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证实,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的文件已经下发,原本预测于八月成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其挂牌时间已经近在咫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将由国资委直接管理,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央企平级。
针对我国油气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既是解决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承载了油气市场化改革的希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让人兴奋和期待。
从2018年以来,油气管网独立引起了油气行业的广泛关注,国家管网公司也被业内寄予厚望。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基质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以期形成上游多主体供应,中游管网统一高效集输,下游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
紧随其后,今年5月《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出台,进一步推动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
一直以来,我国油气行业面临上游勘探不力,中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下游市场主体单一缺乏竞争的局面。
因此,我国油气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中游管网独立是大势,由于油气行业的资本高集中度属性使得其他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因此我国油气资源长期掌握在“三桶油”手中,而“三桶油”虽然体量庞大,但面对油气行业的发展仍然是力不从心,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在运天然气长输管道44条,在建和规划干线14条。管道总长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天然气管道干线为7.6万公里,配气管网40万公里。与之相较,美国的天然气管道干线为50万公里,配气管网200万公里。
据了解,我国天然气管网大型干线和支干线工程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投资建设,区域内支线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和地方资本投资建设,仅中石油建设投资就逾天然气管网总投资的70%。
我国油气行业尚未实现输配、输售分离,仍是上中下游高度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上游油气供应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油气企业约占98%;在油气管道主干线中,三大油气企业约占95%,在全国17个已投运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中,三大油气企业接收能力占总能力的90%。
“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总里程从2010年的4.26万公里增长至2015 年的 6.4 万公里,年均增长4280公里。进入“十三五”以来,2016—2018前三年,新增管网里程数只有1.2万公里,平均每年4000公里。
目前,油气管道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油气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短板。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总里程将达到10.4万公里。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我国还需要新建2.8万公里干线管道才能达成上述目标,即平均每年超过1万公里。
依照现有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度,未来两年内,要完成天然气“十三五”规划目标难度之大可以想见。而且即使达成目标,与国际相比差距也依然很大。
而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快油气管网设施的建设。
对油气央企来说,管网被剥离以后,其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模式将被打破。仅余上游生产和下游销售与终端两大业务单元,原来凭借管网自然垄断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将丧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将遭到削弱。
此外,管网建设和运营业务是现有石油央企收益稳定、风险小的业务。很显然,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将对石油央企盈利水平带来严重冲击,增加其经营压力。
而对整个油气市场来说,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增加油气市场主体,也有利于供需两侧公平对话,未来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将可以实现公平竞争。同时,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以后,政府将加强对油气管网这一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有利于优化油气市场结构。
从国际经验来看,独立管网公司的出现,油气市场的竞争主体将会日益丰富,而上下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无疑有利于推动油气市场化供应体系的建设,届时将有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市场,或可改变我国贫油少气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