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人为活动是主因
IPCC第一工作组主要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刚刚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及其决策者认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90%的成因来自于人类活动。科学家们预计,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情况,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摄氏度,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
而在此前,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发表了三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在1990年发表的首份评估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在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最近50年全球平均温度在升高,这个升高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1850年到2006年的气象实测资料显示,从上世纪的40—60年代之间有一个升温过程,到80年代又有一个升温过程。在这个升温的过程中,全球海平面在逐年升高,北半球大部分积雪的面积在逐渐缩减,这三方面都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气温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9—4.6摄氏度,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数千年,格陵兰冰盖将全部消失,这会使海平面上升6-7米。
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全球变暖的后果,对人类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日前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会使农业需水量增多,供水的地区差异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据预测,如果不考虑改良品种等技术因素,到21世纪后半期,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牧业方面,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干旱化趋势,将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趋势增大,草原界限可能扩大,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暖冬使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蚊子、跳蚤、老鼠等传染病载体被冻死的几率降低,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中科院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戈峰介绍:近年来,受全球性气候变暖、干旱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农牧业的鼠灾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隐患。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受灾面积达3.7亿亩,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在50亿—100亿公斤之间;草场受灾面积达5.6亿亩,牧草损失近200亿公斤;鼠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达20余万人。
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员说,近年来珠峰冰川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快速退缩形成了大量的冰碛湖。他分析说,冰碛湖将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造成巨大影响。由于这一地区水资源的60%-70%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春季下游地区急需水资源灌溉时,冰川融水可能无法有效补给,而冰碛湖中大量积蓄的水还可能溃决,造成洪灾。
给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暖的建议
我建议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以及在气象科技发展规划中,适当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这是第一条建议。
我的第二条建议是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对气候的系统观测。他指出,我国目前的气象观测台分布不均匀,东部密,西部稀,而且主要局限于大气圈。政府应当对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也进行监测,并给予更多的投入,从而使观测更全面,资料更精确。
我的第三条建议是将IPCC第一工作组得出的结论,以某种形式正式向各级政府进行表述。
面对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现实,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些具有约束力的排放限制措施,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如中国“十一五”规划中要求能源消费强度要比“十五”期间下降20%,平均每年减少4%。他承认,虽然我国的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还不高,但总量很大,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将会导致对能源需求的继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必然会继续增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我国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国际社会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人类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的局面
未来气候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上个世纪是过去一千年当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中有8年出现在刚刚过去的10年中。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无能为力,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应综合考虑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作用,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对普通公众而言,应积极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我国所面临的压力,增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有意识地在行业发展、商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采取保护气候和环境的行动。
作者:前中国气象局局长、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