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天然气
  • 直供气借助交易中心“两头议价”促市场竞争

直供气借助交易中心“两头议价”促市场竞争

2015-04-03 16:12:37 新华社

4月1日起,大用户直供气价格迎来了全面放开,直供气可由买卖双方自行商定价格,而且国家将引导这部分气量进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通过交易直供用户可以获取更大的议价空间和更透明的市场价格。业内专家表示,直供气借助交易中心的“两头议价”市场行为,既能为不断发展中的天然气市场注入新活力,也能为深入气价市场化改革创造“试验田”,最终将推动我国天然气价格的完全市场化。

直供大用户是指上游气源企业直供的发电、钢铁等大型工业用户。一般而言,每个地方的直供用户往往都是地方的支柱型产业,用气量非常大。据统计,目前符合发改委界定的天然气直供用户数约为150家,涉及的用气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约占消费量的15%。

但是,在国际油价大幅走跌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双重影响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天然气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监测数据,201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7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增速降为10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天然气的经济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能源“逆替代”现象。

为了活跃天然气市场和刺激天然气消费,也为了在天然气供需缓和的有利环境下进一步推动气价改革,我国抓准时机大胆地将直供气价格推向市场。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开大用户直供气价格,将促使价格回归市场化,按照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将有助于刺激国内用气需求回暖。

在目前垄断格局下直供用户是否真正具有议价能力,刘毅军认为,尽管供气市场存在一定垄断,但目前国内天然气市场相对过剩的局面,决定了直供用户的议价能力不会弱。在天然气供需宽松的市场环境下,与“三大油”谈价时,下游大用户不但不会被动,反而还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天然气相对过剩,表现在市场上可能会出现销售困难。对于天然气供应商,一方面是要想办法控制市场供气量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营销策略来拓展下游用户。

我国正大力推进建设天然气交易市场,将改变现有天然气生产、贸易模式和体系,有助于打破垄断,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景春梅认为,交易中心的建设,将对天然气产业链体制改革起到一个倒逼作用,有助于吸引更多天然气分销商进入交易中心,打破原来私下谈判交易的模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随着终端价格管制的逐步放开,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会快速增加。特别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交易平台,只要交易规则和品种设计符合国际惯例,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源进入交易中心,届时,“三桶油”的垄断局面将被打破,而市场交易也必将活跃起来。

直供气“两头议价”时代来临,再加上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每立方米降低0.44元而存量气提高0.04元,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门站价格的并轨,天然气价格正在逐步回归市场,大型企业用气成本也将显著下降。

浙江一家天然气发电厂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说,在4月1日启动大用户直供气价格放开后,预计发电燃料成本可降低0.2元/千瓦时左右,其燃气发电的上网电价成本有望降至0.6元/千瓦时左右。

从国际经验上看,发达国家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都是从大用户开始的。中国石油大学工商治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直供气的模式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目标就是政府只管管输价格和城市配气价格这两项涉及自然垄断的价格,其他都由市场决定。

我国试点放开直供气价格,无疑为后续全面放开气价积累经验创造“试验田”。在大用户直供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试点成功后,我国就有动力将“两头议价”的市场化行为逐渐普及到中小燃气用户,从而推动我国气价的完全市场化。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