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光伏产业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期,苏州长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发宇,正以“让世界来电”的使命感,带领团队在新能源智能化赛道上书写中国方案。这位深耕行业十八载的技术型企业家,用“优质技术跟随者”的务实智慧,构建起光储充一体化的智能生态,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着独特的中国样本。
破局者:在能源革命浪潮中锚定坐标
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光伏装机量突破3000GW大关,但并网消纳难、储能成本高、系统效率低等痛点持续凸显。张发宇敏锐捕捉到行业深层需求:“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构建可感知、可调节、可优化的智慧能源系统。”这种认知源于他对产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当光伏发电占比超过15%,传统电力系统的静态管理模型便难以适应动态变化,亟需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实现能源的柔性调度。
苏州长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史,恰是这段产业升级的缩影。自2007年成立以来,这家从光伏汇流箱起家的企业,已完成三次关键跃迁:2012年突破直流拉弧检测技术,2018年研发出首代智能汇流系统,2022年推出基于边缘计算的SMART HOME BOX。如今,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风科技已构建起覆盖“发-储-充”全链条的产品矩阵,服务网络遍及全球30余个国家,在工商业储能、户用能源管理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技术革新:打造光储充的智慧中枢
在长风科技的核心产品SMART HOME BOX,犹如能源系统的“智慧大脑”。这款多合一4G融合终端,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三大突破:数据传输量降低80%,运算效率提升50%,系统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产品内置的AI算法可同时处理气象数据、发电参数、负载需求等200余项指标,动态调整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的能量分配,使用户能耗支出降低25%以上。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长风科技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突破。针对传统储能系统充放电效率低的难题,团队研发出多电平拓扑结构与矢量控制算法,将PCS转换效率提升至99.3%;为解决光伏板发电功率波动问题,集成多种MPPT算法优势,实现发电量提升15%-20%,帮助家庭用户实现能源收益最大化。
战略定力:在跟随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我们不做技术的冒险家,而是优质技术的转化者。”张发宇表示,这是长风科技的发展哲学。在研发投入占比达40%-60%的背景下,企业选择“微创新+快速迭代”的路径:通过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9.8%,二维码追溯体系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自动化产线改造使国外市场订单产能翻倍增长。
这种务实策略在市场拓展中成效显著。在工商业储能领域,长风与国家电投合作建设的浙江某园区项目,通过峰谷价差套利与需求响应机制,为客户年节省电费超百万元;针对户用场景推出的MINI储能系统,以模块化设计与即插即用功能。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技术跟随+本土化改良”的模式,使产品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低40%,形成显著的价格优势。
生态构建:从产品供应商到能源服务商
在张发宇的规划中,长风科技的终极目标不是设备销售,而是构建能源互联的生态系统。通过“云-边-端”协同架构,企业已实现全球5000余个光伏站点的远程运维。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型,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长风科技推出的“能源即服务”(EaaS)模式,允许客户以租赁方式获取设备,按实际节能量支付费用。长风科技用实践证明,智能化技术能显著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门槛。
绿色使命:让三亿人共享能源革命红利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张发宇的愿景愈发清晰:做到真正的能源普惠。为此,长风科技启动“阳光普照”计划,针对不同气候带开发定制化产品:为高纬度地区设计低温型储能电池,为沙漠地区研发防沙尘组件优化器,为岛屿场景开发抗盐雾腐蚀设备。这种全球化布局已结出硕果,长风科技的模式证明,技术创新与商业可行性的结合,能加速全球能源公平进程。
未来图景:智能能源系统的中国方案
面对“十四五”新能源发展新阶段,张发宇提出“两横两纵”发展战略:横向拓展光储充应用场景,纵向深耕能源数字化技术;纵向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横向布局国内外市场。在研发端,企业正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钙钛矿电池与固态储能的接口技术;在生产端,苏州智能工厂将实现年产能50万套,满足全球市场需求。
这场能源革命的终极价值,或许正如张发宇所言:“当每个屋顶都成为微型电站,每块电池都成为智能节点,我们不仅在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更在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光伏汇流箱到能源互联网,从设备制造商到系统服务商,长风科技的进化史,正是中国新能源(2.940, 0.04, 1.38%)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技术引领的生动注脚。在帮助三亿人用上清洁能源的征程中,长风科技正以智能科技为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