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依靠科技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应对气候变化

2007-09-24 23:42:00 中国能源网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0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首次把气候变化作为安全问题进行辩论;6月份召开的G8+5峰会第一重要议题也是气候变化;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把气候变化列为全世界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就在于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外交问题。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发展空间。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中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中国正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益,使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十多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2006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表明国家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放到了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科技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历时4年编制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去年12月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为了有效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联合14个部门共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及其对科技工作的迫切需求;二是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三是《专项行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四是重点任务;最后是推动《专项行动》实施的保障措施。

《专项行动》的实施将遵循四个“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技术突破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布局与分工实施相结合。

《专项行动》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要实现的六大目标: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气候变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战略与政策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显著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显著增强。同时,《专项行动》还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需求,《专项行动》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重点研究任务:一是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二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三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

为了保障实现《专项行动》确定的目标,《专项行动》提出了六项措施:第一,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第二,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建设;第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第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第六,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气候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技术转让,发起举办“气候变化与科技国际论坛”。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发布和有效实施,必将对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对国际社会保护全球气候的共同行动做出我们的贡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采用新技术,既是节能减排,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能源,这既是中国自身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的需要。

(一)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的持续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监测、预测和预警,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需要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关键行业、敏感脆弱部门和地区、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能源安全、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气候变化未来国际制度安排、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等方面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科技工作的支撑。

(二)持续的科技支撑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是长期任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从事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以及各种减排技术更是长期的科技工作重点。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不仅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专门从事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细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都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建议进一步细化这些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大家目前关心的太湖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控制、城市生活污水控制都有责任主体,而湖中生态修复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如果企业介入作为责任主体就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来扶持,特别是对那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这些政策措施应该是系统化的,既要考虑到可操作性,更要考虑到各个环节的配套和协调。

(四)充分利用好国际合作渠道,发挥清洁发展机制的作用

清洁发展机制(以下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CDM项目可以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履行他们减排温室气体的部分义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这对广大企业来讲是一种激励机制。对这种机制,我们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合理利用,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CDM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

(五)实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民参与行动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材,普及相关知识;要通过各种媒体介绍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介绍由于气候变化带来近期和长期的影响;要号召公众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鼓励公众监督各种浪费行为和违法排放;要通过全民参与行动,将国家政策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利用高科技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形成巨大的高科技产业市场。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大力节能减排的契机,努力成为研发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主动投入,掌握先进技术,赢得市场,获得回报,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

科技部一贯重视通过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来促进其产业化工作,“十五”期间共投入数十亿元,“十一五”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通过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政策,全方位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发展节能型新能源汽车就是促进实现“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新能源汽车曾走过弯路,但在观察了很多先进国家所做的一些探索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推动节能型新能源汽车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的引导和支持,其中包括相应政策引导和科技投入等;二是企业要有积极性,将节能型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战略;三是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的新能源汽车。

在政策方面,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鼓励政策,研发阶段需要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销售阶段需要减免购置税政策、使用阶段需要相应的燃料税政策等。

在科技投入方面,科技部已经实施了两个重大科技专项行动,即“清洁汽车行动”和“电动汽车行动”。前者的重点是发展替代燃料燃气汽车,后者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作为发展方向。

有了国家引导和支持的良好条件,希望中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投入新能源汽车等研发工作,同时也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步伐。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