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俄罗斯轻轻拨动了油气算盘

2014-05-04 09:53:01 《环球》杂志   作者: 刘莉莉  

乌克兰人自苏联时期就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天然气补贴,例如,今年第一季度,乌购买俄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268.5美元,而政府卖给国内民众的价格仅为每千立方米84美元。可以想像,5月1日民用天然气提价后,将会在乌国内引发怎样的民怨。

4月4日,美国麦当劳公司宣布,暂时关闭在克里米亚地区运营的3家餐厅。虽然这家国际快餐巨头强调做出决定是出于商业考虑,但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因乌克兰问题跌入低谷的重要标志。

与“麦当劳叔叔”离开克里米亚相比,俄罗斯调整天然气价格显然更具杀伤力。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4月1日宣布,俄罗斯与乌克兰于2013年年底达成的天然气优惠协议作废,对乌供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268.5美元上调至385.5美元。两天后,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俄已取消对乌天然气出口的零关税,至此,俄对乌出口天然气价格再次提高,达每千立方米485美元。这意味着,三天内俄对乌出口天然气价格上涨79%。

与此同时,俄敦促乌尽快清偿购气债务。这似乎在说:既然你不认我这个“大哥”,那我也没有你这个“兄弟”。

俄罗斯轻轻拨动了油气算盘,便令乌克兰临时政府总理亚采纽克一脸沮丧,“乌克兰当前已处于经济和金融崩溃的边缘……”而此前挥舞着制裁大棒给乌克兰撑腰的美国和欧盟,则遭遇了极大的尴尬。

吃亏的肯定是乌克兰

今年2月,已持续数月之久的乌克兰危机发生突变。乌议会经投票宣布,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自动丧失职权”。亚努科维奇被迫离开乌克兰,似乎表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这场与西方进行的“乌克兰拉锯战”中落了下风。

但普京不是吃亏的主。一个月后,俄罗斯使出“奇招”,在世界的惊愕中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

紧接着,乌克兰东部城市掀起独立潮,部分民众要求效仿克里米亚。乌临时政府为镇压亲俄民众,开始进一步拉拢西方,而普京则再次打出“能源牌”。

苏联解体后,不少前加盟共和国在经济、安全特别是能源领域,对俄罗斯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一些国家享受着俄罗斯以优惠价格供应的能源,乌克兰便是其中之一。

俄乌一“斗气”,吃亏的肯定是乌克兰。

2005年乌克兰“橙色革命”之后,俄乌关系开始恶化。当年12月,俄罗斯开始要求乌克兰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市场价格向俄购买天然气,远高于原来执行的50美元。

这一次,俄罗斯略施小计,便令乌克兰岌岌可危。亚采纽克在议会发表讲话说,“国家的钱不够用,”财政已经濒临破产,预计2014年乌克兰的预算赤字总额将超过280亿美元,GDP将下降3%。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在今后两年向乌克兰提供140亿~180亿美元的援助,但同时要求乌实施一系列“痛苦的”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要求乌削减国内能源补贴。现在,乌当局已同意自5月1日起将民用天然气价格提高50%。

然而,乌克兰人自苏联时期就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天然气补贴,例如,今年第一季度,乌购买俄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268.5美元,而政府卖给国内民众的价格仅为每千立方米84美元。可以想像,民用天然气提价后,将会在乌国内引发怎样的民怨。

表面上看,俄罗斯提价天然气顺理成章:2010年,俄乌两国曾签署“哈尔科夫协议”,该协议规定,俄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将向乌出口天然气的价格降低30%,作为回报,乌方同意把俄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驻扎期限延长至2042年。但2014年3月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后,俄方认为,既然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已经加入俄联邦,那么俄乌关于黑海舰队的租赁协议自然终止,“哈尔科夫协议”也自然失效。

可实际上,没有人认为俄罗斯提价的目的这么单纯。

西方戳中普京“死穴”了吗

3月17日,也就是克里米亚公投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7名俄罗斯官员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等措施。随后,俄罗斯宣布对9名美国高官实施报复性制裁。

3月20日,美国推出对俄新一轮制裁,除扩大对俄官员的制裁范围外,还把为其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俄罗斯银行列入了制裁名单。对于这一轮制裁,俄罗斯没有采取反制措施,但其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丝毫没有动摇。3月21日,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完成了接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

正当国际舆论认为西方对俄的制裁大棒已“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之时,美欧终于下了一招“狠棋”——在3月26日举行的欧盟-美国峰会上,西方领导人声称,如果俄罗斯进一步深入乌克兰东部领土,导致局势恶化,将对俄实施涉及能源领域的经济制裁。

美欧的这番表态,着实令舆论一震。有分析家认为,西方终于戳中了普京的“死穴”。

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源,几乎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源于油气出口。由此,西方一旦在能源领域发起制裁,很可能会扼住俄罗斯经济的“咽喉”。

美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果说能源制裁确实能戳中普京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么美欧为何不一鼓作气“搞掂”俄罗斯呢?

究其原因,用中国的一句俗语便可解释清楚:那样虽能杀敌一千,但也会自损八百。因此,西方“惩罚”俄罗斯的叫嚣多流于表面,而背地里,则各有各的算盘。

美国并不想把对俄关系搞僵。美国清楚,如果打破与俄罗斯之间的微妙平衡,全世界便会笼罩在冷战“阴霾”中。在美国看来,乌克兰与之相隔十万八千里,再加上其目前的战略重点是推行“亚太再平衡”,因此实在不愿在乌克兰问题上过多分心。

据参加欧美峰会的欧盟对外行动署的官员说,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美国更想让欧盟走在前面。”这名官员的话似乎不难理解,美国认为,乌克兰是欧洲国家,而欧盟又是这场动荡的“始作俑者”,理应站出来收拾残局。

但欧盟深知自身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对匮乏,不得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其与俄罗斯在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关系,可以用盘根错节来形容。

对于制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承认,在欧盟内部,考虑到对俄贸易、能源、金融服务等关系,成员国持不同立场。

德国“铁娘子”默克尔显然不愿充当对俄制裁的“马前卒”。这种谨慎不无道理,毕竟德国有35%的天然气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还有超过6000家德国企业在俄罗斯注册。德国最大能源企业意昂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内斯·泰森公开表态说,制裁只会招致俄罗斯的反制,受损最大的将是德国工商业。

对于制裁,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露难色。不能忽视的是,在对俄出口方面,意大利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国,而在2013年,西班牙有14%的石油需求要依赖俄罗斯。

此外,还有一些欧盟成员国,因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切身利益,不愿得罪俄罗斯,更不想让乌克兰危机殃及自身。捷克共和国总理索博特卡表示,布拉格“不赞成对莫斯科的普遍性制裁措施”,该国企业界人士不断呼吁,停止从俄进口石油、天然气可能会带来风险;斯洛伐克总理菲乔也不打算为谴责俄罗斯而冒险,毕竟,该国100%的天然气和8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

欧盟很难向俄罗斯挥起制裁大棒,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没底气。而美国,也没有在对欧能源出口方面作出任何切实承诺。奥巴马在欧美峰会上说得很明白:“在能源问题上,欧盟在着眼于美国如何增加对欧能源出口的同时,也应该着眼于自己设法增加供给。”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俄罗斯,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