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弃风限电、补贴不到位等顽疾难祛。近期风电平价上网、“三北地区”红色预警政策频出,“十三五”风电产业将走向何方?
6月3日,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水电与新能源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水电与新能源部和《能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风电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此为主题拉开帷幕。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共邀政府领导、专家和产业人士120余人齐聚宁波,分析和探讨中国风电产业的路径和方向。
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凭借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优势,风电日益成为一大主力能源。伴随中国风电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截至2016年底,中国风电装机达1.69亿千瓦,占全球容量的34.7%,是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容量是美国的两倍。
但不容忽视的是,限电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国家补贴资金滞后,资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生态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等瓶颈依然存在,无疑成为制约产业的深层矛盾。
十三五时期,风电产业发展究竟何去何从?
弃风一直是困扰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分布区来看,弃风主要发生在“三北”地区。对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围绕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弃风弃光”出现的原因。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
他给出几方面建议,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有序开发用电计划,制定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规则,启动现货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调整新能源开发布局,暂停“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集中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三是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四是探索推动绿证和配额制。五是推进电能替代和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等措施,来破解风电产业发展困境。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修炳林围绕我国风机制造行业的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前景给予了讲解。修炳林认为,“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风机制造产业技术进步非常快,一些先进的制造商已经到达了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修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