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1913年,英国海军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动力时,时任海军上将的邱吉尔就提出了“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这一迄今仍未过时的能源多样化原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曾说,“一滴石油相当于我们战士的一滴鲜血”。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世界大战中,能源跃升为影响战争结局、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正是要直面能源安全问题,共同研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发展历程,总结、交流经验,谋划、开拓未来。今天,我们的宗旨是主张加强国际能源的合作而不是对抗,主要有三个问题: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对照历史,我们注意到,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呈现出与历次石油危机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它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而是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等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
首先,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巨大压力。自2002 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驱动力的。据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到2030 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还将增长50%,达到每日1.3 亿桶。由此可见,能源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
第二,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威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世界只有一个石油市场,2/3 的石油交易都通过市场贸易进行,因此,国际油价历来是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关注的焦点。2000 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今年4 月21 日甚至一度突破每桶75 美元,引起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形势的担忧。油价持续走高的成因复杂。除了上述石油供求关系紧张的原因外,还有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局部战乱、伊朗核问题局势紧张等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并在高位运行达数年之久,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何应对能源问题的新发展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第三,围绕着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中东是全球石油最富集的地区,历史上围绕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可以说,历次中东战争都有能源争夺的背景。“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区域,石油生产和供应不断受到威胁。因石油储量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的里海地区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多,围绕该地区石油管道走向的竞争已经浮上水面。其他主要能源产地也出现动荡迹象。近年来,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常与能源产地安全问题相提并论,共同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运输要经过六条重要的海峡或运河,这些运输通道被称为“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1956 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便是英法欲夺回被埃及收为国有的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每年通过船只约5 万多艘,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此处。近年来该海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再度凸显。
第四,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虽然1997 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截止至2005 年底,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反而比8 年前高出了16%,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若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以史为鉴,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上世纪70 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当前的国际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各国经济运行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称,国际油价若在一年内上涨10 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因此降低1 个百分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围绕着世界能源主产地和通道的战略竞争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关系将更加复杂化,并有可能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甚至引发军事冲突。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是维护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能源安全问题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 年实现GDP 比2000 年再翻两番。经济发展需要以能源发展作为保障。我国能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自1993 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5 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19 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比例过高。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生态环境面临很大压力。为解决能源安全这一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中国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2004 年制定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保障能源供应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鼓励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20 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除继续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提高从俄罗斯、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进口石油的份额。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在努力解决自身能源问题的基础上,中国还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2004年10 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9 次APEC 能源工作组会议上,中国联合日本和泰国,以能源工作组的名义共同发起以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主题的《凯恩斯倡议》,对本地区的能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5 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这对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还积极与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国际能源机构合作,促进国际领域的能源合作与对话。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维护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事实表明,对中国能源发展的怀疑与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据中国官方统计,2005 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为22.2 亿吨标准煤,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为20.6 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为93%,高于西方国家平均70%的水平;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目前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0.9 吨油当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是美国人均的11.5%;从石油消费量来看,即使在中国石油消费量大增的2004 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1 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左右。而美国石油消费量为9.38 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25%,是中国的三倍。当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不到1.49 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左右。而美国石油净进口量为5.9 亿吨,是中国的四倍。无论是从能源自给率、人均能源消费量还是从石油消费量来看,中国对世界能源安全都不构成威胁。
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应对新的挑战,共建能源安全是21 世纪世界发展的共同议题。当前,世界能源安全形势日趋紧迫。加强能源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第一,鼓励能源产业投资,扩大世界能源供应。在本世纪上半叶,化石燃料仍将是能源消费的主流。然而,世界能源生产及供应已经出现油气行业勘探和开采投资不足、海运及管道运输能力遭遇瓶颈、炼油能力迟滞不前等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其石油产量并没有猛增,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所预计,要使伊石油产量恢复到1978 年日产350 万桶的高峰,还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资。伊朗石油部副部长侯塞尼安表示,到2010 年伊朗的石油工业需要增加投资1500 亿美元。在今年2 月召开的八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上,各国能源部长们已经提出为能源投资提供便利、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油气管道运输等建议。各国改善投资环境确保投资增长,加强在能源开采、运输和加工方面的投资,是当前提高能源供应量、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形势的切实可行之策。
第二,加强国际组织作用,完善能源安全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应对石油危机而建立的石油安全体系已经表现出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太适应的迹象。例如,过去二十几年来,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造成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这种不平等的价格,即“亚洲溢价”损害了广大亚洲国家的利益。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成为主要的能源进口国,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安全保障是一个新的课题。此外,目前的能源安全体系对采取措施平抑油价难以达成一致。国际能源署战略石油储备应急启用计划仅在1991 年海湾战争前夕和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启用过两次。许多国家呼吁能源安全体系应更加灵活,保障包括能源运输、市场定价在内的整个能源供应链安全。加强国际能源组织作用,完善世界能源体系已经势在必行。第三,促进各国能源合作,共建全球能源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家间联系的日趋紧密,各国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而保证自身的安全。在全球能源消费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新兴消费大国之间,虽然在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方面存在多方面竞争,但在维护国际市场稳定、开发新能源、节能以及环保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对话,少谈一些“威胁论”,多进行交流,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能源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使用的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只是在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才被大量使用。目前,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比较洁净的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能源安全政策的核心内容。然而,受地域、时间、技术和资源多寡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上述能源在大规模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快能源研究步伐、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走能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类已经进入 21 世纪,妥善应对新的挑战、共建全球能源安全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让我们广泛交流,加深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寻找一条适合人类发展的能源之路。
作者简介:熊光楷,1939 年3 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人。1956 年7 月参军,1992 年11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2000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6 年1 月至2005 年12 担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