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石油对外依存度映射中国能源安全忧思

石油对外依存度映射中国能源安全忧思

2011-01-30 00:19: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代松阳  

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2.1566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3.7%,创出了新的历史纪录。预计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

中国经济的巨轮正以全世界都无法想象的速度长风破浪的疾驰,对于石油需求的胃口正变得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印证,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隐患。当中国拥有着全世界为之欣羡的“中国速度”的同时,以石油对外依存度为核心的能源安全风险也正在暗中发酵。

石油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

国家统计局近期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我国原油产量达1732万吨,同比增长11.88%。1-11月份中国原油产量累计达到1.86亿吨,同比增长6.65%。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国内原油进口量达到2.1566亿吨,同比增加19.8%,其中11月进口量2091万吨,环比大增28%。而前11个月出口原油279万吨,却同比减少40.8%。两增一减的数据足以说明:我国石油进口量正以“超速度”向上冲刺。

回顾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对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始终贯穿着改革开发30年经济发展的历程。

将时间拨回到1993年,当中国耀眼的经济成就开始表现出蓬勃的苗头之时,这个庞大而粗放的经济体就已经走到了能源拐点——1993年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在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石油进口量开始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递增,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1993年的6%一路攀升。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452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2%。到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7%,2008年为49%。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进口石油超过了全年消费量的“半壁江山”,原油对外依存度也首次超过了50%的敏感警戒线。

50%并不仅仅代表一个整数关口,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一旦超过这一警戒线,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而更令人担忧的还有未来,中国经济依旧在高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仍然在大幅膨胀,在国内增产越来越接近“天花板”的背景下,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的预期只会更加恶化。

从国内石油生产供应层面看,中国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因此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预计2010年和2015年中国原油产量将分别达到1.77亿吨~1.98亿吨和1.82亿吨~2.00亿吨,呈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预计为1.81亿吨~2.01亿吨,然后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按照目前的国内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2030年国内所需的石油量分别为5.3亿吨和6.5亿吨。而未来国内石油产量的峰值产量也不会超过2亿吨,这意味着所需外部石油进口量将越来越大,2020年、2030年国内供需缺口分别为3.36亿吨和4.88亿吨。在中国的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攀升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突破50%的安全线已远远不是尽头,在不久将来,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60%、70%,甚至会更多。诸多研究也都在印证着这一逐渐增大的风险。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指出,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与石油对外依存度相伴的是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单一集中所带来的巨大潜在风险。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分别占其全部进口的45%和30%。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到2015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至少占70%以上。中东地区因为富含全世界石油储量的大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时爆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偶发战争,极易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中断,这对于庞大石油需求的中国来说,影响是致命的。另外,中国从中东和非洲海上进口的石油,80%途径马六甲海峡,这一单一性海上运油通道,海盗猖獗,政治角力因素暗流涌动,一旦该通道被封锁,就等于锁住了中国经济的咽喉和命脉,“马六甲困局”也成为中国能源安全领域一道暂时无法破除的命门枷锁。

石油安全关乎经济发展命脉

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石油危机,美国大量汽车荒废在车库中、众多卡车司机失业的惨痛教训仍在眼前,当时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和政治封闭环境的庇护,对于那次石油危机体会并不深刻。但时过境迁,今时已不同往日,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近几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新增汽车保有量当之无愧成为全球第一,每一部车都是一只“油老虎”,中国对于“工业和经济的血液——石油”的渴求已经到了望穿秋水的地步。试想,如果未来一旦再次爆发石油危机,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会首当其冲,中国经济也将因为全国范围的油荒遭遇致命性的打击。

在这场百年未遇的金融海啸袭来之时,人们本以为在经济危机中低迷起航的中国经济,会使得中国对外依存度突破50%这个标志性年份推迟来到。但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经济低开高走,画出了一条“V”形复苏路径,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工业的同步反转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困惑,能源供应能否跟上未来经济持续的脚步?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在资源的密集投入、工业化以及高速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对石油等基础性资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但与中国的庞大石油需求不对等的是,中国完全没有掌握石油的定价权。当买方没有任何定价议价的能力,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巨大悲剧或许未来又将在石油领域重现上演。

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石油价格已经走上了不断上涨的主升浪,2009年的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虽然将国际油价从147美元打落底谷,但这一偶发性的系统性危机无法掩盖石油价格长期上涨的未来趋势,短短1年时间,国际油价已经从35美元以下恢复上升至90美元关口,随着石油需求的不断膨胀和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加之石油定价标的美元的不断贬值和国际金融投机炒作的猖獗,世界石油市场重新步入100美元之上的高油价时代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未来,所谓的高油价时代其本质已经是又一次全新的石油危机,而一旦这场高价能源危机真正爆发,身居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当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09年就已经突破50%、2010年将达突破55%的时刻,关于国内汽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场景早已出现。随着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断深化,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的步伐正越来越快,在国际油价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所谓接轨,代表着国内油价已经步入“大涨小跌”的危险通道。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一项研究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拉低中国经济0.8个百分点,而同时增加通货膨胀0.8个百分点。假如国家油价和国内油价一旦形成同步的连锁反映,中国的工业经济基础将遭受摧毁性打击,而输入性通货膨胀也将直接威胁国内社会稳定的根基。这种风险是万万不可小觑的。

如何应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之忧?

中国石油的现状和预期说明,中国石油安全日益脆弱,而且弱化速度异常快。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在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国将50%-60%以上的石油需求放在对外进口环节,经济安全风险十分巨大。尽管目前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要比中国高,但美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已经到达峰值,而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依然很大,国内石油生产量却已经到达峰值,这意味着中国石油以后的消费增量,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用不了多久时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必将会超过美国。

不同程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石油安全战略。换句话说,对外依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石油安全战略的布局:当对外依存度较低,如处于l级或2级时,针对石油安全的重点应该是关注其发展趋势,拟采取的措施以中长期效用为主;而当对外依存度达到4级或高于4级时,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效用,以确保石油战略安全。

面对当下越来越严重的石油安全风险,中国应该加强国内资源开发,立足国内资源安全,加大走出去力度,最大限度分享境外资源。

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就资源总量来说,中国属于中等资源国家,不像海湾地区、俄罗斯、墨西哥湾等那么丰富,但是又不像日本等国家那么稀少。根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拥有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255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总体资源量还算丰富。要千方百计内部挖潜,发挥大陆近海的协同效应,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同时针对石油供应的突发事件,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来防范石油供应中断风险。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建立了发达的石油储备体系,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均达90天以上。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的长期石油战略储备应该考虑至少90天,将储备规模动态化,既满足本国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减少大规模的石油储备引起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要继续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虽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50%,但这并不表示我国石油安全就已经受到极大威胁,任何一个石油进口国家,只要它的石油来源稳定可靠,就能很好的舒缓石油安全的威胁。在此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从多途径获取海外权益油,无疑是避免中国石油依存度不断攀升对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应对之策。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全方位、大手笔、多形式地参与海外石油的权益获得了明显成效。譬如2009年进口原油中,海外权益油就超过千万吨。从而在保持进口原油来源多样化,以改变纯粹购买局面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同时,还要应积极开拓多种油源,发展多种输油渠道,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管道的建设,对于缓解石油来源多度集中的安全风险以及海上石油运输的马六甲困局,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关键作用。

除了国内外两个石油市场的统筹之外,从根本上看,保障石油安全的终极方式,是降低工业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无论是从缓解中国石油安全风险的角度,还是从未来的能源战略安排考虑,积极寻找石油替代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变中国当下的能源结构,是保证中国未来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长治久安的治本之方。而在增加资源、优化利用结构等诸多措施中,节能降耗无疑也是保证石油安全的一项宏伟工程。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