偏低的电厂只要控制好采购节奏,煤炭库存稳步回升的可能性很大。
五是煤炭供应充足,不断有新建矿井投产。在煤价逐渐逼近生产成本的长期趋势下,只要还有利润,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煤矿为了增加销量而主动降价销售,产量很可能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六是进口煤与国内煤的较量将长期存在。从2013年的情况看,煤炭月进口量在2600万吨至2800万吨之间,这是比较均衡的一个水平。如果进口量显著下降,势必引起国内煤价反弹和国内外煤炭价差的变化,几个月后,进口煤会因价格优势再度“压境”。今年初以来,人民币不断贬值使进口煤的优势有所减弱,但这一因素对进口的影响比较小。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尽管近期动力煤价格出现企稳迹象,但后期反弹回升缺乏支撑。相反,由于多个因素施压,不排除年内煤价进一步下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