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和来源构成

2011-01-30 00:02:0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作者: 张抗  

摘要:美国是名列前茅的世界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00年达63.66%,2003年进口量达峰值后对外依存度亦降低,2009年为57.69%。美国石油(原油加油品)进口的首要来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2009年占进口的32.38%。同年来自中南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进口量依次占20.48%、19.01%和6.41%,仅大西洋区就占78.28%。来自中东的石油占15.38%,且近年来呈降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在近几年西非占美出口份额可能超过中东。事实上,美国并不像外界公认的那样依赖中东石油。美欧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持续走低,将迫使中东以及非洲、南美的石油输出国向东亚、南亚地区开拓。这些变化引人深思,并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美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其石油进口量和进口来源构成的变化对世界石油市场有重大影响。本文拟从历史和现状上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1.美国石油进口数量和地位的变化

1.1.数据资料的选取

研究这个问题时首先遇到的是数据系统选取的难题。在不同发布单位提供的数据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是“石油”概念不同所带来的统计范围的不同。从国际贸易上看,石油作为液态烃,狭义的仅指原油,广义则指原油加油品,一般性的海关统计表中往往多为后者。在本文中所指的石油就包括了原油和油品。不同的报表中所列国家的数量、地区的名称(范畴)不同,因而与之相应的“其他”栏目的含义就有相当大的伸缩。与之相类似的是有的表中还单独列出了不明来源一项,有的则没有,这使得总计或合计是否是全球贸易的真实总量就很难确定。以地区为例,有的单列出中美洲有的则合并入中南美洲,有的将前苏联/独联体单列有的却并入欧洲,甚至找不到其位置。

显然,在研究中尽量选取权威性较高、发布(或笔者所能获取)时限段较长的系统为宜。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限间进行对比时,其数据尽量选取同一系统内者,以避免过大的误差或错误。为此,笔者的数据采用主要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而后者的部分数据反映在美国《石油基础数据手册》中。认真对比可发现:同一项目同年的统计值在两系统中可能有所不同,这些系统内不同年份发表的同年度某些数据也可能有所差异,此时将后发表者作为修正值采用。上述两个数据系统相比也各有优缺点:《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包括的年度较长,与其他能源数据可进行统一计算对比;但其全球石油的消费量往往略大于产量,在细分来源的进出口数据上只有石油值而缺少原油值,其全球贸易往来中以少数大国和大区为单位统计而未计入区内各国间的贸易量,其总计的全球国际贸易量就偏小。对这类缺点本文尽量避免,至少也要理解以免误读。在研究中有时引用《欧佩克统计公报》中的国际贸易数字,其中有以国家为单位统计的原油进出口量及来源信息,但却没有中国及一些较重要国家的数据,其“总计”就难以视为全球总量;众所周知,为了规避欧佩克对各成员国限额的影响,其所列数字往往有“水分”。笔者选取2002、2003两年《BP世界能源统计》和《欧佩克统计公报》给出数据作比较(表1)。可以发现:对原油来说后者高于前者,这可能是由于后者作了独立的统计,而前者是依据政府机构的公开资料;对油品说却是后者明显低于前者,可能是后者统计口径偏小,未将某些油品(如液化石油气、燃料油)列入油品。考虑到以上因素,笔者将《欧佩克统计公报》的有关数据仅作为补充和参考。

表1 不同统计系统间对美国石油(原油和油品)进口量值间的对比

(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和《欧佩克统计公报》,表中分别以BP和OPEC代表之,表内进口量单位为千桶/日,笔者计算编表。

1.2.美国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和进口国

20世纪以来美国石油消费量一直居世界各国首位。作为头号石油输出国,美国石油在“二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战”后随美原油产量增速放缓消费量加速上升,美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按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的统计1950年净进口2017万吨,1960年就跃增至5145万吨,1970年美原油产量达5.3亿吨峰值时净进口亦达6559万吨。此后产量迅速降低的同时消费量仍加速上升,迫使净进口量在1972、1975、1979年依次跃上1亿吨、2亿吨、3亿吨的台阶。由于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和其后的经济动荡,美石油消费和进口量均出现波动和下降,最低的1985年进口量仅16086万吨。但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又使其在1989、1998年分别达到4亿吨和5亿吨。2003年达到进口61272万吨(净进口56667万吨)的峰值[1](【1】改成上角标)。按《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2009年美进口原油4428万吨,净进口亦达4406万吨,占世界的23.28%;以原油加油品(石油)计亦占世界的18.15%。作为头号进口国,美进口量比排第二、三名的中国、日本总和还高,仅略低于独联体以外的欧洲总值(表2)。

表2    2009年美国与中、日、欧洲石油进口量的对比(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采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笔者计算编表;表内数量单位为106t。

1.3美国原油进口依存度的变化

进口依存度的计算因采用数据的含义不同而略有差别。本文以原油净进口量与净进口量加产量间的百分比表达。因美国的油品净进口量所占世界比例小于原油,故其原油进口依存度略大于石油(原油加油品)进口依存度,前者更能突出反映美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问题。

按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的原始数据统计, 美原油对外依存度在上世纪50、60年代仅为10%左右。随国内产量降低其值快速上升,1980年为36.34%,受石油危机影响1985年曾降到28.85%,但1990、2000年迅速升至49.81%、63.66%。2003年进口量达峰值后进口依存度也随之降低。按《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2004-2008年该值为61%左右,2009年为57.69%(表3)。

表3     1960-2009年美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变化(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来源:1960-2000年为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2004-2009年为《BP世界能源统计》,笔者计算编表;其他说明见正文。

2.美国石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

限于资料来源和变化的客观阶段性,1980-2000年的数据取自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本世纪以来的数据选自《BP世界能源统计》。二者所给出的都是石油的分国别/地区向美国的出口量而未细分原油还是油品,其优点是能反映液态烃的进口总体面貌,分类列项的思路也基本相同。但前者将中美洲与南美洲分列并将前苏联/独联体列入“其他”;由于在本世纪的贸易中独联体对美出口已不容忽视后者将其单列,但遗憾的是中美洲未能单列而并入中、南美洲。应该说明,由于毕竟是两个统计系统,其数字(特别是占总量的百分比)不可能完全“对接”。好在其差别相当小,不会影响到本文的趋势性变化分作。

2.1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

美与加、墨是共有漫长边界的邻国,且共同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1】改为上角标)。这为他们间的原油和油品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墨两国丰富的石油成为美进口的首选。加拿大原油资源丰富,近年又有油砂油生产的战略性接替,产量持续增长。原油中的相当大比例可供出口,以2009年为例,出口量占产量的61.98%(即使仅计净出口也占36.87%)。1982-1998年间和1998-2009年间产量年增率分别为3.13%和4.01%,为同期对美石油出口年增率达7.13%和4.82%奠定了基础。加向美石油出口量由1982年约2410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9550万吨,在美进口中所占份额由9.43%提高到15.24%。2004年对美出口量越过亿吨台阶,2009年达12170万吨并占美进口的21.54%(表4、5)。数十年间加对美石油出口的相对稳定,数量及占美进口的比例双双增长,这是其他国家/地区难以比拟的。从原油供应上可以说加拿大是美国后院的油库。加石油外贸的特点是:出口以原油为主、进口以油品为主;西、中部以出口原油为主,东部以进口油品为主也进口原油。不言而喻,出口中几乎全部原油和绝大部分油品都输向美国,使2001年和2009年其石油出口中输往美国者分别占98.99%和99.59%。2009年加拿大石油进口(5440万吨)中欧洲和美国分别占25.37%和13.24%,主要集中在东部并以油品为主。

由于政治经济和油气勘探开发双重因素的影响墨西哥原油产量起伏较大。1985年达到第一峰值13985万吨后产量徘徊;到1999年后再度上升,2004年达到第二峰值19070万吨;此后产量再呈降势,2009年为14750万吨,仅为2004年的77.35%[1](【1】上角标)。2004年墨原油出口9990万吨,占产量的52.4%,2009年随产量降低出口原油仅占产量的43.25%。产量和出口量的变化制约着对美出口石油数量和其占美进口比例的变化。大致地说,1982年以来所占比例在12%上下起伏(表4)。在产量峰值后的2004年向美出口石油8190万吨、占该年美进口的12.83%,2009年以上两数降至6120万吨和10.84%(表5)。从近年的发展看,如果墨西哥不大幅度改变其油气政策而实施对外开放,其产量下滑的趋势难以改变,向美国的石油出口也将加速下降[2](上角标)。

表4 1982-1998年美国石油进口来源构成(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采自美国《石油基础数据手册》1999年,笔者分区计算并编表,表内*为大西洋供销区总计,详细说明见正文。

表5 2002-2009年美国石油进口来源构成(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02-2010年,其他说明同上表。

2.3.中、南美洲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

美国从中美洲的石油进口来自东加勒比海诸岛。众所周知,该区目前不产原油,是石油进口国/地区。但其南邻南美北部产油国(主要是委内瑞拉)、北邻美国,许多跨国公司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外资投入和建设炼厂条件在岛上建立码头、炼厂,输入原油输出油品,使其成为美国海岸外的炼油基地。从灵活经营上考虑,其原油也可来自非洲、少量油品亦可输往欧洲。中美洲输往美国的石油在1982年达3030万吨、占美进口的13.40%,此后呈降势,1998年以上两数为1860万吨和3.81%(表4)。该区所占比例之降低可能就是其后的报表中不再将其单列的原因。在中美洲中向美出口石油列首位的是美属维尔京群岛、其次是荷属安的列斯岛。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中美洲的炼油量和占美国进口的比例双降低,尤以巴马哈群岛和波多黎各为甚(表6)。

表6 1982年和1998年中美洲向美国的石油出口及其比例(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采自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笔者计算并编表。

南美洲原油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委内瑞拉,该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美对美国石油出口量的变化趋势。以2006年为例,委出口石油占其出口总额的89.62%,其中53.5%输往美国[3],因而构成南美洲向美出口的主体。以委原油产量较高的1998年为例,占南美洲石油向美出口量的63.45%。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委内瑞拉与多数欧佩克国家一样陷入产量低谷,1982、1985年分别为1970年峰值19587万吨的46.61%、42.60%,其对美石油出口亦处于低谷,1985年出口量为3925万吨、占美石油进口的15.49%。1997和1998年委原油产量达到历史上第二个峰值,分别为15810和15540万吨,南美对美石油出口也在1998年超过亿吨,并占美进口量约22.49%,该年中、南美合计占美石油进口的26.30%(表4)。本世纪以来,委原油产量降势更加明显,2009年产量为12480万吨,仅为1997年的78.94%。这使中、南美合计的占美进口份额有所降低,2009年为20.48%(表5)。但是,来自南美洲石油数量和份额之所以在本世纪变化不大则应归因于巴西石油近年强势增长的因素。在达到自给后,巴西将成为日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他还大量向美国出口代用油品乙醇[4]。此外,再考虑到委内瑞拉巨大的生产和出口潜力以及“后查维斯时期” 对美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南美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量及所占美进口的份额还有持续升高的可能。

2.4.欧洲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欧洲整体上给人以石油输入区的印象,但仔细分析却可以补充或修正这一概括。首先从不同时间段上看,两次石油危机的推动和技术上的进展使北海石油开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和1992年英国和挪威分别跨上亿吨产量台阶,两国产量在1994、2000、2009年分别约为2.52、2.86、2.70亿吨。南欧有近北非、中东产油区从其取得进口的地利,北海石油却有直接从海上外运的条件,除输往欧洲大陆外还可向北美出口。此外,作为经济发达的石油输入国,欧洲临海各大炼厂一直有油品出口的传统,与美国的油品互补贸易也就顺理成章。这些条件成为美国石油进口中欧洲曾占相当份额的基础(表4、5)。如1982年为2830万吨、占11.60%(略高于南美),2002年5700万吨、占10.16%。但近年来北海原油产量明显下降,2009年英国和挪威产量合计仅为1.76亿吨,欧洲石油输美量相应降至3620万吨,占美进口的6.41%,占欧洲石油出口量的37.71%。今后这一比例仍将降低。不言而喻,上世纪八十年代向美出口的石油中原油占较高比例,而2007年以来就以油品为主了。

2.5.非洲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

非洲石油生产发展很快且内部消费少,主要用于出口,加上外输方便,已成为仅次于中东的“世界油库”。在1991-2009年的9年间非洲原油产量年增率为1.46%,而后的2000-2009年间该值升至2.40%,产量的加速增长为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非洲各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总体看西非强于北非,更快于东非和南非。以三地区作独立的单元看,东非和南非的原油、油品均为净进口且无向美国的出口。北非有一定的原油进出口,但以油品贸易居三地区之首,2001、2009年油品出口分别占非洲的90.33%、81.87%。由于地利其油气国际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欧洲,尤其是南欧。而西非则以原油出口为特色,2001和2009年分别占非洲原油出口的59.39%和62.77%。由于地利和控制油田公司的双重影响,西非的石油主要输往美国,以2001和2009年计在非洲向美石油输出中西非依次占62.77%和73.74%(表7)。从非洲整体看,20年来向美石油出口表现出数量与份额皆呈增势, 1985年前后和2008-2009年出现下降主要是美需求量下降而且其所波及面是世界性的。从国家看,非洲向美出口石油量最大的是其头号产油国尼日利亚。在其产量峰值的1989年以向美出口量4075万吨,占该年美进口的10.11%。随其产量降低,1998年出口量为3465万吨,占美进口的7.10%。近年来尼日利亚产量减少纯因内部动乱所致,今后这个因素有可能削弱或消除。此外,随安哥拉等若干西非国家勘探开发的巨大进展[5],西非石油出口有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

表7 2001和2009年非洲石油出口状况(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采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02、2010,笔者计算编表;南和东非无向美出口。

2.6.中东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

在深入研究中东石油在美国进口中的地位前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资料。首先,简单看一下中东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地位的变化。中东是“世界油库”,二战后迅速上升的产量使其占全球原油外贸量的一半左右。按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的数据,1981年占全球的50.97%,1985年二次石油危机后全球产、销量低谷时占36.48%,1990和1998年又升至45.20%和46.31%。进入本世纪以来,按《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中东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比例2001和2009年分别降至43.84%和35.08%。总之,由于更多生产和出口地区的出现,中东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呈降势。其次,看一下美国占中东石油出口的份额。表8显示,美在中东石油中所占份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低于西欧/欧洲和日本。在1977年以前多小于10%,其后占比例高时约为10-1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济不景气时仍小于10%,如1985年仅4.55%。2007年作为近年经济情况较好时的代表,占11.32%;2009年作为经济低迷时的代表占9.5%。

主要由于美国产量递减需求量持续增长造成的进口量大增,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和所占份额在上世纪后期亦总体呈升势,1998年越亿吨并占27.12%(表4)。本世纪美从中东进口石油量相对稳定但所占份额有所降低,以经济较稳定的2007年为代表,占16.43%。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在进口总量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中东石油进口量及所占份额均降至20来年的低值。参考1985年前后的情况,可以认为在美经济低迷进口减少时削减幅度最大的应是中东。这与美国与其最大进口来源国加拿大间稳定的石油贸易呈明显的对比,这更深刻地表现出中东在美国石油进口中所占的真正地位。与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低迷相应,2009年中东石油产量也降到6年来的最低值,该年为2005年产量的95.60%。在中东石油输出国中沙特阿拉伯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在于其产量、出口量最大,而且在于其充当了“产量浮动国”的角色。当欧佩克需要限产时沙特所占份额往往大于其按比例“应当”承担的数量,这造成其产量由于人为的原因而锐减。与2005年相比,2009年沙特产量仅为其87.22%,所占中东产量的比例也由43.55%降到39.74%。

表8 1965-2009年中东石油出口构成简表(表格去掉图表的背景颜色,去掉回车符)

原始数据来源:1965-1988年采自美《石油基础数据手册》1999,2000-2009年采自《BP世界能源统计》,笔者计算编表;表内1998年前为西欧,其后为欧洲,两系统数据间不宜简单对比。

2.7.亚太地区在美国进口中的地位

由于亚太传统产油国产量降低、需求量激增,即使仅作为“调剂”其向外区的原油和油品出口也持续降低。亚太地区在美进口石油中的份额由1980年代前半期的5%左右降到本世纪初的2%左右,2007和2008年更降至1.28%和0.35%,可以说来自亚太的石油在美进口中居微不足道的地位。

2.8.大西洋供销区是美国石油进口的主体源区

从世界地缘油气宏观格局上看,笔者作出“一轴两翼”的划分:石油的供应中轴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从中东向北经里海-中亚到乌拉尔山两侧(西侧的伏尔加-乌拉尔油区、东侧的西西伯利亚油区);该“轴”与向西的广义的亚洲-大洋洲一起构成亚太供销区,与向西的欧洲、南北美洲、北非、西非构成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可看成他伸向陆地的海湾)供销区。这种分区与地理上传统的苏伊士以东、以西的分区基本吻合[1](变成上角标)。美国位于大西洋供销区之内。

在表4、5中单独列出了来自大西洋供销区石油占美国进口的份额。可以看出:在上世纪后期他占美国石油进口的70%左右,在本世纪初的10年间有明显增加,2007和2009年分别为75.67%和78.28%。特别应指出的是无论从地缘油气还是从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看,大西洋供销区对美的石油供应都是有发展潜力且相当稳定的。在作为世界三大自贸区的北美内部,作为邻国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与美国间的贸易有地利而无障碍。即使墨西哥因人为的原因而在一段时间内产量有所减少,常规和非常规油气都很丰富的加拿大会补上其对美出口的下降,这已在历史上几次被证实。无论从公司经营上还是从国家关系上加拿大都会在满足美国进口要求之后才可能向其他国家(如中国)出口。加勒比诸小岛上的炼厂向美国的油品出口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从环保上看今后也不会出现大问题。无论执政的委内瑞拉领导人对美的政治态度出现偏左或偏右的何种变化,他都不能改变美国是其首要贸易伙伴、也是其经济支柱石油出口的首要对象的事实。从中长期尺度看,其国家利益要求他不但不能限制而且必需保障对美出口。他丰富的常规油和重油(奥里乳油)是出口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南美洲产油国中变数或影响最大的是巴西。他由该区最大进口国已变成世界重要石油出口国[4](变成上角标)。目前他己有专门的管道和码头大量向美出口燃料乙醇。在近期将出现的大规模出口时也绝不会忽略距离最近的大市场美国。总之,从石油市场角度看北、南美洲确实是美国近旁的稳定的供应区。

按表5所载2007以来年非洲在美进口中的份额己超过中东。需要持别提到的是西非,非洲三大区中与美国进口关系密切的恰是增长最快的西非。基于产油国增多和多数国家产量(特别是海上)快速增长,西非对美石油(几乎全为原油)出口亦快速增加。笔者计算,以经济发展较正常的2001-2007年计,对美出口由6810万吨、占11.87%提高到9610万吨、占14.30%,其年增率为5.91%。可以之对比的是中东,其同期向美输出石油(亦几乎全为原油)年增率为-3.65%。若无金融危机或其他因素干扰,双方各按此速度持续1年后西非对美出口量即大致与中东持平、2年即可明显超越后者。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顺便从中东出口角度看一下,可以说美国从来不是其出口的重点。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出口重点是欧洲(特别是西欧),在上世纪末期日本己大致与欧洲处于同等位置,再加上亚太其他石油输入国,中东向东的出口早已大于其向西的出口[6](上角标)。按《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到2009年中东向大西洋区的出口仅占25.97%;向亚太区出口中除日本占19.64%(超过了欧洲)外,中国和印度分别占11.29%和12.05%(皆超过了美国),可以说中东石油出口的大部份输往东亚和南亚(表8)。

3.美国石油进口地区构成变化的启示

3.1.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和石油安全

从本文论述中看出美国石油进口源区相对分散。2009年其排序前三名为:北美、中南美、非洲,前两名(G2)和前三名(G3)所占比例分别为52.86%和71.87%。在地区排序中越向前者与美国本土越近,运输越便捷安全(表5)。将其与主要消费国/地区的比较更能显示出其在来源多元化中的优越。按《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中国石油进口区的前三名为中东、非洲、亚太[7],其G2和G3所占比例分别为65.53%和81.12%。中国的石油进口运输距离漫长(特别是西非、南美)且途中潜在的风险较大。2009年欧洲石油进口区的前三名为独联体、非洲和中东,其G2和G3所占比例分别为68.18%和87.68%。众所周知,其从独联体和中东的进口在政治、经济上存在不少麻烦[8]。显然,在进口源区多元化和供应安全上中国和欧洲皆逊于美国。至于日本和印度,石油进口中中东分别占84.70%和70.49%,则可以说是在进口地区多元化上并不理想,但印度从中东和非洲进口还是比中、日相对便捷。

3.2.美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不高

传统和流行的观念总是强调西方对中东石油的“掠夺”,再加上美国对中东这个富油区横加干涉甚至屡次动武,造成美非常看重并依赖中东石油的印象。数据表明,仅只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较短时期内美进口石油中中东占20%以上,且其在近年大幅度降低着。美国主要进口源北美、南美(包括代用油品)、非洲的石油潜力巨大和产量快速的增长表明他们将持续挤占中东在美(甚至包括欧)进口中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海上油气、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的强大势头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石油进口量将会持续走低,而那时距离遥远且环境动荡的中东石油将更容易受到削减,历史上已多次验证了这一点(如1985年中东原油和石油进口占美国份额分别降到7.99%和6.26%)。从已改变的世界地缘油气和地缘政治格局出发人们不禁怀疑:当美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时,他真的会对与其本身关系并不很大的事而“以命相博”吗?在对其国家利益有重大负面影响时,他真的还在“为中东石油而战”吗?

3.3.世界石油贸易的重点将继续向东亚、南亚转移

对美国及其石油贸易伙伴的全面分析使我们更具体更深入地感知世界地缘油气的变化。从需求方来看,20世纪中期占一半以上消费量的欧、美在经历了上世纪后期的起伏和“滞胀”后,石油消费量和占基础能源比例已先后进入双双下降。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从中东的进口量超过欧洲为标志,东亚和南亚伴随其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猛升[9](上角标)。以亚太加中东占世界原油消费量比例计,1994年为31.30%,15年后的2009年为54.46%。2009年亚太、美国和欧洲三大消费区原油消费占全球的比例依次为31.07%、21.71%和17.45%。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契机,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超过经合组织,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在发展势头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总趋势更加明朗。按国际能源署(IEA)2010年6月对2009-2015年的预测: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均以-0.7%的年增率下降,非OECD国家将分别以3.5%和5.1%的年增率上升;以需求量计到2013年非OECD国家将首次超过OECD国家,2015年前者将占全球需求量的52.4%[10](上角标)。与之相应,世界石油进口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倾斜的特点也会更突出。

石油安全对输出国和消费(输入)国来说有不同的含义。对前者说,要求以合适(最好偏高些)价格不受干扰而安全运达输出国。对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的中东石油[6]来说,作为其经济支柱的原油出口由向苏伊士以西转变为向其东,这是个影响巨大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近年来中东大规模发展炼油-石化产业,其产品也必然以亚太区为主要市场。他们已注意到上述进程,但显然还没有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原油出口中的“亚洲溢价”就是其表现之一。形势所迫,中东的决策者正希图与亚洲国家(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合作以互利结果共同完成这个大转变。对于原油生产和出口急剧上升的非洲和南美来说,传统的欧、美市场己无法满足其出口要求。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国家策略上都要求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以中国的首的亚太区则是其主要开拓对象。这一趋势甚至影响到资源潜力丰富的加拿大。总体上看,上述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显然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和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892

[2]齐铁键,墨西哥石油公司“载枷”难舞,中国石油石化,2007,(16),44-45 

[3]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09/2010,北京: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2010,208-210

[4] 张抗,多元发展的巴西石油工业及其启示,世界石油工业,2010,17(4),28-33

[5]林卫东、陈文学、熊利平,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石油实验地质,2008,30(5),450-455

[6]张抗,对中东石油发展前景的预测,国际石油经济,2008,16(9),28-32

[7]张抗,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9,17(6),17-21、44

[8]张抗、张艳秋,欧洲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启示,中外能源,2009,14(4),7-11

[9]张抗,亚澳地区油气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外能源,2009,14(12)8-15

[10]国际能源署,2015年前非经合组织石油需求将超过经合组织,世界石油工业,2010,17(5),12-17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