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放弃有争议的美国阿拉斯加州西北海岸石油钻探计划。壳牌表示,虽然他们在该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但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的成本太高,停止是最好的决定。
壳牌宣布放弃北极勘探,是在获得美国批准的6周之后。壳牌本准备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启动北冰洋海上钻井平台项目,虽然遭到愤怒抵制和批评,但也有很多人乐观地表达支持呼声。
为了应对环保人士的质疑,壳牌做出了很多努力,也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壳牌美洲公司总裁马文·欧德姆表示,该公司在北冰洋海上油田项目投了70亿美元,超过了其他所有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的油田项目。欧德姆曾表示,壳牌能成功应对油田勘探开采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预计油田2030年投产。
“一小时到位”应对环保质疑
针对绿色和平、华盛顿环保团体海洋保护组织等环保组织对壳牌北极勘探行为的质疑,欧德姆承诺:“我们能在一小时采取措施控制漏油事件,这是全球最快的速度。这关系到我的个人声誉和公司的整体声誉。”
在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重要的不仅是个人和公司声誉,而且壳牌在北冰洋油田的作业关系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公司探明巨大储量并通过审批开采投产,那么美国最北部城市巴罗的居民必将收益颇多,他们将获得更多工作岗位,以及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所需的资金。
北冰洋海域每年有8个月都被冰层覆盖,全年钻井作业一旦发生漏油事件将造成重大灾难。当地市政官员表示,壳牌一直以来的宣传策略是安全控制措施已到位,完全能避免漏油灾难。不过,完全杜绝事故是不可能的。当地政客在竞选时甚至明确表示“对北冰洋钻井项目说不”,以此作为竞选拉票的利器。壳牌一直以来也没有真正赢得当地政客的全面支持。按照有关政客的说法,目前世界上还不存在能应对北冰洋海域发生漏油事故的技术实力。也有政客表示,只有大陆上的油都开采光了,美国才能考虑开采海上油田。
今年8月,奥巴马政府批准壳牌开展海上钻井作业,这是美国政府24年来首次颁发此类作业许可,此举招致环保人士的批评。欧德姆表示,壳牌认识到人类活动确实会造成全球变暖,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叫停北冰洋钻井作业的理由。即便美国正在加大替代能源利用力度,但至少未来数十年仍需要继续开采和进口原油。
按照欧德姆的说法,北冰洋钻井作业其实在美国实施更有利,因为美国凭借自身的监管和科技实力,能够确保海上作业的环保和安全性。由于当地还没有海上作业安全设施,因此壳牌将在钻井地区部署28艘船提供安全支持。
当地居民支持呼声更高
目前,美国北冰洋地区还从未实测过漏油清理技术,不过壳牌指出,北欧的实践可以作为有关技术切实可行的证据。但批评人士称,北欧的情况刚好说明清理技术不过关。2012年,壳牌在北冰洋海域的一处作业平台搁浅,此外北冰洋作业平台近期也发生了一系列其他操作失误,这都加剧了人们的担忧。除了环保关切外,还有阿拉斯加当地渔民担心钻井平台作业发出的巨大噪声可能改变弓头鲸迁徙途径,影响渔民世代以来的生计。
不过,阿拉斯加当地人支持钻井作业的呼声更高,很多人认为当地经济急需石油产业资金注入。有原住民对环保人士的干预表示不满:“有人天天喊着要拯救世界,但却要阿拉斯加当地人付出经济代价。”
目前油价每桶50美元,由于北冰洋项目成本高昂,因此还需要油价升到足够高的水平,项目在经济上才有可行性,这也许是壳牌放弃钻探的原因。欧德姆表示,项目必须具有商业可行性,必须要满足股东的赢利预期。此外,项目钻井作业应当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否则无法开展。目前阿拉斯加当地对北冰洋海域钻井作业的态度支持和反对参半。当地人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有人从北冰洋钻井作业的坚决反对者,逐渐变得无所谓。他们说:“我们反对了30多年了,但石油公司会不停地推动,或许生活就是如此吧。”
从未放弃的极北之地
从2005年开始,壳牌接获美国所辖的北冰洋海域一系列新钻探合约。2008年,壳牌以22亿美元拍下北极地区海底逾80公顷区域的勘探权益。2007年,一些代表非政府组织及阿拉斯加当地团体的律师和环保人士将壳牌诉诸法庭,称壳牌缺乏充分的溢油处置计划,也没有充分征询因纽特部落代表的意见,壳牌的勘探随之暂停。2012年夏季,相关法院和监管机构暂时达成一致,同意进行钻探活动,壳牌趁机重返北极。
其间,壳牌也遇到了数次事故。2012年7月中旬,长约157米的诺布尔发现者号自推进式钻探船在荷兰港中途停留期间,遭遇时速56公里的大风,结果船只脱锚,几乎搁浅;2012年9月,一个价值4亿美元的控油罩在测试中由于电气连接部分故障,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浮出了水面。
最惊人的事故来自圆形钻井驳船库鲁克号。2012年,由于失去动力,库鲁克号漂浮在水面上,不得不被另一艘船拖走。2012年12月,库鲁克号抵达荷兰港,本可以在那里过冬,但壳牌却为了躲避600万美元的州港口税,决定将库鲁克号拖到西雅图。12月穿越阿拉斯加湾本来就充满危险,复杂的拖拽方案更是导致危险因素成倍增加。12月27日,超级大风和近8米高的大浪冲断了将近550米长的拖绳,库鲁克号和船员漂在海上。第二天,拖船艾维克号的4个主发动机由于海水淹灌全部出现故障。12月29日,海岸警卫队使用直升机从库鲁克号甲板上救出了18名船员。12月31日,库鲁克号在阿拉斯加湾科迪亚克岛附近搁浅,这艘驳船最终被宣布全损。
勘探冒险不再继续
壳牌仍然深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壳牌供职30年、从2002至2009年任职于情景分析团队的戴夫·麦考密克说,壳牌认为“油气公司有责任以尽可能合理的方式满足能源需求,社会需要北极的能源”。
壳牌负责北极项目的高管安·皮卡德指出:“北极的气候其实并不比其他地方恶劣,英国北海的气候条件实际上更恶劣。阿拉斯加在很多方面还要优于其他地方。”
损毁的库鲁克号被极地先锋号取代。极地先锋号的钻井平台长约85米,宽约71米,有8根支柱,建造于1985年,为瑞士钻探承包商越洋船舶公司所有并运营。
皮卡德本预计,壳牌需要连续15个夏季在北极作业,才能生产出第一批原油,经由长113公里的海底管道输往阿拉斯加州海岸,再通过563公里的陆上连接设施连入阿拉斯加州输油管。
但随着壳牌宣布放弃,该公司在北极的这场冒险也戛然而止。9月28日,欧德姆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壳牌将停止在阿拉斯加近海的进一步勘探活动,这既迎合了环保需求,又避免了相关项目的高成本、勘探环境的高度挑战性和不可预知的联邦监管措施。
绿色和平人士指出,石油巨头有千亿美元预算,而绿色和平组织最多只有百万美元预算,但人民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