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不止,拐着一个个S盘旋而上。突然,司机一个接近30度的“锐角”转弯后,车子冲上了崇山峻岭间一片逼仄的平地。瞬间,高大的采气树和成片的集装箱板房出现在眼前。
这是郭旭升早已习惯的生活。作为中石化集团南方勘探分公司的总经理,在带队实现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突破之前,他已在四川盆地的群山中颠簸了十几年。
2010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中国南方页岩气进行项目招标,郭旭升所在的南方勘探分公司参与投标并且中标。由此,南方勘探分公司成立页岩气研究室,开始了勘探工作。
今年3月24日,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在香港宣布,公司在涪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底将建成50亿立方米/年的产能,2017年将建成中国首个年产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
而两年前,国家能源局《页岩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将通过水力压裂法实现65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的说法,尚被业界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页岩气并非新鲜词汇。2006年前后,中国石油界就开始效仿北美,展开了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不同的是,北美不仅携有100多年积累的油气勘探开发经验,更主要的是北美大陆地质条件相对简单。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应将中石化在页岩气领域的突破,和其在四川盆地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驱动力,来自中石化对上游资源的极度渴求——这家传统上以中下游(炼化销售)为主的石油巨头,正在努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剥离销售板块等非核心资产,从而集中资源,向利润更加丰厚的上游(勘探开采)发展。
这一战略转型,使得中石化更加贴近国际同行们的“油公司”模式,即专门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及销售的企业。
在中石化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傅成玉的主题报告提出,要“推进上游板块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傅另称,外部投资者的新资金将被用来调整资本结构,进一步开发页岩气田,并升级油品质量。
涪陵突破
郭旭升身材魁梧,总是一身红色工服配一双浅黄色雨靴。自2000年从胜利油田到中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任职开始,他就一头扎进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西南的地质工作很艰苦,我刚来四川盆地时做地震勘探,每个山头都要爬上去,检测的设备仪器都要布上。”郭旭升对《财经》记者回忆。
2007年,郭旭升升任中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总经理。此前,他主导勘探并开发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以及元坝等五个大中型气田,取得六个新区(新领域)的勘探突破。这些工作,为此后涪陵页岩气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中石化提供的数据显示,涪陵页岩气田资源储量为2.1万亿立方米,计划2017年建成年产能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相当于千万吨级的大型油田。今年底,预计将实现产能18亿立方米/年,2015年底将建成产能50亿立方米/年,为原计划的10倍。
如中石化能顺利达成目标,则意味着仅凭涪陵页岩气田,就能使得全中国实现页岩气的产量目标。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油气勘探上的knowhow,本身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页岩油气在这点上尤其突出。一口井获得的突破,不可能解决中国页岩气的所有问题。即便是已经钻了10万口井的美国,也未能完全突破,无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复制照搬。
涪陵页岩气获得阶段性突破后,“接待考察”工作突然暴增,上门学技术的各路人等络绎不绝。
“找上门来的基金公司特别多,都渴望通过我们,了解其他参与页岩气的小公司技术如何,以便做投资决策。”郭旭升告诉《财经》记者。
此外,中石油及其他国企、民企的同行,各路官员、学者、媒体等等,都来调研“取经”,让郭旭升应接不暇。
在郭看来,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如何保证项目实现经济性才最困难。目前,页岩气的销售是个新课题,“采购成本已达到了2.7元/立方米,而川气东送传统的沿途市场销售综合价格也不过是2元多,所以页岩气销售对我们压力很大”,负责页岩气销售的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川气东送销售营业部经理吴刚强透露。
国家发改委规定,页岩气价格由市场形成。涪陵页岩气要通过中石化川气东送管道输送,但发改委却限定了管线的最高门站价。“从页岩气整个生产开发和销售成本看,2.7元这个价格还是偏低,部分页岩气销售还是亏损的。”吴刚强说。
因此,页岩气的突破,能否让中石化手中多出一块“能把钱装到兜里”的资产,尚难确定。近期,实力强大的壳牌持续在美国油气田开发项目上亏钱,正是前车之鉴。
壳牌公司2013年度财报发出盈利预警,这是其十年来的首次。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Christopher Helman评价称,壳牌在得克萨斯州鹰滩(Eagle Ford)页岩油气区勘探项目业绩平平。因此,继续从以前成本低廉的传统油气田那里榨取现金,而不是异想天开用艰难而成本昂贵的新页岩油气田来取代那些成本便宜、容易开采的传统旧油田,这样的做法更加明智。
中石化内部也认识到,如果中国能源价格不调整,页岩气开采即使取得突破,未来的生产规模也恐难有大幅提高。
但目前情况还算顺利。去年9月15日涪陵页岩气一次点火成功至今年3月底,天然气分公司已完成页岩气销售3.09亿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其中完成页岩气销售2.29亿立方米,增加库存0.8亿立方米。
吴刚强称,涪陵页岩气可供应重庆、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及湖北五省一市,部分缓解了沿线的需求矛盾。目前已有超过1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有了下家。
按照中石化在西南的上游战略布局,2015年将实现涪陵页岩气和川气的管线互通,并修建一条贯穿整个西南的动脉干线,把丁山区块和川气东送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南下连接贵州的煤层气,再连接广西沿海LNG接收站的进口气源,进而形成输气能力达70亿-100亿立方米/年的干线。届时,设计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的川气东送管道将扩容到150亿立方米。
“力争上游”
中石化页岩气突破的大背景,是中国整个石油界的“二次创业”——随着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以陆相生油理论起家的中国石油界,针对国内的海相盆地,提出了这一口号。中国海相沉积面积约450多万平方公里,总体处于勘探初期,资源前景相当可观。
从全球来看,已探明的油气储量,有90%位于海相地层。因此,四川盆地作为海相沉积的代表,自然成为中石化的重点勘探区域,和上游优势明显的中石油展开激烈竞逐。但四川盆地地质时代古老,埋藏深且隐蔽性强,对技术和经济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郭旭升指出,此前在普光、元坝等气田上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