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石油战略研究的“三部曲”

————访油气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张抗先生



2009-04-30 12:36: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李兆清  

全球金融海啸、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美国在中东地区参与和策划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等全球重大事件,使得“油气战略”成为近期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热点词汇。不久前,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石油发展战略研究学者张抗先生完成的140万字新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就以大量的资料和精辟的论述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该书的作者张抗先生。

《能源思考》:您将《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著作称为对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样称呼的原因是什么呢?答: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所在的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就开始对中国油气发展战略的研究,而后我工作的单位改为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我们这个研究团队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部署研究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从勘探开发到油公司一体化经营,从国内到国外,关于战略研究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深度也不断加大。在此期间还承担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能源研究会等部门的研究课题。有独特的视角的系统研究使之得以形成有一定特色的认识。为了及时总结这方面的成果,除了撰写几十篇论文之外,还出版了三本书。第一本是《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和战术战略接替》,该书阐述了进行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步著作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在对中国油气状况的静态、动态分析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油气发展战略,进而提出对能源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就是刚出版的《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在这部书中,我试图分析全球油气发展的形势和中国在全球的油气发展战略。三本书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各有侧重,完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框架,故借“三部曲”之名以称之。

《能源思考》:请您介绍一下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答:《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和战术战略接替》概括了油气田发展历程的两个侧面。首先必须承认,油气田本身具有兴衰的生命里程,有快速发展的青年期、相对稳定的壮年期和减产至衰亡期。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老油区内可不断发现新油气田、油气藏,老油田的产层可以有所扩展,累计的储量、特别是可采储量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开发工艺的更新和经济边际值的降低等因素,使其壮年期乃至整个油田的生命可以延长。这就是油气生产的战术性接替。更重要的是,人类可以不断向新区、新领域发展,其中可以发现一大批新油气田(其中不乏大型、巨型油气田)。这称为油气生产的战略性接替。前苏联正是紧凑地进行产区的战略接替,从高加索油区(第一巴库)向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第二巴库)、西西伯利亚油区(第三巴库)的不断发展,才使其跃上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的王座。
新领域的开拓可以包括从背斜油气藏向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发展,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的发展,从常规向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甚至包括替代油气产品的发展,如气转液(GTL)、煤制油、煤制气、生物质(制)气、油等。

《能源思考》:能否概括您关于石油战略的第二本书的主要论点?
答:中国油气发展战略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对中国资源潜力、对储产量构成及其动态变化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中、长期储量增长做出预测。为了讨论中国油气发展的国际环境又专门讨论了世界油气资源量、油气储产量的构成及变化趋势,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油气市场的变化。在研究中国油气发展战略时以回顾中国油气战略历史变化和分析油气工业系统的战略构成作为出发点,分别论述了中国油气发展中的区域战略、开放战略、安全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进而从油气的视角讨论了中国能源发展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在以上的论述中,形成对中国油气国内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价:资源两点论,接替保稳产。资源两点论是指从整体上一方面要看到我国是名列前茅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无论从单位面积的均值,还是从人均值来看,油气资源(资源量、剩余可采储量及产量)的“丰度”均低于世界均值。但只要我们坚持实施战术性接替和战略性接替,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以保持2亿吨左右的相对稳定的石油年产量。而处于发展青年期的天然气产量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

《能源思考》:您在第三部著作中重点论述了“地缘油气”,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为什么以此为题讨论中国和世界油气发展战略?答:从对中国近、中期供需形势的预测出发,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明显超过50%。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发展道路,认识全球油气产销格局及变化趋势就是研究中国油气发展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油气的海外战略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它不仅要立足于油气资源,还有涉及世界石油市场,而这些又与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在难以对以上的诸多方面作全面讨论的情况下,需要找到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从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去探讨中国油气的海外战略。显然,这些问题的基础就是资源,就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和生产、消费的地缘特点。在从国外获得充足、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许多人着眼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外交,甚至出现了一个倾向——认为油气的首要特性应是“战略物资”,决定石油获得的首要因素是地缘政治。我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立足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地缘政治的基础之一是地缘经济,这一点在“冷战后”的21世纪表现得更为明显。油气是能源的主体,也是其中最为敏感的、对经济运行影响最大的部分,因而地缘油气是地缘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这样,我就以此为视角去分析世界油气,为中国油气海外发展战略研究奠定基础。地缘学说是从地学角度研究相关的问题。这里的地学包括地理和地质,前者是地表人文和经济自然状况,后者是地壳发展所决定的地下资源状况。地缘油气在国外也被称为油气地缘战略(Geostratage of  Petroleum),主要研究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地理分布,供销格局及所决定的油气运输,进而研究它们与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关系。

《能源思考》:全球地缘油气的宏观格局是什么呢?
答:从全球看,油气生产和出口集中在欧亚大陆的中轴——从中东到中亚-里海,再到乌拉尔山两侧的伏尔加—乌拉尔油区和西西伯利亚油区。从21世纪中、后期的发展看这一中轴将向俄罗斯亚洲部分及其边缘海域延伸,进而与北美北部的陆地和北极海域油区联结成一个新月形带。供应中轴分别与其东、西两侧地区构成了两个供销区:亚洲太平洋供销区和大西洋供销区。前者还包括了东非地区,也就是经济地理区划上常说的苏伊士以东地区;后者包括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部。

《能源思考》:这种宏观的地缘油气分区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从近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从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来看,20世纪后期的两次石油危机前后产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的突出拐点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1985年。首先看我们讲的“中轴”上的“世界油库”中东。二战后的中东石油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出口,1961年和1971年,它们分别占中东石油出口量的62.87%和52.97%,1985年降低到36.88%。到1991年和2004年上述比例进一步降低到32.30%和29.18%。也就是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世界的石油市场格局由从中东主要向西出口转变为主要向东(向亚太供销区)出口。2006年中东向欧美出口占28.70%,向包括日、韩、中、印等国的亚太地区出口竟高达61.7%。

《能源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数字是否可以说明亚太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强了?答:是的。亚太地区是20世纪后期以来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980年前这个增长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日本占中东石油出口的比例从1961年的11.98%猛增至1985年的29.07%。此后,东盟、中国、印度的进口量也猛增。以2006年统计,日本、中国分别占中东出口的20.9%和7.4%,中、日以外的其它亚太国家占33.4%。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由石油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以及其他产油国(如越南)出口量的减少,亚太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还会进一步增加。

《能源思考》: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人们总是强调美欧对中东的控制,甚至说他们为中东石油而战,按照您的观点,是否可以认为中东石油对美欧的重要性降低了?答:从地缘政治的现实来看,的确如此。从西欧看,其石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比例以及从中东的进口量都呈降低之势。但这一减少的结果之一是对来自前苏联地区的油气依赖性加大。以独联体以外的欧洲看,2006年来自独联体的石油(包括油品)占进口量的43.7%,而中东的进口量仅占20.5%。2007年天然气进口中,来自独联体的占34.4%,来自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占22.2%。布什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曾鼓吹“剪掉中东石油的脐带”,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但进一步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是可以做到的。从进口来看,来自南美、西非、包括未来来自北极圈地区的石油可以进一步替代从中东的石油进口。从石油生产上看,大西洋供销区产地的多元化和区域内油气自给程度的加大呈一个日益明显的增长态势。

《能源思考》: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和出口国,它在世界地缘油气的宏观格局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俄罗斯曾号称它的油气出口就像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是同时向东向西两个方向的。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近、中期的未来来看,它的战略重点总是指向欧洲的,为了弥补向欧洲出口油气能力的下降,它不仅已把其欧洲部分和西西伯利亚盆地中、南部的油气西送,而且为了弥补老油气田产量下降,把近期勘探开发的重点放在西西伯利亚的北部。从地缘油气上看,俄罗斯与欧盟是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耦合,它们在若干方面有着矛盾的争斗,却谁也离不开谁,这不能不对双方的经济、政治关系产生浓重的影响。从地缘油气来看,独联体中俄罗斯以外油气生产集中在中亚(包括里海),它们的油气在历史上全部纳入俄罗斯的体系。前苏格兰觧体后,从油气上和经济—政治关系上,俄罗斯依然把中亚看作是自己的“后院花园”,凭借地缘上和人文上的优势竭力抵制其他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这在里海以西五国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俄罗斯、欧美、中国三方的博弈中,由于地缘的特点(陆运比海运成本高,中国中东部主要消费区距中亚油气产地甚远等)中国并不占优势。寄希望于油气兴国,在与大国的周旋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中亚各国也不会看不到这点的。

《能源思考》:您专门介绍了东北亚的地缘油气,认为该区具有世界石油市场上最佳要素组合,怎样评价这一地区的油气合作?答: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的部分亚洲部分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油气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具独立性的亚区。从资源上讲,前已提及俄罗斯东北西伯利亚、远东及相邻的北极和东亚的边缘海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后期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它临近中、日、韩等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且俄罗斯亚洲部分经济发展本身也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拥有技术水平高、能从勘探开发到运输、炼油建设的优秀劳动力大军。中、日、韩等国具有雄厚的财力并可以吸引全球的石油投资。以上四个因素的结合就形成了良好的市场要素匹配。需求是最大的发展动力。如果说有困难的话,那就是来自俄罗斯是否真正把发展亚洲部分经济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是否执行多赢互利的改革开放政策。此外,还必须看到该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经济基础(包括很低的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这样就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需要巨大的投资和较漫长的发展周期。

《能源思考》:在《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一书中,分几个地区进行讨论,这样论述的主要思路是什么?答:这本书的大结构上采用合—分—合的结构。第一至三章是“合”,除了作地缘油气的“解题”之外,讨论了中国油气状况和地缘油气特点,世界地缘油气的基本格局。第二部分是地区各论,分东北亚、(东北亚以外的)亚太、中东、中亚、非洲、南美、北美、欧洲等章作论述。第三部分是综合性的结论:从地缘油气看中国油气的国外发展战略。在分区讨论中分析了其油气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各主要油气生产国以及该地区整体或主要国家的地缘油气特点和发展战略。我希望从全景式的研究中得出较深刻的认识。

《能源思考》:您对世界石油供需的状况总体上看是乐观的,您似乎不同意油气“枯竭论”,为什么?答:在高油价期间,相当流行的“理论”是预测近、中期的某个时期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顶峰,而后是石油资源的枯竭,其代表之一是《沙漠黄昏》。在石油的储产量预测中,许多数学模型都是从某一特殊角度去描绘未来的变化。显然,他们是可用的研究手段之一。但它们都以限定的条件去简化复杂的事物,以历史上形成的数据去外推未来。这就排斥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影响,排斥了向新区新领域的开拓。以其去推断一个油田(区)近中期的变化尚有一定参考价值,一旦扩展到大区域和全球范畴,扩展到中、长期趋势就难免有较大偏差。只要人们有需求的推动,去不懈地实施生产的战术与战略接替,油气储、产量就会持续增长。从全球来看,至少到21世纪中、后期都会保持供需基本平衡、供略大于需的基本格局的!即使石油产量在21世纪后期有所下降,也是因为有了更清洁更高效的、成本更低廉的其他能源替代。前一时期的高油价只是使“剩余产能”有所缩小。就在油价最高的2008年8月,欧佩克国家还有140万桶/日的剩余产能储备。这就雄辩地说明了油价的高冲主要不是原油供应短缺或枯竭。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石油向海外的发展就可以从世界石油市场上获得安全的石油供应。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有可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积极运作的、有实力的公司群体。

《能源思考》:您所说的石油战略研究的三部书共计约320万字。看来要在短短的采访中全面涉及其内容是难于实现的。当然,您和您的团队的研究也不会停止。从事能源工作的科研人员、读者期待着您们以更新更丰富的数据进行的更加深入的研究。答:谢谢,我们将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