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转型下的技术与投资机遇

————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在京召开



2018-06-06 15:21:18 2018年能源思考4月刊

目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蓬勃发展,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同时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传统能源的观念,在世界工业史上,没有蒸汽机就没有煤炭时代,没有内燃机就没有石油时代。而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电气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清洁高效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题。

为了促进能源行业创新发展和实际业务的交流,以"未来能源o开放 创新 合作 共赢"为主题的"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于4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探索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研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变革、合作的转变,实现我国能源与环境共赢,政府与企业共赢的美好愿景。

技术突破产生能源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传统的能源消费方式不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压力过大,这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内在动力。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进步,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保障供应向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转变,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能源转型中,能源投资模式也出现了新业态和新模式。

未来能源大势所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能源企业和装备制造商投融资机构,如何去理解认识跟进这一革命性的发展,可以说是事关业内每一个企业的前途,必须认真的加以探讨。中国能源网总裁冯丽雯说,"近年来随着创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与互联网科技的迅速融合,使得以清洁能源分布式利用、电动汽车等带来的未来出行和能源互联网充电移动储能系统组合搭建的未来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这些由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对于传统行业的突破便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传统能源领域去产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66亿千瓦,一季度新增153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42亿千瓦、风电装机1.6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575万千瓦,一季度新增分别为77万千瓦、394万千瓦、965万千瓦和9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9%,比2017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2%,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三弃"问题有效缓解:全国基本无弃水;弃风电量91亿千瓦时,弃风率8.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弃光电量16.2亿千瓦时,弃光率4.3%,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史玉波在论坛上表示,我国能源发展正站在变革的起点,我国能源将在消费侧产生新模式、在供给侧出现新业态,在发展方向上展现新趋势。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由传统的单一能源发展模式向综合能源发展模式转变,由集中式能源系统向集中式与分布式相协调的能源系统转变,由绿色能源目标向"能源+"绿色产业目标的转变。

新能源汽车投资转变的风口

新能源和储能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春天,数据显示,从2012-201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增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2005-201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突破340万辆。2010-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突破1%,中国市场占比达2.6%。

"中国全社会用电量2016比2015年增加5%,2016年,我国交通运输电气化用电量增长11.3%,高铁电气化用电量增长12.5%,城市公共交通用电量增长22%。"在论坛上,美国高盛前中国油气分析师闫建涛表示,电气化在交通领域内对石油的冲击非常大,电气化冲击使油气行业增加了自身的危机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力于政策的支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主任张成斌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驱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有全球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补贴政策扶优扶强作用明显;二是高额中央和地方补贴刺激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导向性明显;三是不限购、不限行等非财税政策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考虑因素;四是公交、出租等政府掌控力较强的领域电动化进展超过预期。"

江淮汽车新能源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雷兵表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高于我们的预测,2014年我们预测到2020年产出续航400公里的车,现在提前了两年半就完成了任务并推向市场,如果按油跟电的差价比的话,基本上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找回购买中的高价格,加上养护费用比较低,是目前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老百姓主动购买的主要原因。

随着清洁能源的引入,对电网和交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能源技术与交通和电网的融合。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阙诗丰认为:"能源区块链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如何把区块链研究落地去实际使用,国网研究的核心是把现有能量的产生以及交易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加以确认,今后随着能源来源的广泛性,实现现有的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的转化,能量的调度,今后区块链产品会应用到更多领域,最终实现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和能源使用的多样化,能够在总体的区块链价值体系里,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一带一路"新能源合作与投资策略

近日,联合国环境署与彭博社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太阳能发电成本以及部分风能成本的下降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去年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超过2000亿美元的第八个年头。自2004年以来,全球已在绿色能源上投资了2.9万亿美元。

截至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投资额已连续八年超过2000亿美元。报告显示,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去年投资额比2016年增长31%,达1266亿美元。同时,去年全年太阳能投资大幅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中国。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是我国确定的重要能源战略,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技术装备和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资源禀赋各异,与我国经济互补领域与程度各不相同,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领域也呈现异质性。其中能源是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直接投资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产业领域。" 联合国项目事务署中国首席代表罗响表示。

罗响认为,"一带一路"是新能源发展的机遇。亚洲和非洲国家清洁能源占比高,水能、风能、太阳能理论蕴藏量合计超过全球总量一半,但开发利用率很低,目前,中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足1%。亚太地区非水可再生能源平均消费占比约2%,远远低于经合组织的4.5%,欧盟更是高达8%。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大力开展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但在推进新能源外交的过程中仍面临各种挑战: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协调;沿线国家新能源支持政策及标准的差异性;新能源产业融资风险;沿线国家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认为,宏观层面的政府倡议是长期的、开放的,跨境商业行为则是短期的的,自下而上地了解一个境外项目的经营生态,是外资企业聪明的做法,所以,我国企业应该学习一些外资企业的合理做法,遵守一定的项目论证逻辑。

査道炯教授还表示,我国参与境外能源项目的基础性逻辑为:一是为项目所在地提高自我供应能力做贡献,项目的终极收益人是所在地的人民;二是企业立项后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当地企业;三是企业是政治风险管理的主体,应做好境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尽职调研。

全面推进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转型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能源技术集中爆发的时期。当然,清洁能源发展不仅需要观念意识转变更需要政策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大力发展和鼓励清洁能源的"绿色"投资。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