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章名涛(1907年——1985年),祖籍宁波鄞县,中国电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少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中学,后留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1930年回国后在浙江、上海工作。后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参加制定全国12年科学远景规划。他一直担任电机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著有《电机的电磁场》、《磁场线图略论》、《凝电器电机》、《同期感应电动机》、《同步机在周期性振荡中的阻尼系数》等等。
章名涛,1907年7月23日生于北京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商人家庭。他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圣约翰中学。
当时的中国正是五四运动以后,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在学生中产生巨大影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口号猛烈地撞击着少年章名涛的心灵。1924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报考清华大学,遗憾的是未被录取。但挫折没有使他灰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了,他发誓说:“现在当不上清华的学生,将来一定要当上清华的教授。”同年,章名涛就远涉重洋到了法国,后又转英国纽加索大学攻读电机工程。经过3年的苦读苦钻,他在电机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毕业以后,章名涛到英国曼彻斯特茂伟电机制造厂实习,同时在曼彻斯特工业大学夜校学习,于1929年获硕士学位。不幸父亲病重,他不得不匆匆回国。
回国以后,他一心想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为国家培育科技人才,但现实却和他的志愿有着巨大的距离。贫弱落后的旧中国,并没有给他一个可以实现其抱负的环境。在到清华大学任教之前,他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能够真正施展其才能的工作。
1932年秋,章名涛应当时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共同筹建电机系,被聘为教授。正当他潜心钻研,在教育与科学事业上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
章名涛看到当时北平已危在旦夕,他义愤填膺,身为中国人,绝不在日寇统治下苟延残喘。他化装成商人,南下长沙。1938年2月,又随校西迁,经过两个多月3000多里长途跋涉,到达昆明,这时学校正式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到了1940年,章名涛已是33岁了。1940年7月,章名涛化装成商人回北平探望老母并结婚。到北平后,日本人得知其真实身份,请他到北大教书。他坚决回绝了。后来一直在西南联大任教,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当时抗战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一心准备打内战,他认识到:过去追求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只能是空想!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办不了实业,也无法搞好教育!
当章名涛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工作困难重重、心情异常苦闷的时候,正是中国大地上两种命运大决战的时期。在钟泉周同志的帮助下,1948年8月,他携带一家四口,辞职北上。1948年9月,章名涛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来校重新执教了。章名涛在革命洪流中终于看清了前途,决心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中国,这正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对比中选择的光明大道。
章名涛从1944年起就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系主任,解放以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上,为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心血。
到清华大学执教以后,他一切围绕着发展我国的电气事业。章名涛讲课特别重视板书。在联大时,他讲课所写的板书比较有名。有些不听他课的学生,下课后有时也要跑到他讲课的教室去。除重视理论教学外,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认为“只知原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成为真正的工程师”。因此,在他讲授完电机设计后,总要让学生实地去设计、制造出能用于生产的电机。
章名涛几十年来著述编译很多,是我国电机工程界学术造诣很高的老一辈科学家。从1932年到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之前,清华电机系先后发表了关于电机电讯方面的科学论文50篇,其中章名涛一人在电机分析与运行方面的科学论文就有10余篇。章名涛作学问从不因循守旧,他的科学论文都力图有新的创见,用新的方法解释电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解放以后,章名涛迎来了他“理想之中的社会”。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时,他很赞成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学校与工厂的联系,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以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制造、安装的工程师”。他说:“祖国的需要,不仅要求我们新添专业和增加学生人数,而且教学质量还要提高。”
而对于科学研究,他认为“没有科学研究工作,高等学校就无从按照现代科学水平的要求来实现培养专家的工作,培养科学师资及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他针对当时有些人对科学研究不敢碰的思想,提出“勇敢和大胆,敢于尝试而不怕失败”。党和国家对章名涛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其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章名涛严谨的治学作风,在电机系影响很大。他认为严格的科学作风,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他的影响下,全系形成严格认真的教学作风。他还很重视我国自己的教材建设。在他执教的几十年中,大多使用国外的教材。20世纪50年代他曾参加翻译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电机学》和《电机结构》等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在自己多年教学体会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带领教研组青年教师一起于1961年编写了《电机学》讲义,先在校内试行使用,反复修改;1964年由他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电机学》(上、下册)教科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
后来,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章名涛感到科学的春天又来临了。他虽然已年逾七旬,而且病魔缠身,行动不能自如,讲话已很吃力,但他还是想到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贡献给人民。当时许多中年教师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他得知后就主动提出为教师讲英语口语,他说,希望他的学生能学好英语,尽快地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从1979年开始,到1982年,先后有十几名中青年教师在他家中学习英语。由于生病,他发音吐字已不很清楚,他就在平时反复高声朗读,以锻炼舌头的灵活,找出关键词语的发音部位。
章名涛的一生,始终把改变我国电气事业落后面貌的重任视为己任,他为此奋斗了一生。直到晚年他虽然不能亲自参加政协会议,但他还是写出提案,建议我国生产电动自行车、充电式公共汽车。政协采纳了他提案的意见,委托上海自行车厂进行试生产。当他看到北京科技报登载了电动自行车试生产的消息后,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我国电气化的事业在前进,我这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电气铁路一定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