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2009年净进口煤炭1.03亿吨以后,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净进口1.66亿吨。考虑到“十二五”期间煤炭需求和进口还会增加,下一步如何建立一个节约、清洁、安全、稳定、可靠的煤炭供应体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乃至“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进口量将逐年大幅度增加,预测未来20-40年内,我国煤炭需求的20%以上将依靠进口。我国煤炭需求的这一深刻变化,必定对全球煤炭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抢得先机,对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迅速占有和控制国外煤炭资源,做好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布局。
一、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是确保我国煤炭供应的必然选择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储采比仅为48,而世界平均储采比为147,俄罗斯大于500,美国为234,澳大利亚为210,南非为190。我国还存在煤炭资源、产煤地区与消费地区不均衡性分布、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
1.我国煤炭资源与主要消费区域不均衡性分布矛盾加剧,必须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中国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全国分成煤炭调出区、调入区和自给区三个功能区,总体上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目前,全国主要产煤省份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快速发展型,包括晋、陕、蒙、宁、皖、黔六省区;第二类适度增长型,主要是西部的新疆、甘肃、青海和云南;第三类稳定发展型,增长的潜力不大,分别是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四川、重庆;第四是维持或下降型,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包括辽宁、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和广西;最后是退出型,如广东、浙江,还有北京,这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逐步退出煤炭生产。广东在梅州矿难以后,就下决心退出,煤炭需求可以从印尼、澳大利亚和越南进口,海运成本甚至比自产还低。
我国煤炭1万多亿吨的保有资源量中,90%以上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未来煤炭消费增量的70%也将倚重这一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等)是主要的煤炭消费区(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70%以上),但其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3.6%。这种资源禀赋、产煤地区和经济布局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煤炭供应格局。由于列车运量小、运距长,西部地区煤炭到达东部消费市场的销售价格中运输费用占50%以上。从国外进口煤炭,可利用大吨位船舶直接海运到我国南方港口,费用较低。所以,加大开发国外煤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煤炭资源产地与主要消费区域不均衡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确保煤炭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2.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煤炭大规模开发的矛盾突出,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太行山以西是我国煤炭资源的富集区(蕴藏着我国90%的煤炭资源),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6%,气候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尽管煤炭储量很大,但在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双重约束下,我国煤炭年最大有效供应能力只能达到35亿吨左右。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煤炭大规模开发的矛盾,必须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有利于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我国东部地区煤炭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必须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我们经过研究预测,2010-2030年期间,我国煤炭需求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30年煤炭需求量将接近40亿吨,而我国煤炭最大供应能力为35亿吨,约4亿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供需缺口将由2005年的6.7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13亿吨、2030年的16亿~18亿吨。这些缺口量如果全部从西部调入的话,仅基础设施一项,在2020年前就需至少再建7条亿吨级运煤铁路专用线以及相应的港口。而从国外进口煤炭,则可以弥补部分供需缺口。
从运距看,从秦皇岛港到广州港为1500海里,从广州到印度、印尼、澳洲分别为1600海里、1800海里和3800海里左右。因此,加快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步伐,对于缓解东部地区的缺煤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二、目前是获取国外煤炭资源的有利时机
目前国际能源市场竞争的焦点是石油、天然气,受油气供需紧张的影响,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扬,需求增加,煤炭资源的开发也倍受关注。但与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在价格比较、资源获得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是大规模控制和开发国外煤炭资源的大好时机。
1.煤炭价格与其它能源相比处于相对低位,可以较小代价获得大量国外煤炭资源。尽管近几年国际煤价不断攀升,但煤炭价格与其他能源价格横向比较,仍属较低水平。据测算,按等值热量的价格计算,煤炭大致是石油和天然气的1/2~1/4。相应的国际煤炭资源、资产购置成本也较低。我们认为,目前世界煤炭价格仍处于上扬期,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运用市场手段迅速占据海外资源。
2.一些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开发煤炭资源获得发展,为我国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藉此提高本国煤炭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如蒙古国已探明煤炭储量约500亿吨(含部分焦煤资源),而目前开采的17处煤矿的年总产量不足500万吨;越南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400多亿吨,主要煤种为无烟煤,井工开采30万吨以上的矿井不足30个,开采工艺比较落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资源丰富,赋存条件好,世界煤炭巨头在澳大利亚都拥有很多煤炭资源,该国煤炭资源的购并一向比较活跃;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大煤炭出口国,储量丰富,主要煤种为优质动力煤,印尼井工开采技术和经验比较落后,而且煤炭工业基本建设资金也极为短缺,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扩大开采规模;还有朝鲜及非洲的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炼焦煤和优质动力煤资源,是煤炭开发的处女地,这些资源正是我国大量需要的。因此,应抓住这些国家谋求发展的难得机遇,通过风险勘探、收购、兼并、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取这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做好我国国外煤炭资源的战略布局和开发准备。
3.我国一批大型企业已基本具备开发国外煤炭资源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煤炭、矿业、电力企业发展迅猛,实力雄厚,已基本具备了开展国际合作、国外开发的能力和实力。我国煤炭企业掌握着各种复杂条件下的井工开采技术。我国最深的矿井已达1500多米,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最大开采深度为300米左右。井工开采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煤炭资源竞争的最大优势。纵观世界排行前10名的煤炭企业,他们都是在国际煤炭资源并购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煤炭消费国,我国大企业直接参与国外煤炭资源开发,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实现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减轻国内资源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加快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化解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国内大企业开发国外煤炭资源
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敏感度高和时效性强的复杂工程,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需要企业和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
1.建议国家实行国外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备案制。
国际煤炭资源开发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必须反映迅捷,及时决策。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家可对有实力、具备境外资产管制能力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授予一定额度的境外自主投资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筹融资优势和良好的资信条件,采用参股、控股、独资等多种方式,抢抓市场机遇,把握投资机会,尽快控制国外煤炭资源。
2.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开发国外煤炭资源创造条件,加强监管。
煤炭资源开发投资规模大、回报时间长,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都不容忽视。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要帮助企业研究东道国的资源开发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多边投资担保协议,规避投资风险。同时,政府和企业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约束,促使企业强化风险意识,科学管理,控制投资成本。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协作,一致对外,把国内的巨大市场需求转化为对外谈判的筹码,争取最大的投资效益。
3.开发国外资源要抓住重点,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
收购控制国外煤炭资源,应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亟需的炼焦煤和优质动力煤等战略资源为重点。
对不同国家要采取不同方式。如对澳大利亚等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可采用收购兼并、资本运作等方式实施控股和参股控制资源;对印尼、蒙古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可通过修建铁路、投资建矿、技改扩能等方式控制和开发煤炭资源;而对于非洲等尚未开发的国家则要抓住中非高层论坛创造的大好机遇,结合对非援助,进行风险勘探,搞好资源储备,为大规模开发做准备,通过煤炭开发,实现合作共赢,促进非洲经济发展。
4.鼓励国内企业在国外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
这样企业既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经营领域,发展当地经济,帮助东道国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减轻国内环境压力和运输压力。
5.开发海外煤炭资源要低调,重实效。
近年来,国外经常有人借中国购买资源炒作“中国威胁论”,国内也有一些机构和媒体大肆炒作,使不少并购项目受到影响,有的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购买国外煤炭资源要低调进入、严防炒作,以免引发国际上一些不利舆论或出现哄抬价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