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1月CPI同比涨幅超预期 PPI增幅创5年多新高

2017-02-15 16:09:13 央广网

国家统计局昨天(14日)公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月份CPI超过预期,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这是CPI同比连续四个月处于“2时代”。1月份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创下5年多新高。

春节因素推高1月CPI节后或将回落

机构普遍分析,春节因素导致的消费增长是1月物价上行的关键因素。从同比来看,交通出行、旅游和食品等三大类价格对CPI同比涨幅的影响达到0.35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食品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涨幅都超过了3%,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大约0.42个百分点。而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也比较明显:飞机票、旅行社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18.6%和11.1%。值得关注的是,受国内成品油价格影响,汽油、柴油环比分别上涨4.7%、5.2%,成为又一个助推春节物价的关键因素。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春节过后,价格将有所回落。“春节因素造成1月份价格上涨,随着后期改善比如蔬菜供应,价格会有所回落。”

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导致PPI创5年多新高

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创下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新高:同比上涨6.9%,不过,从环比看,这一涨幅连续扩大4个月后已经出现回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目前,PPI指数同比涨幅较高,主要是由于去年都在负增长区间,基数较低。

姚景源分析说:“PPI我们曾经连续54个月是负的,这种状况告诉我们,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在去年9月份由负转正,到今年1月份上涨6.9%。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整个中国经济呈现了一种缓中趋稳的状态,市场的需求在回升。二是去年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加大了去产能的力度,比如钢铁去掉了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煤炭去掉了3亿多吨的生产能力。供给减少、需求回升,所以PPI自然就回升。”

今年物价将总体保持稳定 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企业利润增长,反映经济运行回暖。另外,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但是,上涨势头已经趋缓;去产能工作力度加大,可能从煤炭、钢铁向其他更多行业展开,刺激相关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此外,由于闲置资金流入工业品和消费品领域,钢铁、煤炭等领域产品价格已经高涨,未来进一步冲高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阶段性回调。

对于今后的物价走势,姚景源指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决定了今年的物价总体上不会有大的起落。

姚景源表示:“关于物价,今年全年我们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所以稳中求进的‘稳’肯定会反映到物价上来。不少人预测2017年中国的CPI涨幅会在2%-2.3%之间,我觉得大体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所以中国今年基本的价格情况会和整个经济状况一样,不会有大的起落,会是一个基本平稳的状态。这种状态又会给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中有进创造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外国投资机构:中国内需强劲并且经济风险可控

对于1月份CPI和PPI双双走高,外国投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内需强劲,并且经济风险可控。顶级国际经济咨询机构凯投宏观的观点认为,中国1月CPI走强是短期现象。凯投宏观经济学家佩特沙尔表示,较大涨幅的CPI不会维持很久,中长期看,房地产价格走低等因素将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有外资机构分析人士指出,只要CPI保持在3%以内,都在政府可控的“舒适区”内。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冬季经济展望报告则指出,内需仍然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将会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经济放缓和风险将是可控的。

专家点评:

我国不存在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维持稳健中性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1月份CPI和PPI价格指数双双上涨,对于今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刚刚公布的1月的物价,无论是CPI还是PPI都略微超过大家的预期。比如CPI和春节的季节性因素有关。今年1月份是春节,由于去年的基数比较低,翘尾因素在2.5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占了1.5个百分点。从PPI来说,上涨跟上游的生产资料,比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这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有关。这与去年我们一直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是有关系的。虽然说同比涨幅比较快,但环比已经开始出现回落。所以说,无论是CPI还是PPI有可能在1、2月份就是全年的高点。所以整体来看,考虑到我们现在国内需求恢复还是比较缓慢,国外的市场也是处于温和复苏的情况,那么也就意味着需求面不支持过于快的通货膨胀的观点。所以我认为,现在谈论通货膨胀可能还为时过早,还要注意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潜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我们的政策还是要坚持去年底中央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而且要特别注重这两项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货币政策主要是把着眼点放在控风险和去杠杆上面,同时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积极的取向和扩张的态势来为稳增长、为各项改革提供比较好的环境。”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