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纸张:胶版纸
装帧:平装
ISBN:9787519857745
编辑推荐:
本书给出了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方案,并通过对钢铁、建材、交通、居民等终端用能部门的分析与展望,为我国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发展提出了转型路线图,对于读者而言兼顾科普性、通识性以及专业性,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信息获取需求。
内容简介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在全球能源转型、清洁发展、气候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形势任务、思路目标、重点举措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形成《中国碳中和之路》。
本书共分九章。第1章剖析我国碳中和的重大意义与面临的挑战。第2章阐述碳中和内涵、影响因素,提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根本依托,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第3章提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展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优势。第4章研究提出以“清洁替代”加快能源生产领域脱碳的方案。第5章研究提出以产业升级、电能替代、能效提升等加快工业领域脱碳的方案。第6章研究提出交通领域脱碳的方案。第7章研究提出建筑领域脱碳的方案。第8章提出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创新方向与重点,对碳中和相关产业、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市场机制进行研究。第9章分析以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综合效益,展望实现碳中和的经济社会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简称合作组织),是由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等自愿组成的国际组织。注册地设在北京。合作组织的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推动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将积极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组织制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规划,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重大问题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
前言/序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围绕此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出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严控煤电项目等明确要求,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此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有力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在全球能源转型、清洁发展、气候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形势任务、思路目标、重点举措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形成《中国碳中和之路》。
本书共分九章。第1章剖析我国碳中和的重大意义与面临的挑战。第2章阐述碳中和内涵、影响因素,提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根本依托,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第3章提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展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优势。第4章研究提出以“清洁替代”加快能源生产领域脱碳的方案。第5章研究提出以产业升级、电能替代、能效提升等加快工业领域脱碳的方案。第6章研究提出交通领域脱碳的方案。第7章研究提出建筑领域脱碳的方案。第8章提出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创新方向与重点,对碳中和相关产业、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市场机制进行研究。第9章分析以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综合效益,展望实现碳中和的经济社会美好未来。
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需要社会各方携手努力、凝聚共识、迅速行动,把握“十四五”夯基筑台的关键窗口期,应尽早确定战略转型方向和重大技术路线,加快推动实现碳达峰,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全面促进“两个替代”,确保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走出一条速度快、成本低、效益好的中国碳中和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