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疫情后的“新常态”下,中国的领导力在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0-07-01 16:43:56 能源思考   作者: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陈新华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感谢Marc-AntoineEly-Mazzega和OlivierAppert两位先生为我专门组织了这场会议。

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疫情发生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许多裂痕。这些裂痕很有可能在疫情后变成摧毁国际秩序,影响全球治理的巨大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赞赏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为防止国际脱轨所做的努力,因为不知多少先辈,如戴高乐将军,为了这个有效运营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护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接下来的20分钟时间里,我想大致描绘一下疫情后中国经济与能源发展的粗线条方向,再和大家讨论中国在后疫情世界里的地位和作用。

我需要声明的是,我没有在中国政府任何部门任过职,今天所表达的观点完全是我个人的。

按照我与Marc-AntoineEly-Mazzega达成的共识,接下来我用英语演讲,因为好久没说法语了,许多技术词汇很难直接翻译成法文。

我将讨论两方面的话题: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发展和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领导力。

1.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关于疫情的情况。中国全国已经多日只有个位数的新增案例,并且大多新增案例来自从境外回来的留学生和商务人员。武汉也得到了控制,已经于4月8日恢复了与外界的交通。两座以破历史记录建设的临时医院已经关闭,剩余不多的病人被转移到常规医院。各省派往湖北的支援队伍也全部凯旋归来。中国将马上开始为期一周的五一小长假。中国政府也宣布,今年的“两会”将分别于5月21和22日召开。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GDP下降6.8%,是1992年实行季度统计数据公报以来最低的。这个数据在今天的全球环境下看上去不低,但相比于去年第一季度6.4%的增长,相对的降幅是13.2%。能源需求下降2.8%,电力消费下降6.8%,石油消费下降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我估计不会低于5%。

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尽管巨大,但从目前看,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着非常完整的工业制造能力。联合国确定的666项工业目录,中国是全球唯一全部拥有的国家。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而中国经济近三分之一涉及进出口业务,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已经过去。1918-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和2009-2010的美国H1N1流感都有三轮攻击波,我们需要警惕病毒死灰复燃。

一种可能的情景是,这个病毒不会消失。我们应该找到和它安全相处的生活方式。2015年,中国政府在筹划新一轮经济发展时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关注点从数量到质量的“新常态”。借用这个概念,我认为受本次疫情影响,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进入一个为了避免病毒感染的“新常态”:远程工作、线上会议,社交距离等等都会成为新常态。

另外有一个中国古老的智慧我相信今天的与会者都耳熟能详,就是危机一词由危险和机遇组成。

正如各位所知,为了应对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都启动了规模庞大的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本次危机远远大于1998年或2008年的危机。很显然,这是一个重大的危险,但是否也隐含着巨大的机会?回答是肯定的。机会在于中国可以利用疫后重建的刺激计划,克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化。

这里的关键词是“新基建”。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表述,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连同医护与疾控设施、智慧城市、污染防控等领域的其他项目,这些“新基建”项目有望引领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通过加速数字化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中国正在制定涵盖2021-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疫情前,讨论最多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本次疫情更加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能源领域,我在4年前就指出,中国的发展已经从注重供应安全不顾环境治理的1.0时代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更加关注环境安全的2.0时代。

在这个时代,能源规划的重点不再是设定一个供应目标来组织各种资源的落实,而是更加注重现有基础的优化运营,从终端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和最低的成本来满足用户的能量需求。目标是提高单个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效率和多个产业的协同效率,大幅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环境影响。

您或许会问,疫情后重建,中国是否会不再关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而是借能源价格低迷的时期,鼓励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我相信大家都会担心,在美国退出巴黎协议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是不是会不再顾及巴黎协议,倒退到更为依赖化石能源的时代。

我在多个场合呼吁,中国应该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保持定力,不要以疫情后经济刺激的名义让之前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我认为中国应有更加前瞻的眼光,把节能、可再生能源、储能、结合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到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因为这不仅可以解决雾霾治理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还可以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您或许会问,目前的超低油价对于中国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来说,是否好事?我觉得低油价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复苏,但也为今后的高油价和能源安全埋下了隐患。

疫情前的一个趋势是,美国通过页岩技术革命,基本上实现了能源独立,而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在70%以上,且高度依赖沙特与俄罗斯。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对外依存度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在逆全球化的时代,这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克服这个“阿喀琉斯之踵”呢?

我认为可以从电力领域寻找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用我们的强项克服弱项。中国在传统燃煤发电技术、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都在全球领先,在储能技术领域也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这是我们的强项。

中国可以利用这一强项,在重点的耗油领域如交通领域实现电能替代,并且以电力为转化载体,将中国国土上的低品位能源进行高品位利用,围绕着客户的能源需求,通过对节能、热泵、太阳能、风能、地热、储能等多种技术整合,为客户提供数字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一方面继续推进能源转型,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

我希望中国的这些努力不仅能够帮助恢复经济,也能够给其他国家一个转危为机的榜样。

2.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领导力

现在我来谈谈今天演讲的第二部分: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领导力。

后疫情世界,许多将不再依旧。在这个“新常态”的世界里,不仅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方式会改变,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国与国关系、国际组织运营方式等都会改变。我们将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全新世界。

许多人把本次抗疫战争看作是21世纪的首次世界大战,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全人类对一个致命病毒的战争。我们还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但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

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主导了价值150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重建了战后的欧洲经济。本次疫情后,我们需要一个“新马歇尔计划”。

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大国之间缺乏信任的“新常态”世界里,谁来主导这个“新马歇尔计划”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我希望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能够研究这个问题。

疫情爆发前,我们已经看到了,随着美国不断退出许多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伊核协议、中导条约、巴黎气候协议等),二战以后形成的国际治理架构变得十分脆弱。本次疫情将会加剧这个趋势。没有这些国际组织为一个有效运营的世界提供公共服务,国家之间如何解决冲突,合力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这是我希望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涉及能源领域。疫情导致的需求大幅下滑和超低油价,全球油气行业面临着生存危机。负37美元一桶油价这样不可想象的荒唐事件竟然在现实中发生了。一些国家的电力行业也经历了负电价。

如果疫情对于全球能源行业来说是一个严厉的韧性测试,同样的测试也在考验着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 在欧佩克+的环境下,欧佩克作为一个组织还有必要存在吗?

• 能否将全球石油市场的治理事务全部交给沙特、俄罗斯和美国三大产油国,而欧洲与中国这样的消费国袖手旁观?

• 鉴于库欣交割点的诸多限制,WTI作为全球原油价格的标杆还有意义吗?2008年,WTI将国际油价抛到了创历史的145美元高空,这次又把它打入了负40美元的冷宫。如此大幅动荡的区域石油价格,怎么能够成为全球的标杆呢?

所以,我希望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重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有效避免石油市场的大起大落?

后疫情时代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管控围绕着病毒来源和全球爆发原因的分歧。这些分歧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管控,不仅中美之间会更加脱钩,全球新的治理架构也很难形成,这不利于人类共同的未来。

在全球领导力严重缺乏的时代,我期待法国能够有所担当,秉承“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不只是回答我刚才提及的三组问题,更是与中国及其他国家一起,维护世界秩序并对此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更新。

我有幸在法国学习与工作多年,深深欣赏中法两国的文化。法国19世纪在微生物领域的科学进展使得路易•巴斯德发现了预防接种原理,其发明的疫苗和消毒法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中国的传统医学则是强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并对任何局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诊断,提供整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抗疫过程中,中医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疫情后的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类似预防接种与病毒去除等生物化学手段,也需要提高整个全球治理体系的整体免疫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的强处或许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整体韧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能源领域也一样。除了油气进口国之外,中国传统的角色是为全球提供光伏、风机、电池等组件。随着中国能源进入2.0时代,国内市场逐步向用户侧解决方案转变,中国企业未来的角色也将从组件提供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