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PM2.5”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大范围频发的雾霾天气,已将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危机、环境公害等社会问题。
雾霾危机事件不仅仅敲响了警钟,而且随着中央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迫使政府痛下决心,采取更严厉、更具体的措施并果断的展开行动,去改善公众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新一届政府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的总格局,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目标,给予公众极大的期盼,在这一系列危机和政令之下,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也势必成为“新常态”。
政绩观的转变
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由来已久。
1985年,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中国开始核算GDP,迄今已有近30年历史。然而,伴随着经济腾飞的3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近年来频发的雾霾、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
2014年4月,甘肃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的爆发,政府信息公开滞后遭到公众及媒体的质疑,后来一些官员“不恰当”的言论让社会舆论一度难以平息,也使得民众的悲愤被再次点燃。
2014年9月,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曝光,被中央高层批示后,问题才得以解决,其实在此之前,早有媒体对此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过多次曝光,却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2014年12月初,湖南桃源铝加工项目污染事件发生,再度把公众的神经绷紧,当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地方政府“模糊”的态度再次让人深思。
一次次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虽然主角多数都是企业,但是我们总能看到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要么被企业“绑架”,一起推脱责任,要么信息公开不及时,含糊其辞应付公众,要么和企业一起掩盖事实的真相,阻挠上级部门的调查。
“追根溯源,这些环境污染恶性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和过分看中GDP速度而轻质量的浮躁心情。”深圳市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金周对新华能源表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不应简单以GDP论英雄,并多次强调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半年之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通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宣布改革中国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
中组部负责人在关于《通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未来的干部政绩考核,将从5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考核不能“唯GDP”,不能搞GDP排名,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对此,不少专家给出高度评价。有学者表示,中国官员的“唯GDP”现状必须终结,未来应是经济考核与生态考核等并重。中国需要尽快扭转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必须尽早扭转这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局面。
许金周表示,各级政府应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盲目崇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我国每年产生垃圾10亿吨,而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对于垃圾的处理,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填埋和焚烧发电等方式。但事实告诉我们,垃圾填埋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还会污染大气、地下水和土壤等,最终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而垃圾焚烧发电,则会产生腥臭和二噁英问题。”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刚表示。
事实上,困扰国内环境的不单只有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威胁。
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表示,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煤炭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汽车密度超过了美国。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了过高密度的能源使用来支撑,这种现象造成的雾霾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不实现节能减排,我国的经济增速将无法维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也表示,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大。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做好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国家的节能环保,对大气的治理非常关键。
“我国规模以上的火电企业达1200多家,钢铁企业超过800家,水泥企业也达到了3818家,但是专业从事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却只有200家左右。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需要一批有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负责人表示,与其他工业企业庞大的规模相比,专业性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我国成长得还不够,需要通过国家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成长,从而为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