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二、现有技术的缺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缺点,说明本发明(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说明书
能源用不完海滨水电城模式
本发明所涉领域
【01】本发明所涉及的领域,能源,工程技术。
【发明内容】
【01】本模式名叫能源用不完模式,曾用名海滨水电城模式,李道东正规军发电模式等,是以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换平衡定律为基础,将海洋水充分利用,将海洋水内能转化成重力势力、动能,进而转化成机械能,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能源生产模式。
【02】本模式的特征之一,重力能源将成为解决整个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第一能源。世界各国基本上忽视了重力能源,即使有重力能发电机,也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供喝茶聊天用电的小型发电机,对于重力能源的超级规模的利用,应该说东西方社会基本上都是忽视的。本模式在中科院的探讨已经引起了相关专家的注意。通过本模式看出,重力能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能源生产领域的王者。它的出现,其它的污染能源发电可以全部被代替,廉价的重力能源用不完了。
【03】本模式的特征之二是综合利用地球自然能源,将其转化成人类生活生产可以使用的清洁能源,全部过程都是可以人工自主调控的,无论是水量的大小,大坝的高低,排水量的大小,以及外力打击型动力系统的力度都是可以自主设计并且调控的。可以根据整个模式的需要自主自由调控,是本模式的特征之一。
【04】本模式的特征之三是用不完。第一,海水是用水完的,根据海滨水电城规模所需,可以预先设计其进水量规模。第二,重力能是用不完的,可以根据水轮机的功率要求,设计进水量和大坝高度,使海水的重力势能转化成水轮机的动能,然后再转化成发电机的电能,电力外输,供给人类需要。第三,外力打击型动力系统所要求的外力输入也是用不完的,完全可以根据本系统的打击需要来使用功率与之相适应的起重机及其数量。详细见具体说明。这诸多的用不完,奠定了本模式能源生产最大化特征的基础。
【05】本模式的特征之四是海水的循环利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巨量的海水从逾数百米的高处落下,完成满负荷发电的任务后,再次返回大海,这是本模式的重中之重。它是通过巨型单向阀水库和外力打击型动力系统来完成的。没有外力作为动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巨大任务的。本模式的重要发明之一就是外力打击型动力模式。
【06】本模式的特征之五,连排连注模式使水库系统的排水速度远远大于注水速度。请参看单库连排连注示意图。进气方向(红色箭头)可以与注水方向保持完全一致,顺流而击,这样一来,只要保持一定节奏感和固定频率的打击就行了。水库一满,稍稍向上溢出,打击型动力模式立即打击,一点儿不会耽误连续注水,并且排水速度远远大于入水速度。这是本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本模式的核心之一在于它有一个巨大的“胃口”,即使有很多最大规模的水轮机相加在一起,都难以满足它超强的排水能力。本人算过,即使按长江千流入海这样的入海水量计算,都需要好几个小时。这是本模式能够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07】本模式的特征之六是水轮机数量是可以不断增加的,增加多少几乎是不受限制的,也可以说只是受社会需求的限制。这与人类社会的河川大坝发电工程恰恰相反。河川发电往往受其地理条件的制约,水轮机的数量必定会受其所限。比如,伊泰普电站的水轮机只有18台70万千瓦的水轮机,后来才增加到20台,不过它的功能主要是发电,基本都是满发。三峡是功能综合型电站,原来只有28台70万千瓦的水轮机,后来增加到32台,但基本上不是全天候满发。两个电站想再增加水轮机则是非常难的,这就存在受地理环境限制的问题。但是本模式完全打破了这个地理环境限制的难题。想增加便增加,几乎在设计整个工程之初早就将位置留足了。即使多少年后不足了,也是很容易在其旁边建新的双子水电城的。
【08】本模式的特征之七是坝高的选择,其自由度非常大。本模式中的海底水库,虽叫此名,但并不真在海底,而是在陆地上。一般来说,沿海海域的水深深浅不一,有的逾百米,很多水域只有几十米深。如果海滨之侧的陆地位置条件非常适合,而只差此一条,这种时候选择在该地建设水电城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本模式中的海底水库与大海海滨水域的水深并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海底水库在深达数百米的位置,而海滨水域只有七八十米也是完全可以的。
【09】本模式的特征之八是大坝坝高的自由度对于发电量有巨大影响。发电量的多少,一般取决于水量的大小,坝高的高度。而在本模式当中,此二者都是可以根据水轮机的功率和承受力进行弹性设计的。在大坝高度设定之后,进水量是可以进行弹性调控的。因此,其发电的潜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10】本模式的特征之九是海底单向阀水库只出不进,库外的海水不能进入库中,而只允许库中的巨水喷涌至库外。库内与库外的水流流动原理是内外压差平衡原理,假设库内的水对阀门的压力为F1,库外海水对阀门的反压力是F2,如果F1>F2,那么,库内的水的冲击力便会将阀门冲开,库内水直接入海;反之,如果F2>F1,也就是库外的水对单向阀的压力较大的话,阀门便会止于原处不动,并且阻挡库外的水进入。
【11】本模式的特征之十是一般不会去套加其它发电形式。因为我们上面描述过的本模式的最大化特征,如果想增加发电量,只需增加最大功率的水轮机就行,勿需去想套加其它形式的发电设备。
【12】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一是用不完的电能转化解决世界的能源危机,逐步实现世界能源革命。上述已经说明,在本模式下生产的电能肯定是能够做到供应远大于需求的,因此,电能的转化能源(光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动能……)也都可以实现供应大于需要。这一点是必须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本模式的非常显著的特征。因为电能及其转化能源的用不完,便会出现世界能源革命,便能间接解决环保、粮食、气候等世界性难题。
【13】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二是一个模式并生多个具体的发明成果,并且都是极其重要发明成果,对解决能源、气候、粮食和环保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14】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三是超级水电城模式与中小型发电方式都可以依本模式的原理建成。对于电力互联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建超级水电城,而对于高原地区,寒冷地区,电力输送和维护都比较困难的地区,比较适合建中小型发电站。
【15】本模式的特征之十四,比较适合本模式使用的地区气温一般在0摄氏度以上为最佳。但对于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比如青藏高原和南极等地区,本模式的中小型电站还是可以使用的,冬季只要加上冰冻保护层即可,就像严寒冬季的河流,冰层也只不过三四十公分厚度,冰层底下的水一般在4摄氏度,还是照样流动,因为本模式是外力打击型动力模式,水温应该比4摄氏度还要高一些的。这样一来,本模式就可以适用于全球任何一个地区,为青藏高原居民冬季能源使用,南极、北极科考人员长期居住,甚至以后移民南极、北极提供了各种能源保障。
【16】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五,海滨水电城规模属于超级型,在全球史无前例,它既是发电城,又是旅游城市,文化城市等综合功能的城市,集发电、旅游观光、创新文化、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17】本模式的特征之十六,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革命。比如能源革命,或者是能够解决世界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历史上,应该可以说,重力能没有引起东西方社会的足够重视,当然也不是说没人研究重力能,重力能发电机还是有不少,但基本是小打小闹的发电机器,并没有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或解决全球性的实质性的问题。比如,能源问题,气候环保问题,粮食问题等。
【18】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七,能源用不完模式的功能和优势太过强大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强大,只是它,就能保障全社会能源充足,可以说几乎无需考虑其它能源生产方式。这让其它能源生产方式多少有点无地自容,但也没有办法,实话实说而已。
【19】本模式的特征之十八,海滨水电城各个环节具有最大化特征,这个最大化特征,是可以随时代进步的,具有动态性特征。也就是说,本模式各个环节的有效功率都是可以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比如说,水电城水轮机的容量,今天世界最大水轮机的装机容量是70-80万千瓦,明天肯定会大得多,本模式完全可以满足其装机容量的需要。大坝高端的进水量也是可以根据水轮机装机容量而调控的,水库的大小也是这样,甚至大坝高度也是可以调整的。(当然水电城一旦建成后,大坝高度相对会比较稳定一些,但也不是不可以调整)
【20】本模式的特征之十九,海滨水电城千斤顶原理的运用。千斤顶原理(帕斯卡原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力打击型动力系统模式中的扩力系统直接运用了千斤顶原理,另一个是发完电的海水入海水道运用了千斤顶原理。
【21】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海底单向阀水库是一个新事物,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一,它是水库,能装巨量的海水。第二,它本身就具有单向阀的特点与功能。这个可以理解为两种形式,其一,这个水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单向阀。其二,水库装配很多很多个大型单向阀出水口。
【22】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一,海滨水电城的文化旅游方面。本模式其实打造了一座海滨水电城,是名副其实的水电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水城威尼斯,而水电城具有比威尼斯更加美丽和壮观的风景,比威尼斯更加富有吸引力。首先,海滨水电城有能给世界带来长远利益的千斤顶入海发电模式,这本身就是世界创举,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些海滨城市,是极富创意的城市,是世界历史所未曾出现的模式,非常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前来观赏与品味。如果说威尼斯的优势,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文化传统,那么,海滨水电城则是创新的城市,代表的是现代文明,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它巍然屹立于人类社会创新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展现着独特的非同一般的魅力。其中的人造瀑布群,水面舟桥,驾舟或乘车环城游,夜景水城,帆船竞赛,水车公园,观看解决全人类能源与环保两大世界核心难题的千斤顶入海发电系统,水城望海别墅群,世界名人艺术长廊,世界级海水转淡水资源实验室,世界网箱水产养殖基地……都极富旅游与文化特征,极富科学与创新精神,值得全世界的旅游者前来观赏与品味。
【23】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二,以调整距离解决海滨岩土渗透难题。大家都知道,在海滨地区建水电城,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点就是土层的渗水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对后期施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如期竣工和工程质量。而在本模式中,我们通过调整水电城与大海的距离,突出水电城的选址问题,解决掉海滨地区工程经常面对的渗水问题。我们使水电城建立在一个避开这个难题的有利位置上,这个距离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这也是本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24】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三,外力打击型动力模式又叫注射器排水模式,其原理与注射器原理基本相同,将储存水道的水瞬间被打击撞向海底水库,将水库的存水排向库外,在回收过程当中,又通过系统回收力和水库水量的排挤力将工作介质(水,或油,或气体等)如数收回注射器管内,如此重复这一过程,便可以完成外力打击排水入海。
【25】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四,工作介质反复工作,没有损耗。像注射器完成注射又拉回针管至原位一样,打击装置复位过程会自动产生内吸力,工作介质在双重力量同时作用下,又缩回至原来的储气通道待命,等候下一轮打击任务。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个现象:密闭系统的气体返回原位的过程,就像密闭针管将密闭池水(针管口在水位以下)吸进针管一样,没有损耗,大家可以买个针管做一个这个实验,工作介质可以做到反复使用无损耗。
【26】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五,外力打击型系统的重物与活塞是连成一体的。所谓外力,这里是一个巨大的重物,重物的重量,与打击力度正好相配,并且与密闭容器内的活塞成为了一体(注意:重物与上活塞成为一体非常重要,或者本身就是一体,或者将两者捆绑为一体)。重物的上端用钢索悬挂在起重机的动滑轮吊索上,平时待命的时候,起重机施加一个向上的提升力,重物便被高高悬挂起来。重物和活塞的底下是压缩气体,都被封锁在密闭容器内。上活塞一放一拉,下位水库的气囊就会一扩一缩,从而带动整个系统工作,整个排水工作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27】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六,海滨水电城外力输入与电能输出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平衡原理。请参看附图能量平衡分析简图。它很好地反映了海滨威尼斯水电城能量收支平衡。这个模式,大体可以看作一个连通装置。根据连通原理分析,同种液体的连通装置,对底部中心位置单向阀开关的压强只与高度有关,即使一边看上去细如发丝,另一边庞大如海也罢。在没有外力G做千斤顶原理配合打击的情况下,海水只是充满该装置,然后保持同等高度,保持静止状态。而本模式主要是依靠外力打击完成的,所以,在水库不停充满,继而固定频率打击的情况下,就打破了原来保持的连通平衡,海水就能不停地做循环运动,注入大海。详见图示。这个能量平衡系统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能量的收支始终保持平衡,给这个系统不断注入的外力(外能),显然是质量与动量不停地做功,而这个平衡系统产出的恰恰是我们人类社会需要的电力能源。是不是这样?在这方面,瑟尔效能机是一个例子。这个永动机之所以不能真正变成现实,在于机器需要外部能量的不断输入,没有外部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它自身系统是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的。一句话,永动机与热力学定律是死对头,不能和谐共存。所以,在我的海滨水电城模式中,我一直强调外力的重要性,其意义也在于说明,没有外力(外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在这里,海滨水电城模式恰好是历史上出现的永动机的反面教材。
【28】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七,输入的重力能,其产生的源头只是微不足道的能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所在,如果这个问题吃不准,便容易将本模式理解成传统观念上的永动机了,而永动机是违反能量平衡原理的,也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大家看一看起重机源头是以什么作为动力的。是用燃料(比如油气),是用电能,还是有第三种选择?如果我讲用油气或者电能,这个数据不经过实践就难以说清楚,我先讲第三种选择:不用电,不用油气等燃料,它的终端可以是以人的能量作为动力来源的。起重机原理主要是杠杆原理加滑轮原理,还有液压原理。起重臂用的是杠杆原理,机器起重时用的是滑轮原理,起重臂的升降作用用的是液压原理,这些原理都是四两拨万斤,都是非常省力的。可以说,打击系统的终端是人的能量,这就像农民劳动收获粮食一样,是一个能量平衡系统,输入的是辛苦的劳动(人的能量),产出的是所需要的粮食、水果、蔬菜等。经此分析便知,其实即使用电也用不了多少的,在真正实践起来,可以考虑用电的。如附图所示,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液压原理。
【29】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八,水轮机的数量与装机容量都是动态可控的。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水轮机是我国向家坝水电站刚刚装配的80万千瓦水轮机,据悉每台80万千瓦水轮机日满发电量都在1000万千瓦时以上,该电站共装配了8台这样的水轮机。由此,我们反思说,遗憾有二,一个是,因地理环境原因不能装配更多的水轮机;第二个是每台水轮机的功率还只有80万千瓦。而本模式的条件突破了这些限制,无论水轮机容量提高到多少,它都能满足其发电能力的需求;更加可贵的是,它的数量几乎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并且是全天候、满负荷地发电。这些优越条件都是我们人类社会始料不及的。
【30】本模式的特征之二十九,发电量巨大,收回成本快。以2014年我国全年用电总量数据,结合三峡电站年发电量来具体算一笔账,然后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2014年我国全年用电总量达到55233亿度,按全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达到4249度,平均每人每月用电量达到354度。当然这里面包括了工业用电,如果只按生活用电,肯定达不到这个数字。再看一看能源生产情况。一个三峡电站就能照亮半个中国,因此三峡电站素有“照亮半个中国”的美誉,这个也应该只是指居民生活用电而言。据能源网站报道,2014年三峡一年生产电量高达1000亿度,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国有55个三峡电站生产的电力,就足够全国用电之用,包括了生活用电、工业用电全部在内的用电量。1000亿度*55个=55000亿度。据新闻报道,2014年我国全年生产电量高达55233亿度,正好与55个三峡电站的生产电量大体相当。一个三峡电站共装水轮机32台70万千瓦级别的,1000亿度/32台=31亿度,也就是一台水轮机年产电量达31亿度,照此计算,一个400平方千米的中型海滨威尼斯水电城,需要装多少台70万千瓦级的水轮机才能解决2014年全年用电量?55233亿度/31亿度=1782台。答案就是1782台。也就是说,只要海滨威尼斯水电城装了1782台水轮机,就能解决我国全年所有用电。按一个中型海滨威尼斯水电城周长80千米计算,80000米/1782台=44米。也就是说,平均44米的长度才安装一台水轮机。这样的密度,也太松弛了。按常理来算,可以增加一倍数量,即1782*2=3564台。这样也还显松弛。因为还要平均22米才装一台。但这样的话,像一个400平方千米的中型海滨水电城,一年就能生产10万亿度以上(确切地说,达到110466亿度,这还是按三峡全年并不是全天候满负荷发电来计算的)的电量还显绰绰有余。这还只是粗略的计算,实际情况是一条入水水道可以同时串联好几台这样的水轮机,实际发电量又扩大了好几倍!!如果按扩大3倍来算,110466*3=331398亿度。也就是说,这样的水电城一年发电量是331398亿度。如果把水轮机换成今天最大的80万千瓦来计算,一台80万千瓦水轮机每日发电量1000万度*3564台*3=35.64亿度*3倍=106.92亿度。若按2014年全年用电量55233亿度/36.5亿度=1513台。也就是满足2014年我国全年用电的话,水电城只需装配1513台80万千瓦的水轮机就行了。如果按55233亿度*0.3元=16569亿元。投资这样的水电城多少钱?需要几年收回成本?一目了然了。
【31】本模式的特征之三十,不像太阳能、风力等发电项目一样,它几乎不受天气、泥沙、温差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32】本模式的特征之三十一,它几乎是一劳永逸的,具有较永久使用的特征。并且维护和修理也比较简单易行。
【33】本模式的特征之三十二,它的综合功能比较多,比如说世界旅游,水产养殖,创新文化,房地产开发,绿化环保等。
【34】本模式的特征之三十三,重力能源要转化成电能必须要有中介。这个中介,可以是水,也可以是风(风动机以风来催动页片转动),也可以是热量(比如内燃机,以热量催动部件运动),还可以是机械比如转轴、滑轮、杠杠等等……都是司空见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中介。通过它们,就可以将重力能源转化成电能。
本模式中的分枝发明
分枝发明【一】
浮力抬轿提(抬)物机
轿夫(浮力)抬轿原理提物机:下图为真空管道轿夫(浮力)抬轿图。其中可有多种抬轿方法——单管道抬轿法、四管道抬轿法、环形抬轿法……如何更加方便实践,应该具体应用时具体对待。下图只是大致思路。
上图也是注射器原理图,因不擅长构图,只表其意。右侧是像注射器一样的真空管道,固定水量,可以来回地反复地使用。左边黑圈处是阻水阀门(开关),一打开,根据连通器水面相平原理,自然会注满蓝色箭头处的空空管道,以右边水量的强大重力,变为强大的浮力作为轿夫,抬起重物返回原来位置。待需要左侧水位落下时,像拉回注射器内的柱状针杆一样(其实像注射器针管操作一样原理),左边水量再返回到右边真空管道内,等待再次重复使用。像此循环即可。
这个轿夫抬轿原理提物机用处极广,功能甚是强大,制成以后可以广泛用于工程、港口、机场、军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海事救援……包括我们今天无法想到的工作场所。
分枝发明【二】
外力打击型动力系统
本系统可以称作为重力能源生产机,它与千斤顶扩力系统一起作为海滨水电城模式排水系统的核心动力。它也可以独立成为其它工程或行业的重力能源生产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生产足够的重力能源。重力能源作为新新能源,是最可靠的、最清洁的、用不完的完全适宜于人类社会需要的全优特征的能源。但遗憾的是,人类社会并没有及时发现它的全优特征和尽早地开发利用它,并且也没有把它归入新能源的大家庭。如下图。起重机原理基本是杠杆与滑轮原理,是为人类立下大功的省力机械。从单机层面讲,可以不断提高单机提重能力,目前世界单机最大提重为4500吨;从数量上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其数量(3,4,5……10,11,12……),像打夯一样,服从同一命令起落。从力的付出上讲,我们并没有付出多大的力,便可以得到几乎是无穷的重力能源(如阿基米德所说的撬地球原理)。因此,我称这一系统是重力能源生产机。这个系统生产的重力能源可以有广泛的用途,用于发电业、工业、工程、港口、制造业、卫星发射等各行各业。
分枝发明(三)
海滨水电城发电的岩层渗水和坝高受限创新发明方案
如上图。“海底”水库图内含几层内涵。第一,它并非真在海底,而是在陆地上,可能距离海边数百公里之遥。直接解决了靠近大海岩层可能漏水问题,使工程变得简单易行。第二,垂直坝高几乎不受限制。应该说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河川大坝一般都一百多米,如果再增加高度就不容易。海边水域水深一般只有七八十米,如果直接在海边建设,建这样的海滨水电城几乎是不可能的。将海底水库延伸到大陆某一个适当位置之后,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大坝坝高理论上几乎不受限制,只要工程条件允可,想挖多深都可以。以上两大难题的解决,为能源用不完水电城变成现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创新发明方案可以复制到许多地方,比如,人工建水上乐园风景区,水下瀑布风景区,水城旅游开发区等都可以,不一一述说。
分枝发明(四)
人工造岛与养殖、绿化、旅游开发创新发明
人工造岛与养殖、绿化、旅游开发创新发明方案,是由本模式的“海底”水库衍生的新发明。这个新发明能解决的问题如下:第一,解决养殖业主的财产风险问题。海水养殖业近年来在沿海搞得风风火火,但是在几年前的一次海啸、台风灾难中,不少业主赔得精光了,网箱养殖虽能搞得风光一时,但不能支撑长久,一旦遭遇台风海啸等灾难,便难以抵挡,即使是网箱扎得再牢,钢筋用得再多,也难逃厄运。不要说大海每年都有数次台风,即使是十年一遇,也是够养殖业主承受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本创新发明方案是完全能够解决这个大难题的。“海底”水库创新发明的特征在于,网箱养殖改为造岛养殖,这种岛屿,可以是大海海边的自然岛礁,也可以是海滨陆地上的人工岛。其基本功能,一是能完全避免台风、海啸的影响;二是将荒岛或海滨荒凉之地人工变成一个风景优美、水天相融的绿化岛,既符合国家大搞绿化的政策,又合渔业业主安全保险的心理,鱼塘表面有严密的电拉铁网,一旦预报台风来袭,便可迅速关闭密闭鱼塘,防止鱼类逃脱。第二,解决人工绿化问题。这种人工岛屿,深度可达百米以上,既可发展深水养殖,又发展旅游观光,增加绿化面积。第三,解决了岛屿数量受限问题。这种人工造岛有非常独特之处,既可将海边的自然岛礁承包给业主,也可延伸进大陆,有的可以像调水工程一样,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人工造岛。将荒凉之地,搞成绿化水城,像威尼斯一样。第四,海边进水区有水闸防护。配备本人的中小型打击排水系统,收获季节可进行排水作业,所有养鱼尽在池中。第五,这一创新发明方案,也可以配合pn结边界理论,解决边界冲突问题。为边界岛屿纷争提供了新智慧、新思路、新方法。
分枝发明(五)
连排连注创新发明
如上图。连排连注创新发明排水方案,是本模式获得成功的重中之重。这一创新发明,直接使排水速度远远大于了注水速度,使能源用不完模式真正成为能源生产第一模式。连排连注排水系统与打击系统一起,可以广泛应用于渔业、建筑业、农业、海底作业、钻探、海边作业等各个行业。
分枝发明(六)
短板升降系统
短板升降系统: 大家对水桶都非常熟悉。有一个理论叫水桶短板理论,意思是说,整个水桶只要一个短板无用,整体就都归于无用。但在这里,短板理论恰恰反了过来,短板不但不无用,而且正好是本模式所需要的, 后面图示有一个打击系统俯瞰图,四面环水,四周都有水桶短板系统,随着水的涨落而升降,上面覆着较厚的浮盖,承载着重物的重量,像轿夫抬轿一样抬起放下。这个浮盖没有画出来,因为加上盖后,水就看不出来了。短板升降系统可以解决重物借浮力的升降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弹性起伏结构,杂技顶碗分段升降结构……都是可以尝试的,但是相比之下,不如短板升降系统来得简单、实用和快捷。这个系统可以广泛用于借助浮力上升下降的运作装置中。
分枝发明(七)
人工造流大气压强差(作为)动力自动发电系统
这个发明可以与注射器大气压强差原理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人工造流多指连通流水自动升降发电系统,这个自动升降发电系统也是一个不是永动机的“永动机”,虽然发电量与海滨水电城比起来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但是其自动发电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也是值得称道的。这里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阻水阀门与大气压强协调作业系统,正是这个系统使本发电系统正常工作,从容发电。另外,本发电系统也可设计得多样化,比如,既可部件拼装组合,像拼床一样,可以灵活移动到不同地方,带到有水的地方施工作业,也可固定于常用的某个地方,建得稍大型一些,或者在这个地方下挖水道,真正成为不可移动的人工造流发电系统,都是可以的。其基本原理,与前面所说的 浮力抬轿原理相似。只不过是不利用浮力抬升重物,而是利用该系统的来回流水冲击力罢了。只要多建这种系统,多增设逆、顺流水都能发电的发电机组就可以了。注意上图所示,与前不同的是,不利用浮力来抬轿,而是利用一端真空,另一端非真空的大气压强差来人工造流发电,不需要任何能源作为动力,实在是天赐能源啊。
分枝发明(八)
人工造流多指连通普通中小型发电系统
我在与中科院专家桂文庄老师通信当中,特别提到一个五指连环洞的分枝发明。这个五指连通将来也可以发展成多指连通,即很多直通水道互通、互助、合作、共赢。五指连通洞单独分离出来以后,成为一个分枝发明,多指连通水道形状可以各不相同,形成人工造流中小型发电系统模式,虽然它远比不上水电城,但其作用也不可小觑,可以应用到特殊地区,作为水电城模式的有益补充。下图是多指连通人工造流中小型发电系统,当然可以纵横交错,有许多个这样的对接水道,安装上倒逆都可正常转动的水轮机发电,上面是外力打击,可选择滑轮组、杠杠组、吊车组等重力打击。水速比较快,基本上也不费油电。比较适用于中小型发电系统,供小地方用电,或偏远地方用电,家庭用电,小工厂用电等等。
分枝发明(九)
以重力能为动力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新发明
本发明的优势,重力能是廉价的、用不完的清洁能源,以重力能为动力的发电机,大大降低了发电成本。缺点在于切割速度较慢,像打夯机一样,安装上加速轮,频率一般每分钟150次左右,还是远低于其它动力的发电机。比较适宜中小型清洁发电。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一些机车,电车,偏远山区,建筑工程等等。
如图所示,长方体发电导管的前后两个侧面是绝缘体,左右两个侧面是电阻可忽略的导体电极,两极间距为d,极板面积为S,这两个电极与可变电阻R相连。像下图二感应电动势一样,只要导体切割了磁力线,便会有电流产生,经导体传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成功运用了重力能发电。
【说明书附图】
单库连排连注示意图
海底水库,并非真在“海底”
本模式的能量平衡分析简图
外力打击型动力模式图
起重机是一种省力机械,它的原理(杠杆、滑轮省力原理):
很明显地看到水柱喷出
——致周大地老师书信选登
下面是给周大地老师的一封书信
周大地老师:
上图是我做的一个挤压入“海”实验示意图,还远远算不上打击!我的海滨水电城模式打击型动力,是借千斤顶原理的传递与扩力系统实现打击入海。放在水中做下图这个实验也是一样。只是外排水柱看不到。这样,就能很明显地看到,并且可以拍出照片来。一不小心,被针扎破手,血流不止……李道东敬上。
实验器材:一个5毫升的注射器,一个20毫升的塑料瓶
从导弹(炮弹)打击力和飞行速度看千斤顶动力模式的巨大潜力
前面我多次讲了千斤顶打击型动力模式的巨大力量,可能不少网友还是犹豫不决,今天我再从炮弹打击力和飞行速度上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先说导弹的重量和飞行速度。
导弹重量多达数十吨(历史上最重时曾达到220吨),飞行速度往往达到每秒钟7千米以上。即使炮弹重量,也有多达几百公斤的,飞行速度也往往达到每秒钟1500米以上,是音速的好几倍。
千斤顶扩力系统有点类似于导弹射击或炮弹打击,其力度更是根据需要设计,根本无需担心。1-2秒钟实现打击入海,并不是夸大其辞,比起上述事例来,还不值一提。有句话叫量体裁衣,打击力与水库容积相匹配,并不是由一方面所决定的。
谈这方面的事,大家不妨看一看世界拳击运动员的出拳力量到底有多大,这个模式的排水方式有点像拳击运动员的出拳动作。大家看一看刘易斯,阿里等等。
速度之快和大中小普及型发展趋势
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该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未来世界,必然是一个互联的世界,怎么互联,都不嫌多,都不嫌烦。互联让大家信息便捷,能源也便捷,必然会让地球星民们能源用不完。
外力打击型动力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注射器结构,大家认真体会注射器将水喷射到大件中的速度之快。
不远的将来,海滨威尼斯水电城变成现实之后,其大、中、小型或许也会出现,比如集体(或家庭)适用型等中小型样式,在能源互联网难以企及的地方(可能因为多风、地势太高以及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等原因,能源互联网不易到达),为那里的百姓带来福气,带来好运。
当然,从能源总量来说,根本不需要发展中小型样式,本人也不建议发展中小型,但也会有例外,如上原因。毕竟,这比受天气条件制约很大的太阳能风能,条件优越得太多了,成本也低廉得多。有什么理由一定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这些都不稳定),而不发展本模式的中小普及型呢?
不过,这毕竟不是主流,个别现象而已。
事实上,从科学院研究的角度来讲,倒是非常适合先从小到大,先根据本人的论文做出一个实体模型出来,或者先从已经存在的水库之畔打造出一个这样的模型出来。
中小型模式排水系统较小,水轮机也小,甚至直接用水速机代替,因为用户不多,所以,量体裁衣,自产自用,恰到好处。
一个不花钱就出现在地球上的美丽城市?
——可以完全用房地产收入来建设水电城
能源用不完模式,为人类社会进行新能源开发、新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城市到底建多大?
我想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设计和施工,从经济平衡角度考虑,可以完全做到不花钱就能建成水电城。这个我在前面也说过,水电城的规模大小,完全是根据一个社会的需要来建设的,其大小规模完全由自己决定。
假设说一个水电城需要多少亿资金建成,那么,这个数字就可以换算成需要建设多少幢别墅群,用这些高楼大厦赚的钱进行水电城建设。如果说担心这些楼群卖不出去,这也好办,可以凭借国家资源进行有吸引力的项目建设,增加该城市的魅力。一个集环保、清洁能源、旅游、科技、艺术……魅力于一身的绿色环保型国际旅游型美丽城市别墅群,难道还用发愁卖不出去吗?这样美丽的星球会更加富裕、更加先进、更加强大、更加和平!!!
美丽世界!
美丽中国!
美丽星球!
周伟良说,气枪一次充气20个大气压,可连续激发40发气枪弹。根据检测,该枪的致伤力达到123焦耳/平方厘米,子弹出膛速度达到220米/秒,可谓威力惊人。
从气枪速度看外力打击动力模式的威力
今天再接着谈外力打击动力模式,话题是从气枪速度看外力打击动力模式的威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大气当中,承受着大气压的负荷,并且也受大气的阻力影响。气枪是以压缩气体为动力,子弹在空气当中穿行的一种枪械,其速度也非常之快。刚才看到一个新闻,讲的就是气枪的威力。据说,气枪子弹初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20米。这只枪一次充气20个大气压。
就外力打击动力模式来说,它的充气就不止20个大气压,而是根据需要来达到要求,从某个意义上说,是需要多少就给多少力,并且经过千斤顶扩力原理的上百倍扩大后,其力量当然惊人,非同小可。
为什么拿气枪来比呢?因为气枪是以气体为动力,并且在空气当中穿行,是以气攻气,外力打击动力模式以水体为介质,在水中穿行,是以水攻水,所以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打击速度更是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可思议,这应该是无需论证的。将来的打击系统能达到什么速度?超过音速是迟早的事!必然的事!
新闻链接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08/10/c_1112012037_2.htm
3000米算不算大?
——多弹道多冲程打击结构使水库容积越来越大
多弹道多冲程打击结构,到底能让水库设计多大?我与能源专家老师们谈起过这种多弹道多冲程打击结构,在论文中也有相似的设计。据悉,科研开发人员已经开始关注这种设计结构,网友也认为真正实现3000米库容并非纸上谈兵,甚至可以说,并非难事。今天,我就亮出真家伙来,供网友们自己思考。
什么是多弹道多冲程打击结构?如下图所示。
打个比方说,一下子推倒一座山不容易,但一下子推倒一堵墙或者一座土堆确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多弹道多冲程的打击结构之妙处在于,它能使射程成倍增加,这种设计结构到底能使海底水库的排水能力达到多少,目前还不好说。这就像人体心脏这个发动机将人体所造的血液输射到全身一样,既有主动脉,也有布满全身的微细的血管。心脏这个发动机虽然很小,但它的动力之大确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多弹道多冲程打击结构正是这样的思路。如图。
我国最大的河流是长江,长江口入海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按这个流量计算,整个海滨水电城的注水要达到好几个小时才能注满,其前景真正是非常乐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人的所有模式都是公益模式,未经本人同意,以商业买卖、交换赢利为目的的参考或者公开研究都属于侵权行为,搭顺风便车、快车者请务必联系原创者同意,获得授权,非商业性转载也要注明出处。
作者: 李道东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邮箱:6578117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