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全球正式场合提出的碳中和计划时间表,同时也是为我国能源革命设定的总体时间表。
“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加快了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两年来,中国减排对全球的贡献有目共睹。
2022年9月22日,“双碳”提出两周年之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十年来,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2021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两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构建“1+N”政策体系;三是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四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六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七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八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与成效。
十年来,中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12倍左右,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1万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1年已完成改造2.4亿千瓦,2022年继续改造2.2亿千瓦。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带动周边清洁高效煤电和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建设,第一批近1亿千瓦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节能越来越受到关注。2012年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6.2%;建成绿色建筑约8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8.8%、21.7%。
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推动废弃物“变废为宝”。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重点电器电子产品年处理量增加了7300万台,规范处理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9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85亿吨,是2012年的2倍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将推进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一体化节约、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建设交投便利、绿色高效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加强废旧农资回收利用,强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质天然气。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用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足以体现中国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