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最后一桶石油”来自深海

2010-04-12 09:14:43 《能源》杂志   作者: 胡森林  

海底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这一点已成为世界石油界共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水勘探起步以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在高油价刺激下,具有雄厚资金、技术实力以及管理经验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纷纷加大向深水进军的力度,BP预计,到2012年将有一半的油田发展项目来自深水领域。

深水开发热潮是世界“油荒”即将到来的征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前世界石油行业的竞争格局。在经过上世纪的石油国有化浪潮之后,目前欧佩克(OPEC)占据世界绝大部分油气储量,强有力地控制着世界石油的生产和价格。而曾经风光一时的跨国石油公司只占据8%的储量,却提供大约30%的产量,在高油价背景下,也正是这些公司成为了开发深水的主体。

从理论上说,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之中,石油价格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进而反映石油资源的稀缺程度。因为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出于成本考虑,总是首先生产易于开采的石油,当易开采的石油越来越少时,再转向那些难于开采因而成本更高的地区,而成本的昂贵会逐渐推高石油价格并向市场和消费者发出预警信号。

但这样一个价格机制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生产者必须有能力获得那些易于开采的石油,这样它们才会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但实际情况是,易开采的石油储量绝大部分在欧佩克国家手中,因而生产也在它们控制之中。跨国石油公司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资本市场压力,为了保证足够的储量替代率,不得不向具有难度的领域进军。这就不难理解世界深水领域的先行者和技术制高点占据者为什么都是跨国石油公司。

随着易于开采的储量被充分开发后,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后一桶石油”将来自那些开采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油田。石油价格因此上升,“最后一桶”的生产者获得微利,而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可见在自由开放市场中,开发难度大的深水领域将是“最后一桶石油”的来源。

但目前世界实际情况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不是技术能力和生产手段,而是对资源的占有。欧佩克通过限制大量低成本油田的生产来控制石油价格,这就使其他生产商可以通过开发非经济储量来弥补需求缺口。欧佩克国家的谨慎和保守为跨国石油公司迈向深海等高风险、高成本、高难度项目提供了空间。

表面上看,这两种情况中“最后一桶石油”都是来自深海,但在自由开放市场中,“最后一桶”建立在更为真实的需求关系上,依然能获得薄利。而后者存在的风险是,在“最后一桶”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这随时可能对来自深水的“最后一桶”构成价格上的致命挑战。因为,跨国石油公司生产深水油气弥补因欧佩克限产而导致的产量缺口,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因此受到冲击。随着时间推移,深水领域的油气生产效率升高,成本逐渐降低,对欧佩克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届时欧佩克出于抢夺市场份额的考虑,只要放开闲置的产能闸门,石油价格将大幅下滑,在深海作业的跨国石油公司将不得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事例曾经在石油历史上多次上演。

而中国向深水进军与跨国石油公司有所不同,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属于消费国国有公司,向深水迈进既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也是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动力驱使。只有努力获得更多油气产量,才能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不至于因为太依赖于国外而受人掣肘。对于中国来说,深海石油与其说是边际价格的“最后一桶”,毋宁说是满足需求的“最后一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深海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