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解放军走出来的石油工业实干家宋振明

解放军走出来的石油工业实干家宋振明

2012-05-29 22:31:00 中国能源网

宋振明,1926年生于河北省馆陶县一个贫农家庭。宋振明12岁时就是抗日的“小八路”,跟随部队辗转南北,身经百战,敌人打在他腿上的子弹一直留在他的身上。他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宋振明历任我军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安康军分区干部部副部长等职。解放以后,他先后任玉门矿务局运输处处长、采油厂厂长、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大庆党委书记、石油化工部副部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原油田会战领导小组组长等职。1980年因“渤海二号”沉船事故被解除石油部部长职务;后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6月13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逝世,享年64岁。

宋振明12岁参加革命,在石油工业战线上奋斗了38个春秋,从一个小八路,成长为共和国的部长。他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一位优秀领导干部,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实干家,在石油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努力奋斗,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付出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1926年,宋振明出生在河北省馆陶县西河寨村的一个赤贫家庭,1938年12岁时就参加了范筑先领导的“抗日少年先锋队”,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1942年16岁时入党。参加过攻克广平县、沙河县、馆陶县等对日伪的战斗和多次对日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营教导员。

1949年7月在陕西“扶眉”(扶风县、眉县)战役中,胸腿两处负伤,成为“二等甲级残疾军人”。1952年,26岁时他任安康军分区十三团副政委、代政委,7月,13团调归19军57师。8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13团改为第3团,宋振明任3团代政委。从此,宋振明作为人民解放军第57师13团的代政委,与57师全体官兵一起脱下军装,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石油人,他从此跨入了石油工业行列,谱写了他为石油工业奋斗的人生篇章。

57师改编为石油师后,对下属的3个团,按照时任西北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同志的意见,1团从事石油钻探工程;2团从事油田基本建设;3团从事石油汽车运输事业。这对于石油师官兵来说,都是崭新的工作。

宋振明和时任3团团长的王有常同志一道,带领一千八百多名干部战士开始了新的征途。对于从来没有摸过车的广大官兵来说,要学会汽车驾驶和维修保养,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宋振明和王有常同志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把一支刚刚经过改编的战斗部队引上了汽车运输之路。首先是进行了政治动员,讲清石油工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运输团的任务及改编的目的意义;其次是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第三是针对受训人员多、教练车少的矛盾,采取三部制的教学方法,人换车不换;四是改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生互教互学,扩大学习效果;五是干部带头刻苦钻研。宋振明首先带头学技术,学驾驶,给广大官兵做出了榜样。经过五个多月的学习培训,一千二百多名官兵取得了驾驶执照,成为新中国石油汽车运输事业的第一支生力军。

1953年7月,3团与西管局运销公司兰州总站合并,成立玉门矿务局运输处,宋振明任副处长,参加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由于玉门油田的产量不断提高,这支队伍担负起原油东运的任务,即把玉门生产的原油,经酒泉、张掖、武威,行程六百多公里,运至兰州的打柴沟火车站,再通过铁路运往大连炼油厂。原油东运,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条件十分艰苦,沿途要翻越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乌鞘岭,路况又很差,环境恶劣,经常飞沙走石,雨雪冰雹纷飞。刚刚领取驾驶执照的官兵们,由于技术不熟练,暴露了很多问题:事故频发,车辆损坏严重,被人称为“黄师傅开的老虎车”。玉门局为确保东运任务的完成,决定由宋振明兼任原油东运大队大队长和党总支书记,以加强东运工作的具体领导。宋振明到任后,深入实际,深入现场,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中队设专职指导员的制度。加深技术培训,亲自总结司机赵仲三安全行驶70万公里的经验,大张旗鼓地在全大队宣传推广,并制订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开展10万公里安全驾驶员竞赛活动,很快见到了效果。三年下来,完成了东运原油二十二万多吨的任务,受到上级嘉奖。宋振明是新中国石油汽车运输事业的开拓者。

1955年末,玉门局为了加强采油工作,调宋振明任采油厂党委书记兼厂长,这又是一项新的任务。在到任后的职工大会上,他只说了几句话:“我以前是把方向盘的,现在搞采油,一点也不懂,要好好向大家学习。”他深入油井、泵站和生产现场,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很快了解和熟悉了采油生产过程,树立了薛国邦和陈灼华两个采油队为样板,推广他们的经验,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他尊重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猛攻清蜡关,保证油井增产。他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取得丰硕成果,在玉门市第一家举行了双革展览。他重视管理工作,加强油井管理,制定了“四洁、三化、四定、三清”等井站管理措施,见到显著效果。他重视工人技术教育,要求采油工人做到“四知”、“六会”、“六精通”,提高了采油工人的技术素质。他鞭挞官僚主义,痛斥做官当老爷,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去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善于把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光荣传统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严中有情,严中有爱,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是一个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提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号,又回到群众中去开花结果。

1958年,为了完成100万吨的原油生产任务,他提出“背上铺盖上前线,24小时抓生产,坚决完成100万,到北京向毛主席把礼献”,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热情,当年完成了100万吨的任务。

1959年初,玉门发现了鸭儿峡新油田。宋振明被任命为鸭儿峡前线指挥部指挥兼党组书记,领导大家开展了把日产搞到1700吨的夺油大战。正当全体职工奋力拼搏的关键时刻,一场大雨引来山洪暴发,瞬时就冲毁了大片房屋、油井、油罐等基础设施,生产处于瘫痪。在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宋振明指挥若定,日夜顶在前线,组织广大职工奋力抢险,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全面恢复了生产,安顿好了职工生活。这一年鸭儿峡油田生产原油三十五万多吨,日产达到一千六百多吨,是投产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单位。当时我国石油工业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矿的老君庙和鸭儿峡两个油田,1959年全年的原油产量达到140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近50%,顶起了石油工业的半边天。

1964年,中央表扬了大庆,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此时宋振明已不兼任生产办公室主任。他协助时任会战工委书记兼指挥的徐今强同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指示,提出“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大庆怎么办?”广泛发动群众,用两分法为武器,大找差距,一下子就找出了一百二十多万个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清醒了头脑,找到了不足,使大庆油田又进一步得到发展。这就是彪炳大庆史册的“靠‘两论’起家,靠两分法前进”。

宋振明有着开拓进取、从不满足现状的可贵品质。他常说,一个领导者,心中要有革命的怒潮,胸中要有翻不完的波涛,要不图安逸,不图享受,奋发图强,有雄心壮志,要不当老二争第一。他协助今强同志在1965年提出大庆向科学技术进军,实现“两高两发展”(高速度、高水平;发展新工艺、新技术)。他深入动员,具体落实,亲自组织革新展览、技术庙会,提出要搞大名堂。搞出名堂要像解放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送猪劳军的办法—样,“大名堂吃大猪,小名堂吃小猪,没有名堂就看着别人吃猪。”这些生动的口号和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造热情,使全油田获得丰硕的技术革新和研究成果。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他还积极推行和落实技术练兵活动,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

宋振明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抓队伍,抓干部,抓班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提出:“队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班子行不行,先看前两名”,他在大庆领导干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亲自总结主持制定了“大庆领导干部革命化的一些具体做法”,共10个方面80条。

他贯彻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参加劳动,实行“三定一顶”的指示,身体力行地在6—24井坚持顶岗劳动。“文革”后,在他主持大庆全面工作期间,仍坚持这个传统,提出“一跟三同”(领导干部每月要到基层跟一天班,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到“四个公开”(在领导班子中,干部之间要实行思想、工作、缺点、生活公开),充分表现了他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他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个人说了算,讲求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热情帮助,体贴入微。他赏罚分明,做法得体。要求工人做到的,干部首先要做到。他要求干部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讲实话,“错在工人手上,责任在领导身上”。

宋振明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技术干部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热情支持技术干部的工作,对有缺点错误的同志,热情进行帮助。他和技术人员广交朋友,建立起亲密而融洽的关系。他还自己带头努力学习业务技术,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宋振明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毛主席教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针。他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和广大职工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宋振明学习刻苦认真、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抓典型,树榜样,抓两头,带中间,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大庆树立的许多闻名全国的典型,都有他倾注的心血,其中有许多是他亲自调查研究、培养教育的结果。

1966年下半年,徐今强调走,大庆的实际工作由宋振明主持。正当他谋划大庆进一步发展时,“文革”动乱来临。他横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蒙受了极大的冤屈。被错划为大庆“头号走资派”,错误批斗达一千多场次,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在残酷斗争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他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人民事业必胜的信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推功揽过,保护干部,铮铮铁骨,宁折不弯,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文革”动乱给大庆油田生产带来严重破坏。周总理曾三次点名让宋振明出来工作,他才得以复出。他是大庆工委中解放最晚的领导干部。

1971年,宋振明终于被解放了。面对油田严重的形势,他和其他被解放的干部一起,按照周总理“要恢复大庆两论起家基本功”的指示,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顶着各种压力,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改变油田“两降一升”(即:油田压力、产量下降,含水上升)的被动局面,恢复油田良好的开发形势,他团结广大技术干部和职工,坚持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开展油田地下情况大调查,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逐渐恢复生产管理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继续提倡“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不断推进企业整顿工作。他坚持恢复大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启发广大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好后进职工的转化工作,激发起群众的生产热情,使油田生产的正常秩序得以逐步恢复。

1973年,按照周总理和国务院的指示,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决定开发喇嘛甸油田。要求在两年内建成8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这又是一场时间紧、要求高、场面大的会战。刚被解放任命为大庆党委副书记的宋振明,排除多种干扰,组织领导了这场会战。他针对“四人帮”搞的“抓生产就是惟生产力论”的谬论,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理直气壮的提出了“四个大干”的口号(即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大张旗鼓地开展大树标兵,表彰先进的活动,树立了“钢铁钻工”吴全清、“学习铁人的带头人”屈清华、“继承铁人精神的好队长”高金颖等十大标兵,使整个油田又呈现了一片轰轰烈烈的喜人局面,把“四人帮”颠倒的是非又颠倒了过来。1975年,不仅喇嘛甸油田全面建成投产,而且带动全油田产量上升,当年生产原油达到四千六百多万吨,为缓解当时国民经济的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5年,宋振明已是大庆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按照时任石油化工部部长康世恩同志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国家能源紧张的局面,宋振明提出了“攻坚啃硬,再夺高产”。他发动全油田广大干部群众,并亲自动手,进行油田地下情况大调查、大讨论。在充分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切实可靠的资料数据,干部群众思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产上五千,稳产再十年”的奋斗目标,并制订了相应的规划部署和科技措施。这个产量在当时相当于全国原油产量的一半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实际生产原油5030万吨,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自此以后,大庆油田经历了几届领导班子,经过他们的努力,年产5000万吨以上已经连续高产稳产了24年,并跨入了21世纪。这不仅对国家、对中国石油工业贡献巨大,就是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也创造了奇迹。

1975年10月,宋振明被任命为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仍兼任大庆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中央提出要推广大庆的基本经验,加强企业整顿工作。

1977年4月,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召开,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全部出席。宋振明负责会议筹备工作,并在大会上作了“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走我国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的主题报告。接着,宋振明带领石化部“工业学大庆”检查团,奔赴全国各油田企业,推进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深入学大庆的活动,使各石油企业遭到“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的各项工作和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逐步得以恢复,整个石化系统呈现出了较好的政治和生产局面。

1978年3月,国务院进行机构改组,撤销石油化工部,成立石油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宋振明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他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开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了进一步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他深入基层,从调查研究入手,带领机关干部和技术专家,行程数万里,跑遍了全国各大小油田,对增储上产进行科学论证。他主持制定石油工业10年发展规划,深入分析石油工业现状,提出大力开展石油勘探,迅速增加油气产量,地震勘探必须先行,钻井速度要翻番。对老油田必须坚持调整、完善、改造、挖潜,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决策和部署意见。他主持制订的我国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两个工作条例,使各项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他发动群众,克服困难,使已开发油田保持稳产,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大关,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国家行列。特别是为了开拓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性资源接替地区,他率领石油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西北万里行,详细考察了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为了加强塔里木盆地的勘探,他亲自组织调集物探队伍,进行前期勘探工作,并在盆地南缘进行了探井钻井。他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并结合自身特点,促进其发展。为了肃清“四人帮”流毒,他大力推广大庆经验,发扬大庆精神,抓好各石油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调动了百万石油职工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对外开放,促进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他和部党组其他同志一道,做了大量开拓性、探索性的工作。他随同康世恩同志一起出国考察,认真吸取国外石油公司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提出了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见,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了准备。

宋振明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当他看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对石油队伍带来影响时,直言不讳地写出了《坚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需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两篇文章,上报中央和国务院,下发至各石油企业。这对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保证石油工业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当宋振明满腔热忱,积极谋划石油工业大发展之时,“渤海二号”沉船事件发生了,1980年8月,他被解除部长职务。但他为祖国石油事业拼搏、奉献的壮心未泯,离开部长岗位以后,一面进行总结反思,治疗疾病,一面积极要求继续为石油工业贡献力量。

1982年,国务院批准“中原油田生产建设技术攻关会战”,宋振明被任命为会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和领导这场对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会战。面对中原油田地下情况复杂、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多、难度大,工农矛盾又十分尖锐的情况,宋振明带着有病的身体,仍然坚持在会战现场。他抓住钻井工程的技术难点为突破口,树立和推广3277钻井队攻克六大技术难关的经验,提出开展“科学钻井年”的活动。

他依靠和发动广大技术人员,广泛与国内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并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攻克了物探、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和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地面建设等一系列技术关键,攻关会战取得了一百多项科技成果,基本解决了中原油田开发建设的技术难题。

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他根据大庆的经验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亲自主持制定了“岗位经济责任制”,在全油田进行推广,使企业管理出现了新的面貌。当时在中原会战地区,工农关系十分紧张,“你要油田,我要良田”,油田建设处处受阻,哄抢严重,剑拔弩张,甚至发生械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他一方面向广大职工讲清道理,发动大家支农;一方面深入村屯农户,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他踏遍了会战地区所有村屯,依靠各级地方党政组织,利用他在当地抗击过日寇的经历,讲清要像当年军民相互支援那样,促进工农的互相支持,努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开展“工农共建文明矿、文明村”的活动,他说:“工农本同根,‘两田’岂可分?共创双文明,四化贵齐心。”共建活动开展以后,大大地改进了工农关系,保证了攻关会战的顺利进行。工农共建双文明的经验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解决了技术关键,加强了制度建设,改善了工农关系,三年的攻关会战,使生产建设大幅度增长,油气产量比会战前翻了一番,原油年产量达到550万吨,天然气产量五亿多立方米,在中原大地又建成了一个大油田。宋振明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广大职工和当地农民群众中受到很高的赞誉。中原石油科技攻关会战结束后,宋振明即写信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继续为石油工业拼搏奉献,他在信中诚恳地说:“我在石油战线上工作三十多年,今后仍愿为发展石油工业继续出一点微薄之力,发一点余热。我12岁参军,战乱坎坷,幸存至今,现年已58岁,才疏学浅,别无奢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即可,一切听从党安排,当应躬亲尽力,力争保持晚节,以善始善终,笑见马列。”表现了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品格。 1985年,国务院在继海上石油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决定加快陆上石油对外开放的步伐,成立中国石油开发公司,调宋振明任总经理、分党组书记。

被病魔缠身的宋振明,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开拓性的工作。他按照中央关于“陆上石油对外开放要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方针”

的指导思想,运筹帷幄,提出了对外合作的九条原则,确定了“竞争、合同、精干、效益”的经营方针。他广泛与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和国家各部委联络,争取合作项目。在当时油价低迷,国外石油公司对投资南方石油持谨慎态度,陆上石油对外合作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宋振明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并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终于有几十家国外公司走进了共同探讨合作的大门,为陆上石油对外合作打下了前期的基础。

1988年,宋振明终因多种疾病,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就是在医院里,他仍然关心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关心着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想念着他的领导和上级。他还上书中央,写了“对原油大国的反思”一文,对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提出建议。李鹏同志批示:“很多意见是正确的,值得重视。”1990年2月,根据宋振明的请求,经组织批准转入大庆治疗。1990年6月13日,终因病入沉疴,无回天之力,年仅64岁的他,英年早逝,匆匆地离开我们走了。

宋振明高高的身材,气宇轩昂,又极富有鼓动才能,是大庆会战中的一名杰出指挥员,始终站在最艰苦的第一线。作为石油师中唯一一名从基层干部成为共和国石油部部长的宋振明,52岁的他出任石油部长,既是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改革开放、改进干部制度,使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人走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的一种象征,又是无数与他一起战斗和成长的新中国石油人的骄傲。

然而也许过去的历史太顺了,在他当上石油部长后不到两年时间,“渤海二号”事件出现了…… 身为石油部长的他,当时刚刚带着石油部31名部级领导和一批司局干部进行“西北万里行”回来,“渤海二号”就出事了,72条人命便搁在了这位年轻的石油部长身上。

“渤海二号”给当时的石油部和中国石油人带来的冲击之大,几乎是毁灭性的。首当其冲的是才上任不到两年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免去部长职务,其次是主管石油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石油工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康世恩被记大过处分。这样的处分决定,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对一向红旗飘飘、战功显赫的石油工业战线来说,这种打击是空前的,以往“一声吼,也能让地球抖三抖”的百万石油工人,此时一下在全国人民面前抬不起头来,受到的屈辱不言而喻。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石油工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成就的象征,他们从来没有哪一天、哪个时代不扬眉吐气过,即使是十年“文革”中,石油工人仍旧走到哪儿,就会香到哪儿。石油战线上有铁人王进喜式的英雄,有余秋里、康世恩这样的高官,据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石油战线出去当省市和中央各部领导的就有几十个,这在其他部门是不可能有的纪录,因而石油人在中国各界的影响力,在许多年里是被人羡慕和妒忌的事。

现在,“渤海二号”事故出现后,红了几十年的石油人内部仿佛出现了一次大崩盘——而在这之前的中国石油人始终“团结如一人”了几十年。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连一向不用动一下声色就能指挥石油千军万马的余秋里此刻说话也没几个人听了……

“渤海二号”事件中第二位受重大处分的是石油部部长宋振明(第一位是康世恩),他是因此次事故受到内心打击最严重的一位。宋振明在1978年被全国人大任命为石油部部长,时年52岁,到1980年8月因“渤海二号”事件引咎辞职,任部长不足两年。两年后,通过对打捞上来的沉船进行科学鉴定,才发现事故并不是石油部的责任,而是船体本身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1980年8月29日,宋振明辞职,之后10年,一直心情不悦,积劳成疾,于1990年6月13日病逝,终年64岁。宋振明在临终前,坚决要求回到他梦牵魂绕的大庆。“生为大庆人,死为大庆魂。骨灰埋大庆,何须立碑文。”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振明让他的战友们、工友们扶着将当年他与大家浴血奋斗的大庆会战场地一一重游,并在病榻上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万人广场作证》——

我又一次回到

朝思夜想的大庆。

大庆的水甜,

大庆的人亲。

对大庆的一草一木,

我都怀有深深的感情……

忘不了

在大庆这块土地上,

我度过了十八个春夏秋冬——

油井、泵站,

洒下了我的汗水;

荒原、小径,

留下我的足印……

我将美好的年华,

全部奉献给你啊,

亲爱的大庆!

……

宋振明去世后,大庆万人为他送行。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江泽民、李鹏、李先念、姚依林、宋平、李瑞环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 而他的大部分骨灰则按宋振明本人生前的遗愿,放在了大庆的7个会战著名纪念地,“好让我的灵魂永远伴着大庆”……

宋振明在石油部门工作38年,参加过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矿的建设,参加和领导过著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建设和发展大庆油田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石油战线上的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

他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在大庆石油会战期间,宋振明常年在第一线组织指挥生产建设,亲身实践并身体力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培养“铁人”式的职工队伍。

在当时油田生产和管理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他顶着各种压力,组织开展地下情况大调查,集中群众智慧,采取坚决措施,扭转了油田产量下降的被动局面,随后又组织干部和职工,制订和实施了原油年产量上五千万吨、稳产十年的规划方案,为大庆油田的持续稳产高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宋振明在主持石油部全面工作期间,带病行程数万里,走遍了全国大小油田,深入调查研究,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使我国原油年产量突破一亿吨,进入了世界主要产油国家的行列。 在主持中国石油开发公司工作期间,他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方针,积极探讨南方陆上石油对外合作方式和途径,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

宋振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石油工业奉献的一生。他那种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思想敏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格,他那种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刚正不阿、荣辱不惊的精神风貌,他那种开拓进取、富于创造、埋头实干、奋斗不息的工作态度,他那种襟怀坦荡、谦虚谨慎的高尚情操,他那种深入实际、关心群众、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优秀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给我们留下了精神美德,留下了功劳业绩,留下了清廉之风,留下了民心民意。他留在了广大石油职工的心里。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