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商业用户终端用气价格在全球算是比较高的,高于不需要购买跨国长距离储运的产气大国美国、俄罗斯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天然气作为独立化石能源品种勘探、开发、使用较晚,中国地大物博,毕竟中国本土还是能够勘探到一定规模天然气储量,开采出一定水平的天然气产量,中国东中部一些城市工商用户有的终端气价甚至高于日本、德国等以购买气源为主的国家,是有问题的,需要认真梳理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并制定好发展战略,降低中国终端气价。
坚定本土勘探开发天然气信心,打破“少气论”
天然气(CH4)与原油相比分子量小,不仅能在生储盖常规油气田中开采出来,而且还能将存储在非常致密的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开采出来,甚至在特定温度压力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技术成熟后也可以开采出来,在煤炭资源丰富的中国,也可以承受污染,将煤炭在工厂制成天然气,天然气获取渠道远远多于石油,易流动特点也可确保天然气最终采收率高于原油。
以前老一辈石油人解放思想,通过大庆会战,甩掉了“贫油论”的帽子,今天新一代石油人更应该解放思想,坚定在中国本土勘探开发各类气源的信心和决心,政府政策要鼓励市场竞争,强力推动区块流转,确保更多资本、更多人才,在更多区块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对天然气储量落实的构造,沿用大会战模式也是可以的,是提高中国本土天然气产量极为有效方式。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并重,针对致密天然气,中国对定向水平井和分段体积压裂技术已基本掌握,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央企骨干三桶油为主,坚定信心带领更多资本,组建更多混合所有制区块项目公司,投入中国本土天然气勘探开发,相信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特别是勘探工作量较小的沙漠、戈壁、海洋等,能找到更多天然气资源,并开采出来。中国在人烟稀少、水资源与煤炭资源丰富区域适度发展煤制天然气,增加天然气供应也是可以的。只有大幅度提高中国本土各类天然气产量,才能大幅度降低中国气源成本,并能解决大量就业、拉动GDP、为国家创造更多税收,即使冒一些勘探风险,也是值得的,能确保中国天然气供应更安全。
降低境外气源获取价格,减少高价购买规模
为增加中国天然气供应总量,从境外获得一定规模的气源也是应该的。中国作为天然气增量最大的国家,是境外大型气田投资者特别羡慕的,可以大幅度减少天然气市场需求波动所造成的投资风险。中国石油公司国际业务应该发挥中国市场优势,将更多资本投入境外大型气田勘探开发,为了运回国内,同时投资建设LNG液化工厂或者中国周边跨国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从境外获得的气源一般以上来自中国石油公司自己资本控制的气源,在天然气价格暴涨过程中,可以依靠上游、中游获得的利润,平抑过高的气价。
在油气供应过剩每桶50美元低油价区间是中国大规模购买境外气源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大规模推动煤改气的黄金机遇期。在低价购买签订长协时,国内各级政府同时推动用燃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用燃气电厂替代燃煤电厂,将购买的低价气源协同消费掉。另外降低境外气源成本的有效方式就是建设大规模储气库群,利用气价便宜有利时机,不论签订长协还是现货购买,全球扫货,将低价气源存储在地下储气库内。等到境外气源价格高企时,中国要降低煤改气力度,尽量不签订境外购买气源长协,适度购买一些现货满足调峰需求即可,这是降低中国终端气价有效方式之一,中国应该接受长协高价购买卡塔尔LNG惨痛教训,减少高价购买规模,降低境外气源获取价格。
压缩天然气中游物流环节,挤压中游输送成本
天然气经过中游物流环节越多,成本就越高,为避免雁过拔毛,笔者建议中国只保留天然垄断的国家管网和城镇燃气管网两个环节。发起设立的国家管网公司管资本、管规划、管调度,不直接拥有管道,管道资产全部在发起设立混改的各省公司,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充分调动各省市参与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运营的积极性,各省市政府协助国家管网降低中间物流成本,降低各省市工商用户终端气价,增加企业产品全球竞争力。管输费同网同价,依靠科学的管网规划,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管道投资总量,减少对耕地占用,从而降低天然气管输成本。否则,直接拥有管道的国家管网再将天然气输送给省管网,会增加交易成本、输送成本、人工成本,而且不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充分发挥中国的体制优势,在国家管网顶层设计上,坚定不移压缩天然气中游物流环节,挤压中游输送成本,为降低终端气价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发展储存成本低的储气设施,减少高成本储气
城市燃气、大工业商业用户、气电厂要完成5%储气调峰能力,如果大量建设LNG卫星气化站或高压CNG储罐,不仅单位体积储存建设成本高,投资大,而且也不安全,将成本传导给用户会非常困难。发达国家已不再建设城市高压CNG储罐,LNG卫星气化站也较少,而是以单位体积建造储存成本更低的地下储气库和大型LNG接收站储罐群为主。储层物性好的大型老气田转地下储气库成本最低,不论陆上还是海上,只要构造合适都应该尽快投资建设成为宝贵的储气库,城市燃气、大工业商业用户、气电厂可积极现金参股储气库投资建设,并按照所占股份比例拥有储气库库容使用权。主导投资或者参股建设大型LNG接收站储罐群也是获得储气调峰能力重要方式,盐穴储气库和加大高压管道的管径和压力也可以解决部分储气调峰能力,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应该积极发展。
中国三桶油为主的天然气供应方应充分发挥气田多的优势,积极主导并吸收其他投资方,将能转为储气库的老气田全部转为地下储气库,新发现气田也可以直接按照储气库标准进行设计,这样建造成本会更低,为了降低天然气储存成本,笔者建议国家借鉴为解决粮荒油荒进行的粮食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模式,将长期无法动用的储气库垫底气作为国家天然气战略储备,协助石油公司完成10%储存任务,支持地方政府完成3天储存量,中国外汇量大,储存一部分低价垫底气,其安全性和盈利性优于购买其他国家国债,国家适度参与天然气的低买高卖还能获得较好盈利,并对调节中国终端气价有实质性影响力,“库中有气,心中不慌”。三桶油的LNG接收站也可以积极吸收用户现金入股合力打造大型LNG接收站,避免接收站距离过小造成的过度竞争,为减少LNG仓储成本,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建设大型接收站,避免建设小型LNG接收站,规模则经济,不到规模则很难经济,只有发展储存成本低的储气设施,才能减少高成本储气。
综上所述,降低终端气价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高的具体体现,中国天然气终端价格要做到比产气大国便宜虽然有难度,但低于主要靠进口的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较为便宜合理的中国天然气终端价格,不仅有利于中国低碳绿色发展,加快治理雾霾步伐,而且能够增加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还能加大天然气销售总量和增速,确保天然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获得合理利润,保证其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